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古代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它把奴隶制度、奴隶制国家政权神圣化,成为奴隶主阶级的精神统治武器。公元八世纪前后,在对婆罗门教进行改革并吸取佛教、耆那教某些教义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婆罗门教,即印度教。  相似文献   

2.
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创立佛教学说并使之流传发展千年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奥妙在何处?原始佛教如何在婆罗门教控制下的印度一路走来,即使脱离创始地依旧能在世界各地立根发展。"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学说的创立的思想渊源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指向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试通过对佛传的解读结合历史研究资料多角度对释迦创教的原因和佛教发展。必然性做出分析力图使佛教的产生脱离神话色彩从而证明原始佛教思想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我出生于新加坡,稚年时祖母带我回了唐山祖家(海外侨胞泛称祖国为“唐山”,故乡为“祖家”)泉州。 泉州是闽南一座古老的文化名城,著名的侨乡。这里,面临碧波万顷的大海,花锦山川,风光旖旎,拥有国内屈指可数的古建筑瑰宝,如东西塔、洛阳桥;有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婆罗门教、基督教等庙宇的遗迹;还有众多名闻遐迩的景  相似文献   

4.
正玛哈嘎拉,梵语"救怙主"的意思,俗称大黑天。原是古印度战神,进入佛教后,颇受密宗崇奉,藏传密宗尊他为观音菩萨的大护法。大黑天在神格上一般被认为是婆罗门教湿婆(即大自在天)的化身,后为佛教吸收而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呈愤怒相。纵观藏、汉传佛造像中的愤怒像(见图1),几乎都是头发上立,大眼圆睁,张开血盆大口,獠牙外露,双臂弯曲向上,又好似做投降之状,毫无力度,貌似愤怒,实为张牙舞爪、吹胡子瞪眼的虚张声势之形象。这种造型完全不能表现出内心愤怒之形象。  相似文献   

5.
元和就中唐儒佛关系史而言,很有典型意义。安史之乱以后伴随国家政治权威的失序,思想领域内也发生着激烈的论争和调整。儒家士大夫对李唐王朝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三教并奖的政策开始做出了理论上的反思。在儒佛既相互融合又相互冲突的大趋势下,元和间的士大夫内部逐渐衍生出了两种佛教观。以韩愈为代表的一方,视佛教为"异端",要求反制佛教,清除佛教的现实危害,重塑儒家的思想权威和秩序。以柳宗元为代表的一方,积极寻求儒佛义理的契合之处,要求"统合儒释",从佛家理论中寻找可供儒门利用的思想资粮。儒家士大夫如何处理自身同佛教的关系,是中唐三教关系中颇为多彩的一页。试图比较韩、柳二人的佛教观,以展现两种观念的契合、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6.
唐凡淇 《学理论》2013,(30):394-395
佛教"止恶修善"的教理不是玄虚的理论,而是对精神和心灵的道德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席卷、生存竞争的加剧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易使人们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甚至步入歧途。从佛教"止恶修善"教理教育所面临的道德现状出发,阐释了"止恶修善"教理的主要含义,指出了"止恶修善"的佛教思想对建设科学道德价值体系的积极作用,佛教中虚、和谐、安乐和清静的教理对现代人的行为有相应的伦理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3)
东晋名士是佛玄合流中重要的角色之一。一方面名士都有着深厚的玄学背景,在接触佛学时不可避免地会以玄学的思维来分析理解,主观上促进了佛玄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名士相较于名僧更易于为世人所接受,他们活跃于世俗之中,所讲所写比名僧更接近于当时世人的思考方式。其中孙绰的《喻道论》和郗超的《奉法要》是这一时期名士崇佛的代表作。前者着重从理论上介绍佛教;后者则从具体修习方法上指导居士修行。两部作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思想。研究这两部著作,有助于还原东晋时期佛学和玄学思想大交融的盛况,也有助于理清佛玄合流初期社会知识阶层思想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2)
佛学思想博大精深,"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在佛学义理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心性即心之本性,心有清净分、染污分,而佛学中转染成净的践履思想使佛教心性本净说成为佛教思想的主流。谢灵运的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其山水诗的创作中,包含有丰富的佛学思想,这从谢灵运诗歌的意象、韵、律、味等方面便可显现。  相似文献   

9.
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古代中外贸易的线路,也是一条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早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有不少外国或中国僧人取道海上丝绸之路,其中最著名的有昙摩耶舍、菩提达摩、法显、义净等。同样,在伊斯兰教东传的过程中,海上丝绸之路也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当时穆斯林商人一手提着货物,一手拿着《古兰经》,乘着海船向东方而来,在中国古代名港广州、泉州、扬州等地留下了不少伊斯兰教的遗迹。16世纪天主教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女教"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较大的历史作用,它在维护封建社会男权专制的过程中,也同时完成了对女性片面的人格塑造。"女教"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对女性行为方式的规范,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儒家伦理。"女教"思想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但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克服其反现代性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宗教,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这五种宗教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众多的信徒,在群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伊斯兰教和佛教中的喇嘛教派和小乘教派,在某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曾经是全民信仰的宗教,同民族问题紧密相联,它们又具有世界性,在许多国家中有相当的势力和影响。我国的宗教,从社会政治方面考虑,涉及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情况十分复杂。因此,宗教问题,在我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中一个需要  相似文献   

12.
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印度孕育出了两朵并蒂青莲——印度教与佛教,不仅是其民族文化的精华,更是世界文明的财富,《奥义书》作为印度上古思想转型的关键著作,在印度宗教与哲学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意义,更被直接看作佛教思想的缘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现象之美、本体之美两个角度解读《奥义书》中的美学思想,追寻真实的美、追逐"梵我同一"的彼岸。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1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其中马克思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理论,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同时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马克思突破并超越了两种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局限,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形成了人本共产主义思想。这对他未来进一步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最终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红梅  朱磊 《学理论》2009,(26):243-244
体谅德育模式是西方很有影响的一种道德教育理论,体谅模式因其以道德情感为主线,以"教学生如何关心"为思想、内容,从而在教育理论界独树一帜。本文介绍了体谅德育模式的内容,分析了体谅德育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总结了该理论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徐芹 《理论探讨》2012,(1):42-45
马克思曾提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为最终在俄国赢得社会主义作准备,列宁早期高度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工作.他提出“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的思想、“始终不渝地”进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群众的工作的思想和“善于”灌输的思想.列宁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我党提升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水平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阿里·沙里亚蒂是伊朗伊斯兰改革家之一,其主张早期伊斯兰教是革命的、政治性的意识形态,而现存的伊斯兰教因固守中世纪的教法而变为保守的宗教制度。为了使伊斯兰教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就必须改造传统的宗教制度,清除中世纪教法学家对伊斯兰教精神的曲解和一些陈腐的观念,从伊斯兰文明中发掘它的真正精神,用平等、正义、进步等永恒价值和原则指导社会生活。本文通过对阿里·沙里亚蒂(Alial-Shari‘at)关于"新教"改革思想以及其在特定政治背景下的政治改革思想进行总结性的探析,旨在说明沙里亚蒂的伊斯兰改革思想对伊斯兰革命产生的重要影响,也试图从另一侧面展示伊斯兰革命性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崔玉卿 《理论探索》2007,(4):132-134
考察清代历史,有必要研究政治与佛教的关系.清代统治者入关后,沿袭了明朝的政策,设置僧录司,并运用相应的律例规范僧尼的活动,并废除了沿续千年的度牒制度.顺治帝、雍正帝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利用佛教加强了清王朝的统治.顺治统治时期,金印册封达赖对稳定蒙藏地区起了积极作用.雍正所著佛教著作则较系统的阐述了佛教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三大理论发端于其早期思想,马克思的早期理论的演变是一个理论目标、方法论、实现工具和假说四子系统的演变与相互和谐的过程.据此文章分析了马克思在1836~1837年、博士论文期间、<莱茵报>时期的思想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杨永胜 《学理论》2012,(29):51-52
朱子论佛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朱子语类.释氏》篇中,朱子早年虽然有学佛的经历,佛学对其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看,朱子是反佛的,其反佛的要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朱子认为佛教之说多是世人附会老庄之学而成的,新意甚少;二是朱子认为佛教入华以后脱离了它的本旨;三是释氏的"空"把一切都空掉了,变成了纯粹的虚无,佛言空,儒言实;四是佛教败坏了人伦纲常。  相似文献   

20.
"能动性"思想是李大钊革命思想的内核,并体现于李大钊早期的思想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的思想之中,这一"能动性"思想的产生归根于他拯教民族危亡的现实动机.以"能动性"思想为基础,李大钊在十月革命的契机中,凭借其兼容中西的学者素养形成了他的革命思想,这也决定了他的革命思想有着独具特色的内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