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贫困问题,国家初步建立了涵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在内的城市反贫困制度法律体系。但是这一制度法律体系还不够系统完善,还存在城市反贫困主体单一、社会参与有限的问题,尚未建立系统完备、保障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全国统一的城市反贫困法律体系。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贫困、制度贫困和法律贫困是致使产生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反贫困工作管理机制,解决反贫困制度建设滞后和立法不规范的问题,科学规划、统筹规范反贫困工作,形成以宪法为基本依据、以《反贫困法》为核心、以《社会保障法》等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为支撑的反贫困法律体系,强化城市反贫困权利救济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升城市反贫困制度化、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王兴黔 《学理论》2011,(26):22-23
贫困是一直以来伴随人类的社会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贫困的形成各有差异。但反贫困则是亘古不变的。在公正和责任、利益的引导下,我们应该意识到,贫困是必须消除的,而反贫困也会是今后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社会本质里的公平正义、人的本质中的道德责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相互利益等方面对反贫困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贫困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贫困的度量是识别反贫困对象、确定反贫困目标和评价反贫困效果的基础.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力求从我国实际出发,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农村新阶段反贫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模型以云南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为2003年云南78个重点扶持贫困县整体仍处于贫困状态,贫困的基础厚重,贫困农民的经济能力和生活质量处于提高中的低水平,反贫困的任务依然是持久和艰巨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贫困问题的历史分析与三十年反贫困的社会巨变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历史问题之一.中国的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贫困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30年,我党在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既有成功经验,又有沉痛教训.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反贫困理论与反贫困实践不断产生重大突破的30年,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的30年.中国30年反贫困的伟大成就,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陈婷 《理论导刊》2023,(9):104-108
反贫困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吸收借鉴前人反贫困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认识论、价值论、目标论和实践论等四重维度,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产生的制度根源及反贫困的社会主体、价值目标、基本路径等问题,强调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水平低加剧贫困产生,提升社会资本水平将起到反贫困之效.我国民族地区社会资本水平偏低,加剧了普遍的贫困,为此,要大力提高民族地区的社会资本水平,促进反贫困进程.四川藏区是我国民族地区一个典型的社会资本水平偏低,贫困问题严重的地区,应对四川藏区或类似四川藏区的民族地区构建和完善利于反贫困的正式组织与制度,提高结构社会资本水平;积极推进利于反贫困的非正式组织建设,提高关系社会资本水平;扬弃民族文化,建设利于反贫困的非正式制度,提高认知社会资本水平,有效推进反贫困进程.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8)
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目前,中国农村已经进入到反贫困的紧要关头。农村的贫困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要使农村贫困居民真正摆脱贫困,就必须在扶贫政策中贯彻发展的理念。笔者发现农村的反贫困主要存在贫困人口脱贫能力不足、贫困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福利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挥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上游干预原则,削弱贫困文化的影响力,增强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阻断贫困"蔓延"。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8,(12)
精准扶贫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抓手。按照国家贫困标准,浙江省已于2013年底解决了贫困问题。到2015年底,浙江省通过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等措施,进一步解决了双倍于国家贫困标准的贫困现象。因此,梳理和总结浙江在反贫困过程中形成的创新、包容与共享并举的扶贫与抑制返贫经验,对于中国其他地域的反贫困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反贫困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针对以往我国反贫困战略的缺陷与不足和中国西部农村贫困的发生机制,要完成反贫困的战略任务必须进行反贫困的制度创新。西部“教育反贫困”战略实施的内容包括“教育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段、重点和难点、措施等一揽子方案。  相似文献   

10.
国外反贫困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秀 《学理论》2011,(14):73-74
贫困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的反贫困措施有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及社会救助制度、实行区域开发和社会发展政策和实施由政府组织、企业及公益机构具体执行的各种反贫困计划等。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措施有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培训和促进就业等。国外反贫困的经验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0,(6)
《共产党宣言》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问题的产生、表现及根源,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并且指出了无产阶级如何进行反贫困斗争、解决贫困问题,为当今中国反贫困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指引。我们要深入学习《共产党宣言》中的反贫困思想,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性,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反贫困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由于各种原因 ,贫困问题仍困扰中国社会发展 ,影响十六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掌握城镇贫困群体的基本情况 ,进一步强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使城镇反贫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本文结合成都市的情况对城镇反贫困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2)
消灭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才能消灭贫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做出尖锐的批判,并揭露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的表现及贫困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扶贫治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并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其特点和优势在于精准识别分类帮扶、扶贫主体多元联动、增强扶贫造血机能,不断推动我国扶贫事业持续稳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少荣 《理论探讨》2006,1(1):46-48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立阶段主要内容有: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的根源;消灭剥削制度是反贫困的根本途径;反贫困的目标是消灭贫困,实现人类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阶段的主要创新点有:贫困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摆脱贫困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反贫困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反贫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茂林 《理论探讨》2006,(5):100-102
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是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反贫困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地区.针对以往我国反贫困战略的缺陷与不足和中国西部农村贫困的发生机制,要完成反贫困的战略任务必须进行反贫困的制度创新.西部"教育反贫困"战略实施的内容包括"教育反贫困"战略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阶段、重点和难点、措施等一揽子方案.  相似文献   

16.
吴振东 《瞭望》2020,(15):60-61
按照我国推进反贫困事业进度推算,今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脱贫,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将成历史,接下来的反贫困治理重点、难点将从显性的绝对贫困转向更加隐蔽的相对贫困。与物质财富匮乏造成的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往往参照特定群体而言,如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不同阶层成员之间因生存水准差距较大造成的贫困。  相似文献   

17.
武国丽 《学理论》2013,(12):65-66
如何缓解贫困,帮助穷人摆脱贫困是世界各国反贫困政策的核心议题。纵观各国的社会政策实践,大都实行以收入来确定救助标准,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来达到缓解贫困的目的。1990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迈克尔.谢若登首次提出了以资产建设为基础的社会政策。旨在对资产社会政策产生的背景及其内容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与中国的贫困救助政策相结合,分析其对我国反贫困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城镇贫困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产生城镇贫困问题 ,主要原因有体制转轨、工资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政府再就业培训与指导缺失或严重不足、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和不健全、城镇贫困者个人禀赋与家庭因素等七个方面。解决城镇贫困问题的基本对策是 :广开就业门路 ,提高社会就业率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调整社会福利政策向贫困者倾斜 ;创新扶贫制度 ;借鉴西方国家城市反贫困经验 ;建立城镇扶贫的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9.
反贫困外在表现为经济的反贫困,其更深层次是人文反贫困,即社会的、文化的、观念的、甚至是道德的反贫困。由于缺乏人文观念,农村传统反贫困模式具有显著的被动性特点,反贫困缺乏持续动力,效率必然越来越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长效的反贫困机制和主动式反贫困模式,关键是在反贫困模式中充分贯彻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更多的是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但在反贫困工作中,农村老年贫困人口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老龄社会的到来,将进一步加大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贫困问题的严重性。文章分析了导致农村老年贫困的原因,并从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农村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