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学理论》2015,(15)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探索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培养高校青年学生拔尖科技创新型人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9)
我国一些高校通过各有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但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中的一部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坚持"整体开发""以用为本""创新机制"等原则,依托"人才计划",以教育为主要途径。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个系统工程:首先,必须重视和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其次,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重点解决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再次,应以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3.
孔九莉 《理论视野》2013,(12):75-77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然而,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创新型人才特征及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和路径,旨在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高校的战略使命一直都是以人才培养为首,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为了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地方高校肩负起培养和造就具有农林学科特色的创新人才的重任。总结国内以及国外专家学者对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如下:要把学校教学的重心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学校提倡个性化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相似文献   

5.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树生 《学理论》2008,(22):69-70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本文在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14)
空中乘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是一项事关空中乘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事关民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培养空中乘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要更新对于空乘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认识,转变培养空乘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做好空中乘务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活力激发工作,不断完善符合空中乘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考评体系,注意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与市场规律。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6,(7)
创新型外语人才在长株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在就业市场找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本地企业无法招募到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基于此,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应:明确长株潭地区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定位;指导高校开设符合人才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类外语课程;拓宽产学研渠道,培养能面向市场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规范教学管理模式,拓宽"双师型"外语教师的培养和引入渠道。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高校,玉林师范学院顺应国家和地方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形势,通过举办"卓越班"和"挂榜班",分别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育模式、师资力量及学习管理等方面,实践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才成长的时代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体系构建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发挥文科专业学生优势,培养其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文科专业创新创业拔尖人才的培养,应该建立"五位一体"的培养机制,实现意识觉醒、导师引领、团队培育、社会孵化、反馈课堂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温运城  汪洋 《学理论》2012,(19):250-251
库恩提出"范式"概念以后,其影响力早已超出科学哲学本身的范畴,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探讨"范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目标,以及教科书编写的影响。最后,从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教育,以及教材书应如何编写三个角度,分析范式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极端艰苦的战时背景下硕果累累的一只奇葩,历来备受各界教育家和学者的关注,文章着重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浅析西南联大成功的办学经验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浅析如何将其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应用于我国当前关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中。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12)
在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应明确对于教育硕士而言,"创新型"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科研创新、学术创新,而是要更为突出"教育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创新"。从理论教学拓展、实践能力培养、科研促进教学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发展储备理论知识全面、实践能力超卓、教学科研配合的优秀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张显斌  秦新强  施卫  陈瑞  王敏 《学理论》2013,(23):277-278,317
在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不同高校基于定位、目标、区域、办学层次的差异性,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西安理工大学作为地方理工类教学研究型大学,通过选拔成立的"知行教改班"作为"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对象,设计并实施了"两阶段式"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张笑予 《学理论》2012,(20):190-191
西南联大诞生于外敌入侵、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短短九年的办学实践中,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拔尖人才,其中的缘由值得深究,其成功之路更值得当今高校借鉴,从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师资和制度三个维度对其成功之路进行解读,以期对当今我国高校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孔祥慧 《学理论》2010,(21):242-243
卓越的办学理念是高校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地处雷锋精神发祥地,有着独天得厚的“雷锋资源”优势,确立了具有资源特色和优势的“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办学理念,注重用雷锋精神培养拔尖人才,毕业生多以完美人格赢得事业的发展、为学校赢得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16.
刘春兵 《学理论》2013,(17):235-237
我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地方院校应顺应国家法律人才培养政策导向,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实现地方院校法学专业的特色发展。地方院校制定以实务性法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适应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需要的优秀师资队伍,强化卓越法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适合地方院校发展需要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通过参与地方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完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评估机制,保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王中立 《民主》2013,(2):27-28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有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并且具有团队精神与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他们能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起到带头作用,率先实践新的课程方案。  相似文献   

18.
安娜 《学理论》2013,(14):383-384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是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迫切需求,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潜力、创新能力等都有重要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高校坚持以大学精神和校训凝聚校园文化,建立与创新型人才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机制,加强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提高校园文化的学术层次,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对美国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和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在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今天,在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同时,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本文从美国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手,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并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要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文章通过研析科技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内涵,分析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现状、国内外发展形势,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建议: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引进海外创新人才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