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由于个人不良贷款的不断增加,银行纷纷出台欠贷“黑名单”,以制裁欠债不还的失信者。一时间舆论哗然,针对银行共享、公布欠贷“黑名单”是否侵犯隐私权,社会上形成了两派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银行此举侵犯了借款人的隐私权,一种认为没有侵犯隐私权。本文认为,银行共享欠贷“黑名单”没有侵犯借款人的隐私权,但银行公布欠贷“黑名单”却侵犯了借款人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3.
银行曝光“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名单”,在引起广泛争议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我国信用立法制度缺失,暴露出了信用信息披露与信息臆私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平衡它们之间的矛盾,加强个人征信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在进行信用信息公开时坚持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原则,权利协调原则,人格尊严原则,处理好信用信息披露与信息隐私权的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5.
当前,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肆虐,部分网友迁怒于未及时上报发热状况的患者,对其进行“人肉搜索”,将患者的个人信息公诸于众,使其在社会评价中反复受惩罚并株连其无辜的家人。由此可见,互联网掀起的“人肉搜索”热潮,其在彰显公序良俗的同时,亦在挑战现行法律的底线。笔者拟从“人肉搜索”与侦查权之博弈(程序正义)、“人肉搜索”与隐私权、名誉权之冲突(实体正义)的视角微观分析,最后提出法律规制意见,以期为“人肉搜索”在互联网的健康、规范发展提供可探索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隐私权是人格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我国法律缺乏对隐私权的直接规定,只将其纳入名誉权范畴,导致法律无法有效地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立法经验,针对我国当前隐私权保护的不足,提出隐私权应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身权利,并对隐私权定义、范围及其与名誉权、知情权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通过宪法和民法进行合法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信用卡消费者的隐私权是在传统隐私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具有财产属性,因而极易受到侵犯.20世纪以来,各国不断通过立法加强对金融消费者隐私权的保护.近年来,我国信用卡消费者隐私权受侵犯的状况时有发生,但是,目前我国在对信用卡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借鉴欧美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对信用卡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信用卡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已成为我国网络用户的绝对主力军,他们在学习先进科技、接触网络文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网络负面影响侵害的直接对象。本文通过对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的一般叙述,指出了青少年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内容,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成立专门机构、行业自律及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等,逐步提高青少年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9.
继2008年"艳照门"之后网络"门事件"频发,在科技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网络自由呈现过度膨胀之态势,并将直接冲击公民的隐私权。若网络的自由化不加以控制,公民的隐私权必将趋于消亡。为避免这种状况,法学界应实现法律思维的转变,不宜过分依赖成文法条;法律界应在立法、司法层面加强对网络服务商的责任追究;理论界应当充分运用"注意力经济"的作用,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共同维护公民隐私权。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隐私权是隐私权在网络及网络环境中的延伸。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网络隐私权的侵犯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了更好地加强对网络空间隐私权的保护,应在借鉴国际范围内隐私权保护模式的基础上,确立隐私权为独立人格权的法律地位,并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权法律制度,以构建我国完善的网络隐私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 ,在现代社会 ,从某种意义上讲该权利决定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因此 ,侵犯公民受教育权情节严重的行为 ,基于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言 ,从道义责任论和个体正义的价值观出发 ,其具有承担刑事责任的可能性 ;但就该类行为承担的刑事责任根据的科学性、公正性而言 ,从法的整体功能和价值出发 ,其又不具有承担刑事责任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对海域物权的规定,标志着我国海域物权法律规定的进一步完善。文章从创设海域物权的法律根据、我国海域物权的性质以及海域物权的公示制度三个方面对我国海域物权的法律规定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海域的界定和养殖海域使用权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相似文献   

13.
针对各个城市公交公司在无人售票公共汽车上推行的不找零钱制度,大众媒体多持批评态度。然而,此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制度,并非是法律上无效的格式条款。文章从格式条款、公平原则角度分析和论证了其存在的合法性,并批判了所谓变通方式的非法性和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香港居民在内地所生子女是否拥有在香港的居留权,以及如何取得在香港的居留权,是一个由来己久的问题.由于它牵涉到社会各方面利益,因此在九七回归以后日渐突出,并进入法律程序,成为首宗引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立法的案件.本文以居港权一案所引发的宪政理论、司法架构方面之问题为重点,对前一时期的事件进行剖析,以求获得对这一事件及其背后隐含意义的更深层次的诠释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