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习近平新时代民生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础,具有明晰的逻辑维度。从价值逻辑看,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人民利益、国家目标三者的有机融合;从理论逻辑看,集萃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传统民生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玄圃积玉;从实践逻辑看,耦合了中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经验和新时代民生实践、科学方法、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12)
在当代中国,生态和民生日益成为热点话题,习近平顺应时代潮流,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民生思想。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生态是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优良生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红线是民生建设的基本底线,生态安全是民生安全的基石。研究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走绿色发展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1,(9)
对理想民生状态的追求是我国一直以来的传统,发展和改善民生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工作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民生工作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基于新时代民生发展特点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民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理念,为我国民生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深入研究习近平民生理念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来源,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习近平民生理念的理解,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认同感,促进民生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理念是思想的灵魂、价值的凝练、理论的核心和实践的指南。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理念,主要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恪守党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坚守公平正义等。这些新理念不仅科学有效地指导了新时代中国的民生建设,而且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新时代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理论创新上有五层意蕴: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丰富了社会主要矛盾学说;对人与自然关系提出了新理念,拓展了"两个和解"理论;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内涵,创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新内容,创新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在民生问题上提出了新论断,创新丰富了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系统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性理论,对深化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老百姓实现由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飞跃。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因而仍然存在一些较棘手的民生问题。新时代要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以习近平民生思想为指导,做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民生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民生论述,不仅为新时代我国民生的切实保障和不断改善提出了科学指导思想、政策措施与工作要求,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内容最全面、理念最先进的民生论述。这些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牢记使命,践行宗旨的必然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民生幸福作出十二个方面的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不仅对当代民生的范畴、内涵、价值、规律及特征等有新认识,而且对民生建设的主体、动力、目标、路径等有新阐释,回答了在当代中国建设什么样民生、怎样建设民生等重大问题,构成了习近平民生幸福观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内容,指引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奔向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直面国际国内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在长期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并从生态生产力角度、民生福祉角度和人类文明角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回归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2,(1)
民生"三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而提出来的民生建设新目标和评价改革新标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情怀。民生"三感"内涵丰富,虽各有侧重,但却是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着内在逻辑。在新时代,民生"三感"的提出影响广泛而又意义深远,从理论角度上看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而从实践角度上看则有利于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步伐、助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2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借助微传播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耳、入脑、入心,夯实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微传播的概念与特征出发,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微传播的可行性,介绍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中的经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微传播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2.
高立伟 《学理论》2023,(3):24-28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创新和发展,包含有理论和实践的双层逻辑,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共同体状态,因此两者之间应该“互为维度、互为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与人民健康互为统一以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等具体特点。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人民增强“四个自信”,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路径借鉴,更是为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以及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的指导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和升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对新时代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哲学价值观的角度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领悟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密码"和"价值逻辑",也有助于更好地将该思想运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去。  相似文献   

14.
国情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断深化和拓展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把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习近平的国情观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改革,把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根本目的,具有坚定自信的方向意识、直面问题的责任意识和心系百姓的民生意识三个突出特点。深刻把握习近平的国情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就和发展挑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反过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间包含四重互动关系:"思想源于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是以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前提的;"思想解释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反思,是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自觉;"思想批判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批判;"思想引领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社会发展理想目标的"顶层设计"。这四重关系构成了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法视角。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成就和发展挑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反过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间包含四重互动关系:"思想源于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是以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前提的;"思想解释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反思,是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自觉;"思想批判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批判;"思想引领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实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社会发展理想目标的"顶层设计"。这四重关系构成了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法视角。  相似文献   

17.
精品文摘     
《廉政文化研究》2015,(3):91-92
<正>本刊文摘摘编自各大媒体,敬请作者与本刊编辑部联系,以便寄赠样刊及稿酬。欢迎作者自荐文摘。韩喜平,孙贺/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主要内容和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的报告、调研、演讲和谈话中,从历史的、发展的、人民的视角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生建设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集目标、内容、主体、原则、方法、手段、保障、路径等诸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民生建设思想。这些富有建设性的、体系化的民  相似文献   

18.
民生问题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一直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为国家开展一切工作的重头戏。习近平的民生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共产党宣言》中人民立场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的民生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的地位,深化民生改革,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的民生观极具独特的价值意蕴,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红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越性,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8,(11)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社会建设做了诸多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从历史、现实和价值三个维度对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进行解读,可以得出: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继承和深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其价值取向。由此,可以更加清晰而深刻地认识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当代意义和价值取向,从而有助于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9,(11)
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学习到宣传宣讲,亮点频现,新思想的宣传学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起着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基于方向、范围、方法三个维度,对高校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建设、宣传普及范围、创新宣传平台三个方面的现状、重要性及意义进行阐述,目的在于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规律。用理论解读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理论,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的学习领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