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理论》2013,(5)
自恋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格构造,是个体对于自身、自身想象以及自身在他人眼中形象的过分专注和沉迷。隐性自恋是个体内隐的自我欣赏和自我夸大。研究使用隐性自恋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300名中国高中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隐性自恋与心理异常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隐性自恋水平越高,心理越不健康。高中生隐性自恋总体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学科、年级上的差异,仅在自我欣赏这个维度上文理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5)
利用黄希庭编制的身体自我量表和自我价值感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甘肃地区315名不同年级的高中生进行调查,分析高中生的身体自我对其自我价值感是否产生影响,以及高自我价值感和低自我价值感的高中生的身体自我满意度的差异。结果显示,高中生自我价值感与身体自我满意度有着显著的相关;其中身体的各个维度上,除了身体的负面特征外,其他的特征与自我价值感都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高自我价值感和低自我价值感高中生的身体自我满意度有极显著差异。从而得出,高中生的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加强高中生的身体自我认知,可以让高中生的自我价值感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4,(36)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社交效能感问卷》调查了南京、重庆、盐城等地大学生的社交效能感现状,主要从性别、年级、专业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女生在应对陌生人效能上要显著高于男生,但在社交效能感的其他维度上,男生和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社交效能感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年级递增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其中大二为最低点,大四为最高点;在专业上,除主动交往效能因素之外,文科学生的社交效能感总分及其各个维度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工科学生。  相似文献   

4.
吴爱民 《学理论》2015,(7):227-228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开展,高校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高校。民族地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能够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地区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和稳定。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虽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从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状分析出发,对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具体策略进行初步探析,希望对诸位同仁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用成就动机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湖北省434名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一是在成就动机方面,高中生追求成功动机显著低于中学生常模,避免失败动机显著高于中学生常模;成就动机的地区差异显著,农村学生追求成功动机比城市学生低,避免失败动机比城市学生高;性别差异上,男生追求成功动机显著高于女生。二是在心理健康方面,高中生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地区差异显著,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学生;女生在焦虑以及强迫症方面显著高于男生。三是高中生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相关,有些方面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各民族人民国家认同感是巩固各民族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实现国家兴盛的基础。由于我国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导致了不同民族在国家认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民族地区大学生是我国各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国家认同直接关系到我国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整体水平。因此,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教育对于提高国家认同感,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人口学变量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自编的《研究生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湖南省四所高校的400名在读研究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及是否担任班干部的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的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及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11)
通过对青海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的调研,了解少数民族同学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如下: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利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教学平台,增强民族政策认知与认同;加强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的正面宣传,以客观、积极的形象引导青年大学生的观念与态度认知。  相似文献   

9.
商婧 《学理论》2012,(29):73-74
采用学者苏红编制的大学生婚恋观调查问卷(CMLCQ),对西南民族大学藏族和彝族的27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民族、性别、年级和生源地等维度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可以得出藏族和彝族大学生婚恋观从总体上来说既具有传统特点,又呈现时代特色;不仅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同时还受到各民族自身风俗习惯、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民族认同思想历经华夏民族认同、"五族共和"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三次演变,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彰显出孙中山在民族认同思想上的思维逻辑进程。审视孙中山民族认同思想的演进历程与逻辑轨迹,有助于我们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来提升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奠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列宁斯大林发展民族理论的具体观点、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前进理路三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逻辑理路进行了内在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本文从民族分裂的政治势力潜在消解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效力、相对滞后的经济现状长期阻滞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享认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持续增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识难度、多维变化的转型期社会复杂发散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问题四个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困境进行了分析,从强化政治认同、夯实物质基础、凝聚意识形态共识三个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进行了探赜。  相似文献   

12.
香港特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维系问题可以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身份认同三个维度进行分析。香港与内地同处大中华文化圈,本不存在文化认同问题,民族认同基础较好;但是,香港因百年殖民统治和国际自由港地位而身处经济全球化前沿,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较深,这造成港人对内地政治经济体制存在隔膜,进而影响了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及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这不利于文化认同的维系。  相似文献   

13.
"三个认同",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这是包括边疆民族地区在内当代中国大学生基本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转型期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发展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三个认同"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三个认同"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现代性"发展问题。以"中国梦"为指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改革现行民族教育,开展具有民族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三个认同"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4.
薛庄林  宁淑媛 《学理论》2015,(5):200-201,220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统计学方法,调查分析独立院校中400名贫困大学生的的成就动机一般状况和人口学特征在成就动机各维度得分比较,结果显示:一是贫困大学生获得成就动机维度水平不高,防止失败动机维度不低。二是特殊贫困大学生在获得成就动机维度与一般贫困大学生差异显著,二年级贫困大学生在获得成就动机、合成成就动机维度与一年级、三年级、四年级贫困大学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个案研究的方法,结合公开的档案资料、20个深度访谈和260份问卷调查的结果,从年龄世代和移民世代两个层面分析了智利圣地亚哥华人在民族身份认同上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倾向于建立中国人的民族身份认同,其次是双重身份认同(既是中国人,也是智利人),只有极少部分的受访者认同智利人的民族身份;年龄世代和移民世代存在交互效应,在青年一代中,第一代移民比其他后代移民更认同其中国人的民族身份,而非双重民族身份或智利人的民族身份;而在中老年一代中,移民世代并不会导致民族身份认同的显著差异。本文丰富了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研究,为相关理论的拓展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现状,可以对警务化管理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控制的倾向性有所认识,从而提高对大学生心理控制源的认识和关注。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控制整体倾向于外控性,心理控制源的权势控维度在不同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不同专业、家庭模式和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属性上心理控制倾向不存在差异。因此,在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时,应根据性别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7.
通过自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问卷》对样本量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各维度的平均分由家庭责任感、生活责任感、学习责任感、集体责任感、政治责任感依次降低;对于总的社会责任感而言,贫困生的生源地差异不显著;社会责任感总分及其各维度与性别、年级、成绩排名等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持认同、文化和制度三个向度有机统一。从认同向度来看,在王朝国家形态,民族认同初见端倪,在民族国家形态,国家认同兼具两性;从文化向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共同”的理念、“超越”的特质;从制度向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制度保障蕴含历史包容性与理论引导性相统一、主体指向力与中心凝聚力相促进、整体国家观与个体民族观相融合、中央积极性与地方积极性相协同的特性与优势,为世界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9.
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从亲子互动类型角度,使用多层线性回归,分样本框探讨了基础教育阶段7年级和9年级学生教育期望影响因素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传统型亲子互动仅在全国样本中影响显著,在上海样本框和流动人口比例较高的县地区样本框中不显著,消费型亲子互动在所有样本框中均不存在显著影响;以家庭藏书量和父母受教育程度为代表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教育期望影响显著,在不同样本框之间不存在异质性;以教师本科比为代表的学校资源变量对学生教育期望影响显著,特别是在教育资源分布差异度高的地区,影响最为显著。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以及家庭亲子关系政策的完善需要考虑地区的异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8,(11)
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环节是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民族地区高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存在理论认同度不高、行为认同出现知行脱节等问题,这需要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地位作用,通过发挥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及依托地方红色资源教育功能等途径,从而实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及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