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体化视角下失地农民的风险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让失地农民摆脱生活的风险困境,让他们过上一种有保障的、可持续发展的安定生活,是一个关系到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团结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运用风险社会理论中的个体化理论,着重分析了失地后农民遭受的的风险困境,提出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看待转型期中国城乡关系的变革,积极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帮助失地农民摆脱风险困境。  相似文献   

2.
消费作为认同的行为和符号,它既是建构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认同表达的符号和象征。女性身体消费逐渐成为女性建构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并且是一种多元的自我认同方式,它包括职业形象认同、性别认同、身份认同与社会地位认同四个方面,但是在消费社会背景下,这种通过身体消费来表现的自我认同达到极致时,女性的身体成为消费对象,产生身体消费的异化现象,女性的身体深受"美丽暴政"的凌辱。  相似文献   

3.
自我认同就其机制来讲是一个内外交互的系统。这一系统的运行有其动力因素,也有其阻力因素,二者互为依靠,缺一不可。动力因素包括交往模式的创新、交往理念的发展、交往工具的进步和交往范围的扩大等。阻力因素包括交往技术的阻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等。认识自我认同的动力和阻力有利于人类在现代社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广西南宁市X城中村流动儿童的调查,发现跟随父母流动到城市生活的儿童面临自我身份认同低、人际交往缺乏、城市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的歧视与排斥等身份认同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包括户籍制度的阻碍,经济文化的差异,教育政策的不完善,以及个人融入意愿的影响等。为此,文章提出政策制度的完善、学校相关制度的改革、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等对策来提升流动儿童的自我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5.
生产、消费与人的自我认同——兼论马克思的生产认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认同是人不断追问"我是谁"从而将自身与他者区分开来的过程,消费认同则是人通过消费行为显现出自身与他者的不同。从最根本上说,消费认同是借助所消费的商品彰显出人与人间的差异,实质上消费认同并不能呈现出人的真正个性的差异,并不能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因而并不能建构人的认同。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生产才是反映人本质的实践形式,生产是人合理的认同方式。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迫切需要走出消费认同的陷阱,回归生产认同。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制度对人的掌控的弱化以及社会对注意力的竞争,形成了当今人们追求自我认同时的两大歧路:自恋和从众,在网络虚拟交往中则表现为陌生与裸露的两极。寻求制度性的组织建立以及加强虚拟交往的主体性培育是解决问题的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7.
翟鑫月 《学理论》2012,(28):90-9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恋价值观不断变迁。总体说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婚恋观向自由婚恋观的转变;六七十年代政治化婚恋观居主导地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婚恋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变迁也对他们的自我认同产生深远的影响,社会应尽其全力帮助青年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传统社会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对立悖论而难于解决。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实践、交往和社会关系来考察,可以对我国现代社会语境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出新的阐释。一、个人与社会构成共生、互动辩证关系的学理分析(一)实践: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存在论基础首先,实践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相互同构的存在论  相似文献   

9.
郭之天  董子怡  詹可 《青年研究》2023,(2):62-71+96
观看室内音乐表演成为部分青年学生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研究发现,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他们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也是在现代性背景下面对生活困惑所作出的积极调适。通过对18位爱好者、表演者和运营者的深度访谈,发现青年群体在面对生存压力、身体规训和消费的无意义感等生活困惑时,室内音乐表演以身体解放以及理想关系建构的方式,在特定时空内缓解了他们的焦虑,重新构建了他们的自我认同。但室内音乐表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度商业化倾向,有可能消解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女性期刊曾经以丰富的品种、多样化的办刊风格和巨大的发行量在中国期刊市场中十分活跃,但是,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后,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期刊出版市场萎缩,女性期刊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开始走入低谷,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内外兼修,内强特色,外拓渠道;搭建新平台,寻找经营新模式;引进民间投资,规范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个体化理论是当今社会科学界尤其是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值得高度关注的不仅仅是理论本身,而是该理论所反映的全新的社会现象,即社会制度以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结构性、社会学的转变。受全球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等要素的影响,个体化已经成为当今欧美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我国社会正在步入个体化的进程。我国社会发展的个体化趋势既有世界各国的共同属性,也有生成的独特性。正视并深入分析这个全新的社会现象,有助于我们构建科学的社会治理体系,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2.
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与体制变革进程中,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出现了结构性与伦理性的双重困境。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托乡村治理实践的优化,提升农村组织凝聚力以夯实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社会基础,倡导新集体主义以重塑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思想基础,培育农村公共文化以固化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8)
本文基于对H村的实地调查,对H村28户32人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本文描述了H村村民的收支状况并且分析了村民选择的消费方式。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本文进一步探究了H村村民选择消费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村民的自我认同机制对农民的消费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村民的消费资源与他们的自我认同之间发生了断裂,进而导致村民的生活中充斥了焦虑与不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计划经济时期曾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让所有的人带来同样程度的幸福感受,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官员贪污腐败、信仰危机等现象,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认同困境。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实质是人民主体论,实践旨归在于强调人民是历史的主体,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地位来源于人民的认同。因而坚持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性分析方法,就是把是否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作为探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的理论支撑,并以此作为提升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是个充满风险、各种风险叠加的风险社会,公共决策因之变得更加困难,因邻避设施建设而形成的邻避困境充分显示了公共决策的困难性。本研究针对目前正困扰政府治理的邻避问题,认为邻避决策实质上是对利益和风险进行分配的一种风险决策。在对风险认知存在巨大差异的背景下,政府封闭式的决策模式、公民利益诉求表达不畅以及专家遭遇社会信任危机是导致我国邻避困境的主要原因,化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实现公民在公共决策中的有效参与,通过理性对话打破邻避设施"建与不建"的冲突困境。而共识会议作为一种科技风险的民主治理模式,强调公众与专家平等、充分地理解和对话,是实现公民参与的一种有效形式,对化解我国的邻避困境将有着重要助力。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6,(7)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成为中国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城市融入却是悬而未决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接替他们的祖辈父辈进入到城市打工,他们与老一辈在成为城市市民的道路上有着相同或不同的困境。作者尝试从农民工自我形塑的视角入手,比较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的代际特征,深入剖析其身份建构的过程,进而探索影响其与城市市民融入的因素,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提供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7.
曾艳 《理论探索》2013,(1):72-75
生活世界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中具有本体论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的认同困境实质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生活世界的疏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回归生活世界,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3)
虐待老人现象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急剧变迁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作用下呈现出独有的"失控"特性,造成根源定位出现盲点和治理策略的偏差。本文立足于中国在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体化"的社会事实这一宏观历史变迁背景,从理论层次和现实状况详细阐释了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从弥合个体与家庭、社会之间张力的视角,提出要以维护本体性安全来培育具有家庭美德和公共道德的现代公民,进而构建抵御虐待老人问题风险的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由于现代民族与现代国家这两个复杂的概念背后各自持有一套价值旨趣和伦理规范,导致现代民族国家内部始终存在着两种难以完全重合的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而这两种认同的矛盾直接引发了诸多国家治理的难题。同时,在全球化的强力冲击下,“公民”概念也无法继续作为一种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效中介,必须探索一种团结多民族国家全体国民的新路径。而对以“文力”为代表的基于中国文化与历史基因的概念的深入研究,能够为世界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非我族类”思维惯性的国族整合之道。同时,对中国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有助于形成一种非“民族国家”模型的国家理论,这种新的国家理论指向的是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正:政治认同的制度性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政治认同是政权稳定的基础.要提高民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度,需要整合政治认同资源.政治认同资源主要由意识性、制度性和功绩性资源组成,其中,社会公正作为制度性资源对保持政权的持久延续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执政者要想长久地获得民众的政治认同,保持政权持久延续,必须以政治认同为尺度,在政治、经济、法制及教育制度建设中体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