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海峰 《学理论》2015,(8):265-266
人民警察队伍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当代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对策如下:从实际出发,丰富教育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教育方法;明确教育目标,加强体制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加强监狱人民警察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当代部分青年的生活呈现出悖论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适度休闲实现度与效率提升有待协调、精神丰盈度与物质条件改善有待同频、价值意义感与受教育程度提高有待共振以及良好心态形塑与信息加速供给有待平衡。效率对欲望存在助推作用的可能性、物质与精神存在对冲效应的可能性、知识对信仰存在解构作用的可能性以及信息供给与接收存在张力的可能性,是造成“生活悖论”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对“生活悖论”现象,要区分效率导向的应用场景以保障青年的适度闲暇、提炼物质文明的意义内涵以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挖掘知识教育的价值意蕴以增强青年的信仰力量、加强信息供给与接收治理以培育青年的良好心态。  相似文献   

3.
王乙舒 《学理论》2014,(7):185-186
全球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已经逐渐深入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在他们身上出现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弱化,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趋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等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带来了挑战。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状况的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解放的精神支撑,其将人本身作为主体而存在,是人类解放自身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信仰以批判性、人民性、实践性的本质规定,凸显其存在于此岸世界的根本立场,确证其就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指向,它不仅作为精神指引"出场",还作为改变现实生活的强大物质力量"在场"。同时,作为针对现实生活的、实践的科学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导当代理论、当代价值,已成为指引人民大众生存生活的必然。从现实的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其为我们指向的"现实的幸福生活",所揭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一定会到来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5.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是对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集中概括,而忠诚作为人民警察职业精神之灵魂,是人民警察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立身之本、思想之基、力量之源。作为国家意志的执行者、社会稳定的维护者、人民安全的守护者,人民警察之忠诚义务比普通公民和一般公务人员更加严苛,这主要体现在其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上。具体而言,忠诚包括道德义务、政治义务和法律义务三个层次。此外,在实践中还需正确分辨忠诚与背叛、忠诚与盲从、忠诚与愚忠的区别。只有全面解读人民警察忠诚之文化底蕴、概念内涵、义务体系及在践行忠诚中与其他易混淆行为的区别,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警察忠诚,并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自觉担当起"忠诚卫士"的光荣职责。  相似文献   

6.
郭萃 《学理论》2012,(2):139-140
面对日益技术化和工艺化的当代社会,人们在发挥教育促进物质生产的作用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尤其要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的调适和精神信念的形成。这是当代教育在应对社会挑战时应该作出的重要选择,也是当代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回归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是新时期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概括和集中表述,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忠诚是处于首要和核心地位的,也是警察职业精神的灵魂,是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基。践行忠诚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阐释:从功能维度,深刻认识铸牢忠诚警魂的重大现实意义;从理论维度,即从忠诚文化底蕴和理论来源的维度,认真把握忠诚教育的理论经纬;从实践维度,积极探索体现忠诚、践行忠诚的途径方法。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带着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基因,在不同的城市中漂泊、穿梭,他们的精神生活状态、文化生活需求,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丛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关注和重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推进农民工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引领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道德要义、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道德通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道德胸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道德旨归,在主体层面、理念层面和实践层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的扬弃与超越,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品格与精神境界。在扎实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当代中国实践进程中,需要拓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全球视野、突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诉求、强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识凝聚,进而使全体人民在先进文化的牵引、浸润、形塑中寻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0.
韩雪 《学理论》2015,(8):259-260
中华民族历来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也随之丰富。然而,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艰苦奋斗精神却日益淡化,这其中有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做到以下三点:加强家庭中的艰苦奋斗教育;学校从多方面进行艰苦奋斗教育;要充分发挥舆论媒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法治精神,是指现代法治国家在依法治政过程中所映现出的民主、客观、公正的根本特质。一个法律制度完备的国家未必就是法治国家,只有当其政治行为特别是政权的实际运作内含着法治精神时,才是真正的法治国家。法制精神与人治精神是根本对立的。法治精神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存在着内在一致性。法治精神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的自我保护是人民警察执法权益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其中,人民警察执法权益法律保障的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保障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的合法权益,不仅是对人民警察自身的保护,更是对国家法律尊严的维护、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对人民群众安全的保护.保障人民警察执行职务中合法权益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立法来单独设立袭警罪或完善现有法律内容,完善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中的自卫权和加大对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中出现的袭警、扰警行为的制裁力度.  相似文献   

13.
警察法制是警察工作的立法、执法、守法及监督的法律和制度的总和。警察法律、法规遵守的情况,直接关系到警察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公正性,关系到公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但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遵守警察法律、法规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从遵守警察法律、法规方面,对我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在守法中存在的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哲学在当代创新中存在的知性化倾向,提出哲学精神是哲学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精致表达,是对科学精神的超越。哲学发展一定程度上离不开科学精神,但简单地以科学精神代替哲学精神,却是当代哲学被知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永葆"爱智慧"风范的精神品格,哲学精神主要包括追求纯粹、反思批判、高扬自由等内容。哲学的创新恰在于哲学精神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当前监狱执法环境下,监狱人民警察执法的法律依据存在不足,且犯情、监狱实际情况日益复杂,执法现状面临严峻的挑战,监狱人民警察必须规范执法,认清执法的风险点,正确执行刑罚,才能有效降低执法风险带来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行政处分等不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田金长 《理论导刊》2006,(11):125-127
二十世纪“60年代人”完全指向自身的精神索求无法使他们建立一种对世界的新的观念,成为精神上的流浪汉。他们的兴趣在于抓住当代生活的外部形体,在同一个层面上与当代生活同流合污,真正以随波逐流的方式,逃脱文学由来已久的启蒙主义梦魇。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35)
新时期监狱人民警察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监狱人民警察的思想政治工作向前推进。做好监狱人民警察工作要把握以下五点:将尊重监狱人民警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根本点;将理解监狱人民警察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切入点;将解决监狱人民警察实际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着力点;将监狱人民警察的良好人际关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支撑点;将监狱人民警察良好的思想作风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终止点。  相似文献   

18.
《理论视野》2013,(5):F0002-F0002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共中央党校《理论视野》杂志社、徐悲鸿艺术委员会共同推出《徐悲鸿师生与中国当代书画家精品展》,参展作品征集自即日起到2013年10月底。本届展览致力于树新风、立正气、正学术,将逐步推出和展现一批中国当代的潜力画家。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5)
公共精神是指在公民在具有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在参与公共生活时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是对公共事务和社会整体利益的主动关注、积极参与,致力于社会改良和进步的一种价值和行动。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存在缺乏独立人格、公共参与意识淡薄、社会公德行为失范、公共理性不足等现状。大学生公共精神建构的基本路径:构建全方位系统化的道德教育体系;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系质;重视引导与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20.
王智慧 《学理论》2010,(24):92-94
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与人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是统一的。实践既是人的存在方式,又是生活的本质,故实践贯通了二者的动态统一。人的存在的开放性即面向未来的超越性,人的生活的开放性即是创造可能生活,人的超越性与可能生活的创造又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