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斌 《理论导刊》2013,(9):49-52
对现实世界的道德关注与社会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显著特征。因教条化、"科学化"和庸俗化理解而质疑马克思政治伦理的存在,不仅背离了马克思学说的本真精神,更遮蔽了人们对马克思政治伦理的认识。作为无产阶级政治道德的呈现,马克思的政治伦理在本质上是制度伦理。对旧世界政治制度的道德批判、对经验事实的辩证思考和对伦理理想实现途径的谋求,构成了马克思政治伦理的问题视域,也体现了马克思学说"批判旧世界建构新世界"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反映了他对于中国民族问题的总体认识及其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原则。就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根源,发展历程作了论述,并力求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作出客观的评价,最后对当代民族主义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4.
孙中山的行政价值观,博辑中西行政文化精华,包括人民行政观、法制行政观、道德行政观、廉法行政观、效能行政观,是孙中山博大精深行政思想和行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最优秀的行政价值观,更是新时期中国行政文化建设必须珍视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高校励志教育是一个由主体与客体及其两者关系构成的结构系统。在目前,从主体向度开展励志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主体层面,励志教育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开放性的思想教育,激励机制建构与挫折教育。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其首要问题在于平均地权;同时,孙中山不赞成进行激进的社会革命,而是主张通过改良来实现社会主义;最后,孙中山将社会主义视为人道主义,即博爱、平等、自由的社会主义。由此看来,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包含着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三重维度。作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国人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最初成果,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观对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靳天来  李丽斯 《学理论》2012,(31):35-36
孙中山的思想和业绩是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时,孙中山和谐思想正是基于对中国社会不和谐的原因而形成的。他赞成"五族共和",反对民族歧视,主张各民族和谐共处,促进各民族发展,不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的自觉认同意识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也是构建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参照标准,同时是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造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滞后。面向强制规则和社会意识坚守社会责任、面向自我认知和消费群体形成互动、面向责任认知和自身发展寻求协同,这三个方面应成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三个向度。在此基础上,尊重内在统一性、明确坚守责任的基础性地位、明确多方互动是推进管道、明确内外协同是推行保障,从而系统地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程明芷 《团结》2003,(6):48-49
民权者,人民参与和管理政事之权力也。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其目的在求政治上的自由平等,确定人民有集会、言论、结社、出版、居住、信仰等之自由权,并实行  相似文献   

10.
唐德中 《团结》2003,6(6):28-30
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从青年起就发奋寻求救国富民之道,其“始决倾复清廷、创建民国之志”,早年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人世之媒”而萌发的。他以政治家的头脑和革命家的眼光,十分关注青年  相似文献   

11.
刘玉标 《理论导刊》2013,(1):92-94,101
从内在向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需要把为什么人作为根本原则问题,把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作为出发点,把发挥人民主体力量作为立足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从外在向度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又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之路,应该正确处理"雅"与"俗"、"古"与"今"、"虚"与"实"、"中"与"外"等关系,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发挥软文化的硬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吴琴 《团结》2003,1(6):62-65
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建民国的奋斗历程中,对国民教育问题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革命家的地位和视角提出的教育思想,更多地着眼于教育与革命、教育与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勾画了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建设蓝图。他主张振兴实业,倡导实业救国,提倡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还提出了重点发展国有经济和建立国民经济体系以及国家建设布局的重要思想。孙中山国家建设思想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规划,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从某种角度来看,当代改革开放的事实已经验证了这些思想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14.
张树强 《学理论》2010,(17):140-142
在1905年中国清末进行宪政化的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宪政三阶段理论",即中国宪政化须施行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这个理论无疑可以使普通大众从长期封建君主专制压迫下解放出来,能够调动民众参与民主政治,可以为后来建立共和国奠定基础。但是党权政治的推行、孙中山内心深处的反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当时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必然造成"宪政三阶段理论"的破产。  相似文献   

15.
白长明 《团结》2003,9(6):74-77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道德观,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人民幸福,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优秀遗产和西方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相糅合的成果。 一、继承中国固有的道德和固有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张保华 《团结》2003,(6):66-69
孙中山说:“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换句话说,孙中山认为宪法的内容和意义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的构成法”;一是“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五权分立”着重解决的是  相似文献   

17.
易小兵 《各界》2007,(4):28-29
对于良心,论述诸多。但该文从全新的视角,即良心存在空间的自变量的角度,分析了良心的三个维度:“此在”道、“场”、对象性活动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可知良心是使人远离“动物性”走向“神性”的使者,是催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号角。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法治化的双重向度。国家治理方式的演进需要符合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而法治本身对国家治理体系的逻辑建构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秩序规制,从源头上就已经勾勒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前景,因而法治所呈现的理性力量满足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现实需求。法治化程度决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深度和广度,因而法治秩序拓展和维护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行为边界,同时也在治理逻辑层面理顺国家治理体系内在的冲突和矛盾,因而法治化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基本方向。因此,在新时代国家治理转型背景下,法治本身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逻辑贯穿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始终,不管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如何变化都应当坚持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35)
民族主义作为近代产生的重要政治思想理论,不仅对西方,而且对我国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近代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民族主义在唤醒民族意识、反抗民族压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作为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孙中山先生,其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堪称是我国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其民族主义先后经历了"排满"革命、"五族共和",最后到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主义,是不断补充和发展的民族主义。他对于中华民族构建的思想,从最初狭隘的汉民族至中华民族,是不断补充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熊威 《学理论》2010,(27):9-11
在我国大规模立法的过程中,认识、了解并借鉴孙中山先生的法律思想,对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实为重要。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孙中山先生民主、民生、民治的制度之基础,以期了解和把握法律本质的回归和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