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西方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针对工具理性对当今时代的统治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交往行为理论倡导交往主体间相互尊重、理解、平等,对我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间性,教育主体的生成性和多元性,旨在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价值观教育是对人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自觉的教育,"现实的个人"是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人的本质的揭示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照,对"为什么教育""教育什么""如何教育"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价值观教育应当坚持一元主导,站稳中国价值立场;用真理的力量说服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切中中国社会现实,培养主体的价值责任感与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当前社会背景下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环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在各个学段的教育和传播已经成为教育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价值观教育工作在大、中、小学校的延续性及一体化问题仍亟待解决。本文从当前教育部门关于德育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断裂性、分散性等问题出发,深刻分析价值观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性,并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措施要求,以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普及提供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24个字,体现了我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治理国家的目标。在新媒体环境下,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和消费主义的盛行所带来的价值功利化倾向,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创新,是教育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一、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情况调查为进一步加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2015年3~4月,本课题组对某省五所高校  相似文献   

5.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需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初中政治课作为初中生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初中政治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政治课中需要发挥政治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课堂教学时要在思想人文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课中突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评价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形成合力,引导青少年学生在核心价值观沐浴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人本主义理念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区别于传统灌输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密切联系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切身实际,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为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在更新理念、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强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红船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早期,蕴含着德育价值、创新价值、传承价值等多维价值。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同和自觉践行,其路径包括四个方面:拓展认同教育与大学生社会生活相对接的领域、渗透审美教育于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创新认同教育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8.
齐文娟  张立东 《学理论》2015,(3):133-135
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通过对1 000名在校大学生随机抽样调查,了解了处于不成长阶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并根据不同成长阶段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深入探讨了在大学生中分阶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1)
校训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民族院校校训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价值不容忽视。笔者从以下层面进行阐述:国家层面——民族院校校训在"文明"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社会层面——民族院校校训在"平等"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个人层面——民族院校校训在"爱国"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曾楠 《理论导刊》2014,(3):85-88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文化的律动是价值认同的生成条件与韵脉。审视文化多元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既呈现主流文化退隐下教育导向模糊、"三俗"文化泛滥下教育引力式微、他者文化僭越下教育内化受阻的困境,也承载着比较、对话、互动情境中核心价值观要素确证与完善、认同建构与提升、内化理性与自觉的机缘,在此境遇中,注重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意识形态的指引、主体认同的确立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国式路向。  相似文献   

11.
赵林楠 《学理论》2010,(25):199-200
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一种新的就业模式,由此引申出来的创业教育已受到广泛关注。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应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建立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通过营造氛围,加强教学工作,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目前 ,研究、探讨法学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学界关注的话题。本文探讨了法学教育的两个基本属性即教育性和法律性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法学教育在办学机构、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等方面的层次定位。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加强创业教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认识和加强高校创业教育是目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梳理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基础上,从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学生就业对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现状三个角度讨论高校加强创业教育的紧迫性,进而对如何加强创业教育提出了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入世",将面临全面冲击和挑战,教育也不例外,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3条规定,除了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以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教育贸易服务范畴.国际教育趋势和现状促进了国际教育贸易服务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泛化将为国际教育贸易服务提供新契机,教育形式的多元化也将为国际教育贸易服务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必须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上写进“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天喜 《理论导刊》2001,(12):54-55
当前,在我国教育界,素质教育已无可争议地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应试教育的根基正在受到有力的冲击。然而素质教育到底应该怎样实施,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挣脱应试教育的羁绊,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的新路子,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尚无结论,甚至还扑朔迷离,难以把握。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必须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上写进美育。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的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决定了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美育即审美教育。美育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按…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的新理念:全人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严重的科学主义倾向,以至形成所谓的“半个人”或者“单面人”教育的现象,提出应树立全人教育的理念,认为应通过传授“整全的知识”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不仅使学生懂得“何以为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知道“为何而生”,成为德业双收、人格完善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18.
梁文博 《学理论》2011,(10):272-273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从青少年的不成熟向成年人的成熟心理过渡转折时期,多种压力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hite paper 'Excellence in Schools' and the subsequent report of the Advisory Group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recommend that schools educate pupils in citizenship and democracy. This recommendation is considered in the context of reasons why there has traditionally been no formal or well articulate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Among these reasons a pervasive antipathy to politics and to government is identified a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This antipathy is expressed from the left and the right wings of the political spectrum, and the 'critical' opposition to both, as well as from interests such as those defending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autonomy. These arguments imply that 'politics' is optional, not a set of 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s with which individuals must be familiar. It is argued that this proposition cannot be val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