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学理论》2015,(10)
中国传统的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内核,中国的孝文化之"孝"最本真的含义便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生命价值的追寻。通过对传统孝道文化与生命教育内在一致性的文献综述基础上,深入分析传统孝道文化视野下重生、孝亲、治平、道德精神对生命教育的研究现状,以期从这四方面着手提高当前生命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五四时期,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传统伦理思想的批判就集中在孝道上,他们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危害及虚伪性,并对建立新型的家庭伦理关系提出了新见解.应当客观公正地评估五四时期思想家们对传统孝道之批判,把握其中得失,为建设健康人道的新型家庭伦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四川金堂县土桥镇朝阳社区依托深厚的孝文化底蕴,按照群众自创自办的原则,坚持把孝文化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围绕"孝"主题,推出了"新二十四孝"评选和"孝子行""百寿宴""敬老承诺"等系列"孝"主题民俗活动,打造孝善文化品牌活动——孝善文化周,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弘扬了传统美德,敬老爱老蔚然成风。营造敬老爱老浓厚氛围该社区通过加强宣传引导,营造了良好的敬老爱老的孝文化氛围。一是通过广播、广告栏、设宣传台、发放活动通知单等形式,告知孝善文化节活动的  相似文献   

4.
林丽娟 《学理论》2014,(1):156-157
儒家"孝"观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中国人的根本价值观。一度"孝"文化被当作封建糟粕而受到遗弃,传统孝文化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改革开放后,纠正了那种以"孝"为封建糟粕的观念。但是西方家庭模式与家庭观念也影响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使得传统"孝"文化再一次受到严重的冲击与颠覆。所以,倡导"孝"文化的回归,发挥其积极因素的作用,对于人们自身修养与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谐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28)
孝位于诸德之首、百善之先。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把传统孝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并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的实施途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具有整体主义特质。这种整体主义特质,在经济层面根植于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物质生产方式,在制度层面生成于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家族制度,在文化层面衍生于以"孝"为中心的社会伦理结构。同时,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也展现为以整体主义为指向的价值原则,其中,"仁"和"礼"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核心价值,充分彰显了群体本位原则;"公私之辩""义利之辩"和"群己之辩"作为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主要矛盾和基本侧面,则分别呈现出尚公、崇义、贵群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但构成了整体主义特质的价值要义,也为新时代中国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和伦理秩序,增进公民的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乃至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进而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孝"贯穿于儒家文化,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内涵。"纪孝行"章是古人对"孝"的践行的基本规定,对其进行解释是有效引导当下人们去践行孝悌观念的前提。新时期的孝道教育应该具有时代性、懂得去伪存真,确保我国文化精髓的优良性。"孝"的教育要克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从思想和行动上出发,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不断传承,坚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曲文勇 《学理论》2008,(4):39-41
传统的孝道文化是五千年农业文明的必然选择,发扬与传承孝文化对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面对社会转型中的社会流动与城市化,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挑战,父母晚年儿女在身边尽孝面临重重困难,所以血缘关系的孝必须转变为公共的孝和社会的孝。由“事亲之孝”转变为“事民之道”,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9.
冯静静  刘晨晨 《学理论》2012,(29):257-258
我国孝文化传统历史悠久。然而近百年来,孝文化几遭否定和批判。辩证看待孝文化,挖掘其在当下有意义的方面,并使之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塑大学生的孝道观: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对当代人孝道观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关键性意义;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孝文化观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阳  刘博识 《学理论》2012,(31):6-7
"孝道"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对古代中国这个以家族为根本的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今天的"孝"文化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去维护和发扬"孝"文化,更加深刻地挖掘"孝"文化中所蕴含的重要精神,探索出"孝"文化对维护当今社会的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乔兵志  黄成龙 《学理论》2013,(14):387-388
"家文化"最初起源于企业界,其实质在于企业的文化。班级文化的塑造也离不开"家文化"氛围的塑造,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形成家的氛围,做到"家有所居""、情有所寄""、班有所规""、业有所兴",形成良好的建设机制,逐步将班级文化建设纳入到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早年积极提倡西学,晚年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但梁启超前后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一致的,即倡导中西文化的"结婚",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批判也有传承,尤其提出了"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的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35)
"孝"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道德伦理规范,是中国伦理的基础。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展现了仁爱、责任、礼敬、勤劳、奉献等等核心的伦理规范和道德精神,几千年来,为家庭和谐的维系、政治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我国的农村社会的结构与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以此相应,现代农民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孝"观念日益淡薄,孝文化日益受到批判,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过程中,重新认识传统孝文化对于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琛 《学理论》2014,(6):146-147,166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儒学思想体系的基础内核和首要精神,被儒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推崇并遵奉为最基本的道德伦理与做人原则。传统的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孝的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则更是植根于儒家孝文化之上的社会。为了更好地把握儒家孝文化研究的脉络及如何实现儒家孝文化在当今的社会价值,将从研究时点、研究主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国内儒家孝文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比较。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9,(11)
"因孝行孝"的特点是本于血缘而产生的自然亲爱和基于本能的报本反哺。孔子对事亲时"敬"意的强调和朱子"善事父母"的注释,都意在揭露儒家意义上"以仁行孝"的"孝"之意。就偏言之仁与孝的关系而言,"仁"是具于心之性,"爱"是仁之发于情,"孝"是性之现于事,因此,"仁"与"孝"是体用、理事关系。就专言之仁与孝的关系而言,"义"是对于孝的恰当决断;"礼"是恰当决断的实施方案;"智"是知何以为"义"、知当如何循"礼";"信"是将仁、义、礼、智通过事亲、从兄、知二者、节二者的方式来落实。故而,儒家意义上的"孝"是要以"仁"为衡准和指向,通过"孝"来实现"仁"的大孝。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民族文化认同教育思维向度呈现出"便利性""有限性""简缩性"等偏误,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为一种手段或商品,造成其远离了社会成员生命生活之果。为促使社会成员民族文化认同自觉之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教育需要确立以人为本在时间上统一"传统、未来、现实"和空间上兼顾"文化个性、时代精神、生活品质"的"三位一体"思维路向,并通过构建"化民成俗"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结构体系、培育"心灵反思"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依托载体、凸显"乡镇基层"的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引导力量来加以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7.
孝文化和自然法分别是中西文化的优秀典范具有众多科学内涵要素,理念融合和价值契合处于主导地位:孝文化是中国(东方)传统文化的核心浓缩;自然法是欧美(西方)法律思想的精髓提炼。孝文化有自然法渗透,契合自然法思想,自然法中有孝文化基因,既丰富孝文化的创新内涵,又为自然法思想提供创新作为领域。  相似文献   

18.
正自2014年9月5日中国文明网开设《好人365》专栏以来,每天都会有一个承载着正能量的"好人好事",感动着万千网民,产生着巨大的社会影响。"仁义诚敬孝"、大德耀中华,《好人365》栏目通过挖掘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亮点,用一个个质朴动人的真实故事,深刻诠释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孝老爱亲"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每天一个"好人  相似文献   

19.
试图从《理惑论》、《道喻论》两篇文献中关于"孝"的问题入手,探讨佛教所倡导的孝和儒家的孝有何异同。佛孝与儒孝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削发离家身体发肤问题、弃财绝色家族传承问题、在此基础上祭祀问题也可以归为孝的差异之处。但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传统儒道文化不断融合,在孝观念上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完善自身理论,使冲突缓和矛盾淡化,最终佛孝文化也逐渐被世人接受。由此可以看出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必然要进行入乡随俗的自身变革。  相似文献   

20.
王晶  郭乔冬 《学理论》2013,(17):60-61
孝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成为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文化根基。受各因素的影响,目前孝文化遭到冲击,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由于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这就决定了在一定历史时期,家庭养老仍将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要切实解决好农村的养老问题,就应该弘扬传统孝文化,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优势,鼓励、扶持符合我国传统孝文化,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家庭养老,真正让家庭成为农村老人安度晚年的稳固后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