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7,(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才成长的时代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体系构建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发挥文科专业学生优势,培养其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的培养,应该建立"五位一体"的培养机制,实现意识觉醒、导师引领、团队培育、社会孵化、反馈课堂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4,(35)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创业人才培养在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和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培养创业人才过程中还存在问题,改进的措施如下:成立创业指导服务部门,开展个性化指导服务;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提升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10)
公益创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的新举措,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载体,也是大众创业的新模式。分析开展公益创业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困境,梳理总结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举措:营造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培育公益创业意识;依托创业教育,培养公益创业人才;搭建融合共生的保障平台,开展公益创业实践。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5)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在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意义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路径,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2)
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外培养已成为与课内培养同等重要的人才培养环节,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课内课外双轨并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从"双轨并行"的视角,探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路径如下: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丰富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配置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高的师资力量;拓展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课内课外并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周祥勋 《学理论》2015,(2):72-73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目前面临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进困难、培养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针对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企业应着重从管理、专业技术、高级技能等各类人才培养,人才发展通道搭建,教育培训改进,人才成长环境优化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如下:培养各类各级人才;搭建人才发展通道;推行岗位动态管理;改进教育培训;构建特色企业文化。保障企业拥有一支优秀而稳定的人才队伍,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课程对我国教育目的作了适度调整,增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宗旨是践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大众创业创新实施路径中应建构服务创业、激励创业、实践创业、互联网+支撑及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倡导宣讲中形成强有力的大众创业服务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相似文献   

8.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标杆,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新时代深圳要"领架桥梁",发挥创新功能,重要任务是培养创新人才,努力打造成国家"创新创业导师行业管理"示范基地。借鉴欧美创业型大学成功经验,在大湾区核心深圳前海宝安湾筹办"湾畔创业大学",打造新时代创新型企业大学,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创业导师领军人才,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有前瞻性和挑战性的理论与实践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4)
当前创新创业已成时代主题,笔者近期走访了几家高校,发现已基本形成"课程—模拟—比赛—实践"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但还存在目标不清、管理制度与课程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要加强顶层设计,从明确目标,加强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方案可分四步:一是成立领导机构,统筹分工;二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三是培养方式从偏重第二课堂向课堂教学转变;四是建设具有特色的开放性产学研实践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0.
结合我国中长期人才战略规划内容,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业型经济发展趋势,需要培养大量创业型人才.创业活动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引攀,创业型人才是创业活动中最核心的要素,创业型人才人力资本不足是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应以人力资本提升为导向,从人力资本投资及其结构角度对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熊礼杭 《学理论》2013,(20):319-320
创业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高职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是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提高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推动创升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模式;构建和完善创业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建立创业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1)
文章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分析目前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对策如下: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改革;依托互联网,发挥"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规划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营造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搭建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9)
我国一些高校通过各有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但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一部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坚持"整体开发""以用为本""创新机制"等原则,依托"人才计划",以教育为主要途径。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个系统工程:首先,必须重视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其次,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重点解决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再次,应以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4.
创新创业类社团是提升高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难点问题,将社团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需求精准对接,全方位构建社团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可以推广的社团发展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8,(12)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破解大学生就业困难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构建创新创业道德体系和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开设课程、师资培训、挖掘资源等措施能进一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竞争力越来越显现。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十分紧迫且具有重要意义。借鉴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从课程设置、氛围营造、社会资源配置上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7.
杨承梁 《学理论》2015,(3):185-187
基于信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素质结构的分析,探讨了信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构建原则及课程设置内容,为保障信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实施,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创新创业型的师资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增加财力和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8.
张义明  张沁文 《学理论》2012,(30):176-178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往往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基于陕西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文章认为,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将"创新"要素纳入人才素质的核心内涵之中。"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现途径应于拓展,应重点强化其实践创新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4,(26)
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应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方式,校企合作,全面推行"做中学、学中做"的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工学结合、与英语翻译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教学,开展"订单"办学,坚持服务船舶行业,拉近学校英语翻译教学与企业实践翻译的距离。为此,应采取建立船舶英语翻译实训基地;建立船舶英语翻译工作室;改变传统的船舶英语教学方法等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翻译职业素质和英语翻译职业能力;构建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从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11)
新常态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重要的支撑就在于"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从探讨徽商精神的内涵与特征出发,通过对其价值分析,明确徽商精神融入现实的意义,提出了从教育观念、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平台和文化氛围等方面探索徽商精神融入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