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数金 《学理论》2013,(24):385-38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意义重大,本调查以藏族大学生为样本,运用调查问卷结合个别访谈方法,对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探索提高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对策。  相似文献   

2.
国家形象是重要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学生是国家形象建设、展示、维护的主体力量。以"大学生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同"为主题展开调研,对促进大学生自身、社会、国家乃至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经过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国家形象在认同情感方面呈现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具体到实际行为层面,认同效果较不理想,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如下:教育者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大学生积极进行国家形象认同的自我教育、增强国家形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针对性、营造大学生国家形象认同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4)
在全球化不可逆流的今天,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产生了严重的危机,由于西方的文化意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而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步履维艰。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给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大学生爱国意识逐渐变弱、国家观念逐渐淡薄等多种状态下,要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变得尤为重要。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发展的国家,加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有利于构建强大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关系到自身政治素养的完善和国家政治的稳定发展,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并提出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为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经济保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提供政治保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7,(11)
通过对青海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的调研,了解少数民族同学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如下: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利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教学平台,增强民族政策认知与认同;加强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的正面宣传,以客观、积极的形象引导青年大学生的观念与态度认知。  相似文献   

6.
杜红梅 《学理论》2010,(17):195-196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八荣八耻"的整体认同度较高。但他们对"八荣八耻"具体内容的认同存在差异。大多数大学生在学习"八荣八耻"后反映效果良好。针对大学生的认同状况,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提出了大学生价值观认同心理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36)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各民族人民国家认同感是巩固各民族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实现国家兴盛的基础。由于我国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也导致了不同民族在国家认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民族地区大学生是我国各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国家认同直接关系到我国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整体水平。因此,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教育对于提高国家认同感,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增强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5)
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在新时期,尤其是当美国的战略东移之后,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异常复杂,"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言论也是甚嚣尘上,当代的大学生如何看待这些外部挑战,在挑战面前如何增强自己对国家的认同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2)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方面。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的深刻变化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不成熟性和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领大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90后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政治认同不但影响到自身政治素质的提高与完善,而且关系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前景。对影响90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多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如下: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新的政绩资源;倡导社会交流意识形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出现了淡化的倾向。对此,必须认清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努力探索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于恐怖主义犯罪而言,心理相关因素是导致正常人蜕变为恐怖分子的内在根源。目前从心理学角度开展的有关恐怖分子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认知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认知失调、族际接触和归因理论;认同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身份认同及上述几种认同的相互关系的探讨;人格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分析恐怖分子是否存在变态人格,对此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心理或精神障碍是否会促使正常人蜕变为恐怖分子,国内外学者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智力水平方面,学者们认为恐怖分子中的权威人物一般智商较高,而参与者则往往智商平平。目前心理学方面对几种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恐怖分子行为的影响还缺乏研究。  相似文献   

13.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其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常与""艰苦"与"贫乏"相联,红色文化是否能引起当代大学生心灵的共鸣呢?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选择和认同红色文化存在一定危机。科学应对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危机,要立足于文化认同理论与文化自觉的思维,结合时代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实践,才能促使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产生真信、真学、真用的质朴情感,从而自觉吸纳红色文化的价值资源,沉淀入大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杨未 《学理论》2014,(6):148-149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当代大学生是儒家文化重要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他们对儒家文化是否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也深切地影响着民族认同。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为例,考察当代大学生对儒家文化认同的现状,并针对这一现状审慎地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以期能够为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增进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提供某种积极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三个认同",即"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这是包括边疆民族地区在内当代中国大学生基本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转型期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发展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三个认同"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三个认同"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现代性"发展问题。以"中国梦"为指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改革现行民族教育,开展具有民族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三个认同"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2007-2009年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追踪抽样调查原始数据,运用定量模型及定性资料分析了在校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及恋爱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恋爱选择及恋爱认同受大学生个体特征、社会交往及家庭因素的综合影响,其恋爱行为与认同感的差异是一种社会理性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9,(11)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北京某外语院校为例,对外语类高校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探讨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特征、规律和影响因素。总的来说,外语院校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在情感与态度上比较积极,但在实践层面比较薄弱。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归因分析,探索文化认同培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11)
在全球化时代,一个社会必然存在着多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想发挥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必须能形成被社会成员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在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国家是否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否。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为国家认同做意识支撑;凝练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夯实国家认同的基础;构建核心价值观实践体系,为国家认同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苏晓君 《学理论》2013,(23):82-83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资本已成为学术研究讨论的热门话题,并且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高知识、高技术人才,是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国力是否能持续增强的关键,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国家及其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影响大学生就业有各方面因素,应从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采取明确而实用的措施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20.
彭国胜 《青年研究》2012,(3):1-10,94
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体现为理性认知、情感认同与行为践行三个维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践行度均呈现出"中度偏高"的特征,且受大学生个体健康、家庭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