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正规就业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非正规就业部门和非就业人员的数量增多.借鉴国际劳工组织的相关解释,对非正规就业概念进行界定,有利于针对目前我国非正规就业存在的问题,从统计方法上和政策层面上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于新形势下非正规就业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正规就业是我国城镇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非正规就业的特殊性,我国的非正规就业存在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切实转变观念,积极引导非正规就业,全面保障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基本权益,实现体面劳动以及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等,并最终促进就业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欧盟国家非正规就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非正规就业的增加直接冲击了传统工会的基础,使工会会员的绝对和相对人数都有很大降低;同时,工会领导的劳工运动长期忽略对非正规就业的权利保护,非正规就业工人难以获得与正规就业平等的待遇。因此,欧盟国家工会需要在增加非正规就业会员和就业监管策略两方面做战略性调整,以应对非正规就业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非正规就业中的劳动关系和工会工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多元性、不稳定性和非规范性是影响非正规就业发展和开展工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非正规就业中劳动关系的调整,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分类完善的办法,从多方面加强对非正规就业者劳动权益的保护。同时,工会应通过制度创新,吸收非正规就业者加入工会,同时针对非正规就业的特点,开展有效工作,保护非正规就业中的劳动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5.
系统考察女性劳动者选择非正规就业的因素,不仅对揭示其非正规就业选择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其权益保护也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分析女性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因素,并考察影响非正规就业女性选择不同就业身份和职业类型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就业已经成为女性非农就业的主要途径;户籍等个体特征、家庭中子女数量等家庭因素以及所在地区等对女性劳动者非正规就业选择有显著影响,而人力资本不但对女性非正规就业的选择有显著影响,对其就业身份和职业类型的选择也有显著影响。研究建议:应完善非正规就业政策,结合影响女性非正规就业的因素制定措施保障其合法权益,提升女性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提高女性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6.
非正规就业当前在我国已日益壮大。由于我国目前工会的组织体制与正规就业相适应而建立,大量非正规就业劳动者未能加入工会,因此必须从工会组织的理论、制度和观念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最大限度地将劳动者组织起来,切实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7.
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与工会运动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之下,非正规就业作为对正规就业的补充和扩展,受到国际劳工组织和众多国家的倡导和鼓励。但是,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势必会撼动传统工会运动的群众基础。工会只有采取积极的对策,才能化险为夷。  相似文献   

8.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安置社会化,小型个私经济和非正规就业组织蓬勃发展,并吸收了大量城镇下岗待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就业,对传统基层工会的组织设置和工作方式带来了考验。面对这一新形势,我国工会要顺应形势、与时俱进,以社区工会建设为依托,积极推进个私和非正规就业领域工会工作,提高工会组织的覆盖面,加强这一领域从业人员的劳动维权工作,并调动广大个私业主、雇员和非正规就业人员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基于 2002-2016 年的全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互联网普及程度对非正 规就业的影响,发现互联网普及程度对非正规就业比例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互联网的普及提高了社会整体的就 业质量。进一步使用滞后一期互联网普及程度作为工具变量,两阶归结果表明上述结论仍然成立。此外,为了 排除《劳动合同法》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的样本进行检验,发现互联网普 及程度对非正规就业比例的负向影响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10.
非正规就业人员随着我国"全民创业"的发展必然不断增加,他们的社会保障也是"全民参保"的重要内容。总体来看,内蒙古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面临诸多困境,缴费型的社会保险和非缴费型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都存在问题。应该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中低收入、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等方面来解决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就业优先”战略背景下,非正规就业者的失业保险权益缺损问题愈发凸显。从现有的法律 规范看,要将失业保险覆盖至非正规就业者,还存在社会性不足对失业保险制度适用范围的限制、多重劳动用 工关系下传统失业保险制度的规制阙如、保费负担与失业保险待遇给付资格和非正规就业者就业特点的错位等 方面的问题。研究建议:根据社会连带理论,失业保险制度应突破劳动关系束缚,发挥其社会性;失业保险适 用范围还应遵循保障需求性原则,分层纳入非正规就业者。在多重劳动用工关系中,非正规就业者不应重复参保, 但每一个用人单位都有为其缴纳失业保险费的义务,失业保险待遇也应基于全部缴费而定。对于保费负担与待 遇给付资格,则应符合非正规就业者的就业特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外体面劳动研究呈现出关注战略层面和特定问题解决的趋势;体面劳动在全球减贫战略中的作用得到认同;全面人权理念规范了政府的职责与作用;对企业组织中体面劳动实现的关注日益凸显;非正规就业群体中的研究对象正逐步扩大;体面劳动测量指标的界定服务于特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弹性的雇佣策略成为企业的理性选择。提升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工作绩效,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雇佣双方"互惠共赢"应该成为处理劳资双方问题的基本原则。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个人工作价值观、自我效能和工作绩效具有自身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有必要在引导其自我发展、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其工作信心、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力方面做出努力,并加强对其权益的有效维护。  相似文献   

14.
由于种种原因,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权益最容易受到侵犯.只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关系,并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界在非正规部门劳动者维权中的作用,以社会保障为主,权利维护为辅,才能使非正规部门劳动者的权益真正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工运》2006,(3):60-61
●上海崇明县积极推进非正规就业组织组建工会上海市人民政府为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先后设立了多种协管服务类非正规就业岗位。崇明县总工会把协管服务人员队伍组建工会的工作正式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工作方法上他们紧紧抓住三个重要环节:一抓调研摸底;二抓经费落实;三抓宣传督促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的非正规就业与工会维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是民生之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被称为吸纳就业“海绵”的非正规就业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等非正规就业者正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认真研究非正规就业和工会维权问题,对于切实保障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非正规就业者的合法权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新形势下的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InformalEmployment)是相对于传统典型的就业形式而言的。它是不同于正规的全日制工作、与用人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劳动法律关系、获有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就业,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刘少华 《工友》2014,(3):12-13
正农民工城镇化,应包括生存职业、社会身份、自身素质以及意识行为四个层面的涵义,即农民工职业由非正规就业的农民工转变成正规就业的非农产业工人,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农民工自身素质提高,其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镇化。其中,前两个层面主要取决于宏观体制改革与相关的制度创新,它对农民工城镇化进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后两个层面则主要取决于农民工本人的个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CLDS数据定量检验了非正规就业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居民从事非正规就业,那么他们的健康状况会显著降低。非正规就业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即非正规就业对女性居民、户外工作者以及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状况损失更为严重。受教育年限变量对女性居民和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影响显著大于男性居民和东中部地区居民,这表明女性和西部地区居民增加自身受教育年限可以显著提升健康状况。因此,政府应该努力促进劳动力市场正规化,使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走向正规岗位,同时做好居民健康保护工作,抓好教育公平,努力提升中国居民身体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9.
后危机时代,弱势群体的规模持续扩大、就业质量进一步下滑.女职工素质提升面临性别歧视壁垒,移民工素质提升困难重重,非正规就业人员素质提升陷入困境,而低工资就业趋势使弱势群体素质提升雪上加霜.弱势群体的素质提升陷入困境,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20.
考察非正规用工产生的历史,辨析国外的做法,基于中国的现实,尝试提出较为务实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非正规用工作为一种市场内生现象,只能限制而难以根绝.由于我国社会组织发育仍然存在限制,把构建社会权利作为基础,是适用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