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要求为官者以道德操守为重。为官者应具备的道德操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以清正廉洁为要、以忠君爱国为首、以爱民利民为本、以戒奢从俭为先。中国传统社会中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以及清廉勤勉的清官廉吏代表,他们所倡导与表现出的清正廉洁、为国爱民、戒奢从俭的道德操守,值得当下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思考与学习。  相似文献   

2.
邱小玲 《求知》2010,(9):12-14
<正>"官"是指在国家和政府中担任一定职务,掌握一定政治权力或行政权力的人员。由于其手中的权力是公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以,他们又被赋予了最具权威又富有时代内涵的称呼——"人民公仆"。官德就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行、思想作风和政治素质,也是官员在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官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道德培养工程,其旨在提高党政干部的道德品质及政治素质,使为官者真正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相似文献   

3.
所谓官德,指的是为官者所应具有的道德要求,这既包括与其行政职权相关的职业道德,也包括可能影响行政行为的私人道德.古人云"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在当代则是"德不厚者不可为官".但是最近有关官员失德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也说:"现在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德'上."  相似文献   

4.
官德是为官者立身从政之本,为官者具有良好官德是国家善治的必要条件。《晏子春秋》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官德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为官要"以民为本",在遵循民意中恪守"爱民""乐民"理念;为官要"尽礼行忠",在躬亲践行中坚守礼义准则;为官要"劝谏纳善",在处事履职中坚持刚正不阿;为官要廉洁清正,在省察自律中加强品性修养。《晏子春秋》体现的传统官德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官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个为官者,不管他职位多高、任职时间多长,总有离任的时候.可以说,离任是每个为官者都必须经历的一道"坎",更是检验每一个为官者的试金石.离任时感到有些失落,是一种正常心理表现,关键在于是否用良好的心态去理解职位,正确对待自己的进退留转.笔者认为,离任领导如何走好最后一步棋,做好收局工作需要把握以下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张文军 《理论探索》2004,3(6):58-59
以德治国是我党的治国方略之一 ,党的各级干部是治国的主体 ,这就要求为官者首先要讲官德、有官德 ;端正社会风气的前提是端正官风 ,端正官风的关键是加强官德建设 ;要超越单纯就道德领域谈官德的思路 ,把加强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法治作为官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所谓官德,指的是为官者所应具有的道德要求,这既包括与其行政职权相关的职业道德,也包括可能影响行政行为的私人道德。古人云“德不厚者不可使民”,在当代则是“德不厚者不可为官”。但是最近有关官员失德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也说:“现在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德’上。”  相似文献   

8.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个为官者,不管他职位多高、任职时间多长,总有离任的时候。可以说,离任是每个为官者都必须经历的一道“坎”,更是检验每一个为官者的试金石。离任时感到有些失落,是一种正常心理表现,关键在于是否用良好的心态去理解职位,正确对待自己的进退留转。笔者认为,离任领导如何走好最后一步棋,做好收局工作需要把握以下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胡昌方 《民主》2013,(7):57-57
陈毅同志有诗曰:"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作为为官者,更应有颗"羞耻"之心。"羞耻"之心乃亲民爱民的生动体现。电视剧《焦裕禄》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焦裕禄一到兰考,正值无数灾民"大逃亡"。此情此景,使这位新上任的县委书记百感交集,他对县委一班人说:"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了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  相似文献   

10.
任一官半职的人,坐在位子上,总想问一问下属:"和前任比,我怎么样?"其实,他内心早知"人走茶凉",他的前任"自然不如他",但他还是要从下属的嘴里听到——得到那点"快感"。这就是为官者的心理。甚至贵为"真龙天子"的皇帝老爷子,也需要类似的"快  相似文献   

11.
《民主》2017,(6)
正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某国家部委司处级干部赵德汉第一次受贿的时候也怕,也挣扎了一个多月,久而久之就形成惯性,最终走上违纪不归路。《诗经》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所以为官者一定要想方设法守好贪腐的"第一次"。要守好"第一次",就要确立一个"底线",确立不可逾越的"警戒线"。要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细节上守住"底  相似文献   

12.
常听一些为官者叫苦喊累。如果这些为官者能像孔繁森、张明岐那样,身体力行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干好革命事业呕心沥血、废寝忘食而感到累,是累得有理,累得有利,累得有价值,累得有份量,因累可得到一片民心,因累可创造出可喜的政绩,因累能树立起不朽的丰碑。而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庸官、贪官、糊涂官却被另一种“累”所困挠。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从道德维度看,体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明大德"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友善",从道德维度分析,体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守公德"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从道德维度看,体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守私德"的道德要求。其中,"友善"既关乎"公德",也关乎"私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既统一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也统一于新时代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故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加强新时代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道德既有作为"好官"的职业道德维度,又有作为"好人"的个人道德维度。领导干部的社会身份和职业特征,特别是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赋予领导干部职业道德之外鲜明的个人道德特征。领导干部存在职业性"经济人"与角色性"社会人"之间的价值冲突,组织结构中职位规则与社会角色要求之间的价值冲突。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必须立足于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的统一,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提升个人道德自觉,强化对领导干部道德的社会评价和监督。  相似文献   

15.
"道德政治"发端于现代政治哲学中卢梭对霍布斯与洛克的道德批判和道德建构。卢梭首先注意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发展中可能造成的人与政治社会的非道德倾向,从而在对人性的重新阐释中构建其"道德政治"理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则从根本上取消了"道德政治"的可能性。卢梭与马克思刚好构成了"道德政治"谱系的开端与结束,与此同时,马克思的解决方案同样也应被视为对"道德政治"问题的进一步升华。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在其理论体系中虽有变动但无断裂。从一种层次论的角度,通过对马克思"实处世界"中的"道德生活""理论世界"中的"道德思想"和"理想世界"中"道德追求"的探讨,研究道德思想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底蕴式存在。在早期马克思那里,所谓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谴责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非专门有意识地去做,涉及的道德含义也是一般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创立唯物史观时期及以后,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一直是隐含在整体理论背后的价值原则;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道德评价是更深层次的道德评价,包含了深刻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这一理论延续体现了道德理想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底蕴式存在。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12)
道德分为绝对道德和责任道德两类,马基雅维利将政治思考与普遍道德思考区别开来的"君主道德"就是责任道德。而绝对道德并非只存在于普通人之中,它在国家政治和国际社会中同样存在。必须区分政治标准和普遍的道德标准,在评判政治行为时,应用政治标准去审视,同时,要警惕国家利用普遍道德美化其谋取私利的政治行为。在国际互动中,不仅仅要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出发点,而且在追求本国利益时,要努力维护"责任大国"的形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似文献   

18.
道德本为维持社会秩序而生,但现代社会中道德似乎无用,出现了道德空场的"去道德化"现象。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市侩实用主义是导致"去道德化"现象产生的伦理基础和意识根源,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割裂与对立是"去道德化"现象产生的行为根源和外在伦理特征。道德空场的"去道德化"的逻辑后果必然是人性的退化和泯灭、社会共同体的瓦解。要充分认识"去道德化"的危害,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积极探寻道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平白 《瞭望》1998,(47)
“公”这个字太伟大了。古人说:“兼覆无私谓之公”(《新书·道术》),是几千年来人们推崇的极高的道德标准。后来人们把为官掌权的人所办之事叫“办公”,可见为官者责任的神圣。不过,这“公”真办好了,办得叫老百姓满意,并不容易,有些当官的,天天说“办公”,其...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16,(7)
正北辰区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素质,在全区建立120个各具特色的"道德讲堂"。围绕传承道德、突出内涵、凝聚力量这一主题,一大批身边好人走上讲台,与农村社区群众展开互动,唱道德歌曲、讲道德故事、学道德经典、发道德感言,弘扬传统文化,开展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普东街结合"道德讲堂"建设,在17个居委会中建立了"普德讲堂"。"普"字即是普东街、普通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