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月11日,《四川日报》刊发了题为《羌绣传承人走上高校讲台》的专访,以我院引进省级羌绣传承人陈平英为特聘教师、为学生传授羌绣技艺为切入点,介绍我院成立羌族服饰刺绣文化开发研制中心,以羌绣人才的培养为起点,为普及民族艺术、提高民族艺术生命力、保护地震重灾区文化生态环境和开发旅游产品、大力推广羌绣与市场接轨、为学院建设“创意产业园区”所做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
羌语不仅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媒介,其本身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羌族民众互相认同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体现了羌族的民族记忆,展示了羌族文化;羌语也蕴藏着羌族的智慧、技艺、宗教、风俗、医术、传说,是羌民族灵感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以及文明的传承载体,也是维系羌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然而,越来越多的资料以及事实告诉我们,羌语的传承日益困难,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其使用范围正日益收缩、使用频率日益减少、使用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因此,抢救和保护羌族语言文字是当务之急,这不仅对羌族本身的发展具有莫大的意义,也对保护中华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灾后重建背景下羌族传统文化教育发生了传承场域、传承者、可持续性之变迁,在羌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和教育中,充分发挥羌族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将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教育、文化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摆脱通过外力助推羌文化的静态保护,催生羌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生力,依靠羌族民众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自觉、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互为补充等途径,为羌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汪芳  田彬华 《前沿》2010,(14):170-172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陕西凤县在原有矿产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下,主动转型,试图开展以羌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在全县开展了羌族化的一系列活动。对于凤县而言,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主动选择,是一种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而对于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言,涉及羌族原生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推广。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真实性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也是凤县发展羌族文化旅游中的最大障碍,而旅游者对真实性的观点直接影响到旅游的成败。营造游客的"体验真实"就成为凤县羌族文化旅游的重点所在。而羌族原生文化在促进凤县旅游的同时,也由于文化的备受重视和强势传播,进而获得在现代社会强势文化冲击下生存发展的全新动力。期待凤县的主动转型和羌文化传承保护二者能成为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双赢耦合效应典范。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间的关系入手,强调了羌语对羌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并依据加拿大以语言为核心开展文化保护的经验,提出在羌族地区要处理好羌语和文化保护整体性间的关系,应以羌语保护为核心来进行羌族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6.
武慧 《前沿》2012,(16):136-137
北川羌族酒歌保留着许多人类原始的艺术形态,无文字的羌族用最原始、最直接的唱歌的方式来记载历史、传播文化、教育后代.酒歌是北川羌族宗教、历史、文学、民俗等多方面的直观体现.它有着保留、传承和发展北川羌族传统文化的功能.更是其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同时研究北川羌族酒歌也是研究羌族、研究我国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途径,对保护传承北川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之后,社会各界对羌族文化保护备加关注。释比是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师,也是羌族社会中口述文化传统的集大成者,释比和与之相关的释比文化成为灾后羌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中极其核心的内容,释比和释比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羌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和价值,这是灾后文化重建,以及在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尤其应当引起重视的事情。  相似文献   

8.
罗晓飞 《前沿》2012,(11):163-165
羌族是我国西南最古老的民族。羌族民居是羌族最古老的建筑艺术形式,是羌民族文化的象征,其包含的宗教信仰与自然崇拜思想是羌民族精神内涵在建筑文化中的体现。羌族民居建筑其独特的建造形式与空间布局反映了古羌人"人神共居"的宗教意识与住宅文化观念,是羌民族历史发展的无言史书。羌族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可谓是民族建筑艺术中的"奇葩",其形式美感和与现实生活的依存关系是羌族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与表现意味。  相似文献   

9.
沈记 《中国妇运》2012,(6):49-F0003
四川省各级妇联把发展手工编织业和保护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妇女居家灵活就业与振兴传统手工业联动发展的新模式。藏绣、羌绣、竹编等已形成不同档次的产品系列。仅2010年至2011年。手工编织业带动妇女就业40余万人。促进了农村妇女生活改善,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各族妇女正用双手编织着未来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10.
<正>川南渝西地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桥头堡和先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支持川剧、蜀锦、羌绣、夏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研究建设巴蜀非遗文化产业园”。近年来,川南渝西地区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促进了川渝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有效支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川南渝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取得的主要成就据不完全统计,  相似文献   

11.
略论古代羌族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羌族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羌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族,自殷商以来即见于记载。由于羌族历史悠久,分布极广,各部之间的发展亦不平衡,在历史进程中,一些羌人受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积极影响,而逐步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相融合。此后又有一些羌人活跃于历史舞台,而后又逐渐被融合。因此,自宋代以来除岷江上游还有一部分羌人继续繁衍外,历史上的大部分羌人已一浪一浪地汇入祖国各民族的融合洪流。我们对古代羌族社会的经济发展及其民族融合的探讨,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于各民族历史的认识,而且对于各民族间友好交往与自然融合关系的说明也将有所帮助和借鉴。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一) 早在殷商时期,羌族即出现在我国西北  相似文献   

12.
魏青 《今日民族》2010,(4):20-21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能歌善舞,民间舞蹈艺术历史悠久。出土的战国时期古墓葬彩陶瓷盆上,有古羌人的原始舞蹈纹饰,展现了古代羌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岷江上游羌族地区传承的以原生态舞蹈“萨朗”为核心的“瓦尔俄足”(歌仙节),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研究羌族历史文化的“活标本”。  相似文献   

13.
释比是羌族社会中,人与鬼神间的中介人。羌族释比文化是一种神秘的文化,有两种特殊的传承方式:一种是师传包括祖传口传心记;另一种为神秘特殊的阴传(梦传)。释比文化是古羌文化的根与魂,是目前岷江流域羌族的一种传承独特的原始文化,其内容包括:古代的天文历法、原始宗教、原始医术、建筑文化等。释比经典由上坛、中坛、下坛等三部分释比口述唱经组成,其中包含有不少道教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4.
龙有成  陈万 《前沿》2011,(20):157-159
羌族民歌是我国民族音乐史上最古老的一种唱腔,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唱词、唱腔,还是表现形式等方面,无不体现着羌族民歌的艺术价值之所在。文章从羌民族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羌族民歌的音乐特点、现状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节日文化通常是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汶川地震跨市州异地安置点邛崃市南宝乡木梯村和油榨乡直台村于2010年11月6日举办的首届羌历年庆祝活动可被视为观察羌族移民文化变迁的窗口。从"文化展演"的视角观察,羌历年庆祝活动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坚持和变化在彰显羌族移民民族身份的同时,也反映了羌族移民在迁入地的文化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6.
羌族神话以口耳相传为主,烙上了浓厚的集体创作色彩,逐渐沉淀了羌族人共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需求,蕴含着羌民群体潜意识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充分展示着羌族的民族个性和特点。具体而言,羌族神话中折射出了羌人"社会发展至上"的责任观,孕育着万物有灵"的自然观,传递了"惩恶扬善"的道德观,是不容忽视的文化载体和珍贵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7.
《今日海南》2006,(10):F0002-F0002,I0001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黎苗同胞的聚居地,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诸方面的特点,其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独特民族文化,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近年来,保亭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使黎苗民族传统文化瑰宝闪烁着更加耀眼的光芒。——民族织锦和服饰。黎苗民族织锦和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黎锦精细、耐用,绣图均衡、形象逼真。苗族服饰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其衣物采用白布印染成蓝黑色,精制而成。目前,保亭的黎族纺织染绣工艺、树皮布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族歌舞。黎苗同胞擅长歌舞,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羌族民间故事结构与母题的心理分析发现,其三段式的故事结构契合了幼儿探索自我成长的心理旅程;其"母子分离"、"善与恶的对立"的母题,能够在潜意识中帮助幼儿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为一种独特的教化手段,探寻蕴藏在古老童话中的教育要素,不仅能为羌区幼儿教育提供崭新的教育思路和教育资源,还有助于该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传承;同时其研究成果也能为羌族文化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羌族,是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因习惯将村寨建于河谷或者山腰,服饰上喜爱绣精美绝伦的云纹,而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在四川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以及绵阳北川等地的高山和半山地带,至今仍分布着许多羌寨。人们修建碉房,穿上"云云鞋",跳起锅庄舞,在山中、林地、屋顶和室内供奉白石,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20.
羌族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耿静 《贵州民族研究》2004,24(3):173-176
羌族研究是西南民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 2 0世纪初以来 ,经过约 10 0年时间 ,逐步形成了羌学研究体系。回顾羌族研究的历程 ,对把握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重点 ,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