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理论》2017,(9)
大学精神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办学理念、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它包含自由精神、独立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和启蒙精神等八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具有独特性、创新性、批判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深刻把握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特征,对于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刍论大学精神之失落及其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会玲 《理论导刊》2006,(12):38-40
大学精神是大学应有的生命力、创造力的集中展示,是大学的灵魂。一流大学首先应具有一流的大学精神。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目前我国大学精神出现了失落危机。要重塑大学精神,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既要依靠政府,更要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当代大学人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实践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14)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整体形象、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的体现,其内涵具有多维视角。针对目前不少高校大学精神衰退和缺失的困境,吴地高校要设定具有吴文化特色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理念、凝练赋予吴文化特色的校风校训和人文精神、引进富有吴文化特色的文化载体和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找到大学精神培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大学精神的缺失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弘扬楚文化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研究楚文化的基本内容,探讨大学精神的核心要义,把楚文化融入到大学精神之中,对大学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30)
大学精神和社会风气无疑是近几年国内舆论的焦点。大学精神的重振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学内省和自律机制来实现。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讲,优秀的领导团队、人才评聘制度、考核评价体制、行政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协调与改进工作,对于大学精神的重振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精神培育机制构建现状进行梳理,对军队院校大学精神培养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分析了军队院校的大学精神缺失的原因,提出构建适合军队院校的大学精神培育机制的对策,对军队院校大学精神培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四川理工学院黄岭精神为例,认为大学精神具有立德树人、感召激励、人生导向和凝魂聚气的德育价值。大学精神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加强奉献敬业精神教育的价值诉求。实现大学精神的德育价值,要求加强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实现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统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和讲座三位一体的大学精神教育体系;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着力推进新生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28)
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不仅在于它的实体的客观存在,也在于它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存在。大学主要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本文以现代大学职能为分析视角,认为大学诚信精神培育,要从大学所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四个功能进行破解。  相似文献   

9.
大学是一个国家创造思想、建设思想、传播思想的重要阵地。近代以来,所有大国的崛起,所有重大的文明历史进程,无一不与大学的核心作用相联系。“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高级形式。  相似文献   

10.
大学校训不仅是大学历史传统、文化立场、教育理念及学术精神等的概括与抽象,是大学精神与理念的灵魂与内核,也是一个国家历史传统、价值取向、文化观念与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研究中国与美国大学校训文化的异同,有助于在跨文化的视角上深刻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从而为提高和增强中国大学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惠瑨 《学理论》2015,(4):159-160,167
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的社会使命,大学精神作为一所大学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决定了大学精神在大学发展中巨大的引领和凝聚作用。优良的大学精神寄托于大学的"学生、学术、制度、责任",引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大学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就是要把握"学生为本、学术为魂、制度为脉、服务为要"。  相似文献   

12.
王陶 《学理论》2013,(24):234-235
大学文化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定义,本文认为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凝聚力、生命力、感召力的根本所在。抓好大学文化建设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推进大学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大学文化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的特征,并对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和谐大学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推进和谐大学文化建设将直接为大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构建和谐的大学文化,对于提高大学教育的绩效、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形式多样、特色突出、生命力强的和谐大学文化,需要在精神理念、制度体系、校园环境、发展目标等各个层面力求突破.  相似文献   

14.
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主体,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大学精神内涵的解读,结合大学生对大学精神认识的调查研究,分析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精神现状及缺失原因,提出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精神培养和传播的渠道构建,发挥大学精神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为国家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注入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民国时期大学精神形成及其发展的原因主要有:辛亥革命等事件的推动和影响;民国政府对大学的控制时松时紧;大学校长治校理念的影响;大学校长、教师的留学背景;校训潜移默化的影响等。考察民国时期的大学精神对当前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发扬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韩俊香  王培 《学理论》2013,(24):340-341
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无论是从大学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大学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的传承均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培育途径包括五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保证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方向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证工科院校大学精神的科学性;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营造良好的培育环境;正确处理政府和学校的关系,保证工科院校大学的独立性;加强学校自身建设,形成工科院校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对欧美大学精神的由来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实现条件,而我国高校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这些都会影响重塑大学精神。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就是在政府指导下的,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特色的,注重实效和创新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求知》2015,(6)
<正>大学校园文化是校风、学风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作为传承大学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展现其美的意境的客体。通过审美,学生得以解读校园环境中蕴涵的精神,校园环境又通过美的可感性、可愉悦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加深着对生命的体验,传递着大学文化精神的韵律。因此可以说,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是一项包括社会学、美学、心理学、建筑学、教育学在内的综合性学科,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其最高层面的价值在于  相似文献   

19.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考察同济大学时说:“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这就是精神,这就是大学的精神。”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作为大学之魂,反映了一所大学特有的价值追求,呈现了一所大学特有的品格和魅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选择的结果,西南联大的成立和交通大学西迁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交大西迁精神和西南联大精神的共性进行了研究,二者的共性主要体现为:追求卓越精神、爱国精神、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