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逯扬 《学理论》2012,(19):235-236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社会和职业教育界的共同呼声,探讨和研究"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对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推进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35)
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不能只关注人才培养,而是需要弥补当前在管理制度层面存在的不足。法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赖于高职院校为之量身打造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多渠道培养途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23)
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加强教师队伍管理,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校企合作共享机制,创新培训载体和基地;转变观念,建立健全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长效机制;健全专任教师准入机制,推行校企合作"双导师"制。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8)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着"双师"认定标准不一致、教师队伍结构单一、教师培养制度不健全以及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如下: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训培养制度;建立健全评价奖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春瑜  朱本坤 《学理论》2008,(22):57-58
2008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将是指导当前和全国新一轮高职院校评估的指导性文件,它给"‘双师型’教师"进行了新的界定,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培训与考证、访问与交流、外部引进、社会聘用、下企业实践、产学研结合、技能竞赛和拜师学艺等途径,融"教、学、做"为一体,可以有效地加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双师"化素质进程,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明晶 《学理论》2014,(33):274-275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一些历史和现实原因,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高职教育目标的要求下,加强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便成为提升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校园和谐发展、顺应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的必要手段。注重探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望利于目前高职思政课队伍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何钢  蔡健 《学理论》2011,(15):288-289,294
教师是影响精品课程建设的决定因素,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同时精品课程建设也对教师队伍的提升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们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通过对精品课程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提出高职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师资队伍规划、培训、任职资格标准与准入制度、实行目标考核等从几方面建设、完善高职院教师队伍,产生辐射与开放效应,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与优秀教师团队,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它的改革与发展关键是教师。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呈现以青年合格教师为基础,"双师型"专业教师为中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业带头人为领军的梯形结构。教师梯队的组建办法与原则。教师梯队建设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9.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当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本质是高职高专教育能全面实施实践性教学模式,实现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需从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加强学校与公安一线实践基地的合作,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从公安一线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待遇、考核、聘任等方面着手,由此才能实现培育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彭军 《学理论》2015,(2):165-167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取得一定的突破和进步,但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对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课程设计、课程大纲、教师角色、学生定位、教材匹配、学习策略、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八位一体"核心要素,以全面提高大学生英语整体水平,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教师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内涵提升的意义体现在促进学校教育管理的变革、推动学校效能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影响校园文化和学生文化的形成。教师文化建设应凝练学校核心价值观,培育学校精神,建立具有人文特色的制度文化、塑造自然的合作文化,构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12.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为代表,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崭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使高职教育走上了新的起点,而处于教学一线的高职数学教师必须全面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以适应改革要求。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情况以及教师职业能力的分析,深度挖掘当前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弊端,提高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建议如下:增强基础能力,创造活跃课堂;全面改善数学的教学内容;数学体系结构的全面优化;全面改善数学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崔秀娟 《学理论》2013,(23):305-307
社会各阶层对高职学生质量非常关注,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能够胜任职业岗位、具备一定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北京市属文科高职示范校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统计实务》课程为例,阐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32)
社会各阶层对高职学生质量非常关注,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能够胜任职业岗位、具备一定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统计实务》课程为例,阐述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15.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多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缺失的现状,基于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学习,提出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6)
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同时对现代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存在问题也日益突出。通过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的现状分析,提出对策如下:制定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制度;构建一体化的校本培训体系;加强校企深度融合,提高教师专业与岗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课程开发和科研能力;推进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6,(7)
高职院校是培养大量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机构,而教师能力则成为学校发展的智力资本。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培养与提升关系到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的现状,分析应该建立教师培训体系如下:分析需求,明确目标;分层实施,各有侧重;校企合作,互惠互利;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三师型”教师:高职教师素质“双师”化的发展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波 《学理论》2010,(11):233-235
高职生就业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关系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生存质量。高职院校应从提高教师素质、调整课程结构、加强职业指导等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教师素质的"双师"化向"三师"化发展,是应对的重要策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从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和教师专业现状分析入手,论述了教师素质"三师"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培养"三师型"教师的途径与措施,旨在促进高职教育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程雷  薛瞧瞧 《学理论》2012,(15):186-187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政策规范主要包括"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数量、培养与构建、资格认证等内容。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界定较晚;二是"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欠缺;三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健全;四是"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不健全。文章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沈健  徐英哲 《学理论》2014,(9):252-253
基于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中呈现的指导教师队伍由就业部门行政人员及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与辅导员组成("1+1"模式),在借鉴前人胜任特质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定量的研究方法,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胜任力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并验证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胜任力模型,同时编制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胜任力测评问卷》,并对问卷的信效度等指标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