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4月17日,第三届中国环境修复发展,战略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正式宣告成立。在近年来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事件日趋严重,相关治理与修复逐渐被提升到国家规划层面的背景下,由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北京金隅生态岛科技公司、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联手形成产业联盟,希望加强这一新兴环保产业发展的规范、引导、交流协调等多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中国经济已进入经济全球化过程,这对于中国钢铁工业是有利有弊,而权衡利弊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一般而言,入世后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处于有利地位会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会处于不利的境地而遭受较大的风险。因此,中国钢铁工业必须从全球的定位来考虑生存和发展,以广阔的国际视野来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许惠超 《当代广西》2010,(15):44-45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现代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不发达的农业等第一产业的经济基础之上。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发展任务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主要差异,就是中国在急需发展现代产业的同时,又必须发展农业等第一产业和基础产业,这往往使得中国投资结构的选择陷入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本文运用F—F指数法,对2000—2006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及各细分产业的产业内贸易进行测度与分解,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及各细分产业的贸易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且呈上升趋势;产业内贸易中,垂直产业内贸易居于优势地位;中国装备制造业和细分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的水平产业内贸易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其它细分产业变化不大。这说明中国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于国际装备制造业的低端,扩张的基础在于成本优势,竞争内涵和发展内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高污染产业涌来了聂少林中国正以满腔的热情发展经济,且成绩喜人。但是目光盯在经济上,却忽略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伴随着大量高污染产业的"繁荣",这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此将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十分巨大的。境外高污染产业向中国转移境外一些劳动密集...  相似文献   

6.
蓝色的海洋蕴含着无尽的宝藏。古往今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海洋的探索和开发。人们预测,21世纪将是海洋的时代。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其漫长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拥有海洋资源却十分有限。海洋资源的贫乏呼唤着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1993年1月,天津塘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以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工程、生物、石油装备、环保与监测等技术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素有“京津海上门户”之称的塘沽,背依北京、天津两大城市,是中国北方的一个主要出海口…  相似文献   

7.
《创造》2009,(6):36-37
如何把握生物产业发展大势?如何谋划生物产业发展大计?在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论坛上,来自中科院、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和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就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生物产业对解决粮食安全、生物制药等领域,为云南生物产业的发展把脉,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论点。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意味着对世纪中国经济将全面步入快车道。向开发最困难的中国西部挑战,这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因此,我们在开发方式问题上,要研究新思维、新方式和新体系,而不是采用以往的传统模式,从而做出最佳的对策选择。一、西部大开发的“手术刀”要从打破国家产业垂直区域分工的传统布局切入按照国家产业垂直区域分工布局,加工主导型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及东部地区,资源开发型产业大都分布在西部地区,这种产业分工致使西部地区在国内劳动分工中,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只是保持在较低的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从西部地…  相似文献   

9.
动态     
《创造》2011,(7):19-19
我国推出第一份节能服务产业战略报告 6月2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发布“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这是我国官方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首次就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提出具有政策指导性意见的发展战略报告。报告认为,“节能超市”模式,有望成为未来全方位整合我国节能服务产业链的重要模式和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0.
婚姻本位的性观念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晓青 《小康》2009,(7):60-62
一方面,中国的性产业很发达,全世界70%的性工具生产在中国,另一方面,固有的对于传统性观念的管制却很严厉。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张德军 《群众》2023,(20):12-13
<正>近年来,扬中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始终紧扣绿色发展“主基调”,致力跑出产业强市“加速度”,坚定不移办好党建引领、产业强市、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大事要事,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业应税销售、规上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持续领跑镇江,成功跻身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7位,位列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第7位,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扬中新实践、“强富美高”新扬中建设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12.
<正>海南自贸港将于2025年底前启动全岛封关运作,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工程。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今年将完成硬件准备工作。从自贸港最终“封关画像”的角度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海南自贸港的繁荣一定要基于产业的繁荣,海南产业的构建需要从中国以及全球视角出发,结合海南的战略定位和自身禀赋,统筹规划、全盘布局,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国特色自贸港的国际影响力,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13.
不断进行改革并成绩卓然的中国经济将怎样面向新世纪?根据目前中国经济的特点及其走向,本文将介绍六个未来中国经济热门行业。这些行业有望给企业提供较多的投资机遇,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高科技产业世界正迈向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高新科技的研究开发及其迅速产业化,将是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决胜未来的关键因素。中国对此有清醒的认识,高科技产业也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一大热点。目前,高科技这一主题已引起中国人的极大兴趣,随手打开报刊的经济版,讨论最多的便是高科技产业及如何将高科技运用到生产过程中。中国的企…  相似文献   

14.
关于“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金秀华1992年中共扎兰屯市三届二次全会,将“贸工农一体化”确定为扎兰屯市产业发展的战略。这是一个具有扎兰屯特色的产业发展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精髓——实事求是在扎兰屯市产业发展战略上的体...  相似文献   

15.
胡士俊 《辽宁人大》2006,(12):32-33
金秋时节,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总局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传来喜讯,沈阳市沈一机牌数控机床、沈鼓牌离心压缩机、沈重牌磨煤机等11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第一次,沈阳市有这么多产品金榜题名,也是第一次,这个曾经有着共和国装备制造业基地之称的城市,终于让一系列重大装备迈进了中国名牌的行列。喜讯传来,令人备感振奋。这不仅标志着沈阳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对陈钢等40多名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议案》的办理初战告捷,也意味着,随着这一议案的全面落实,沈阳市将逐步迈上一条依靠知名品牌引领产业发展的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16.
《浙江人事》2007,(11):44-44
荣盛化纤集团成立于1989年,十几年时问里就由一家仅有20万元资金、8台机织、20余位员工的小厂发展成了以石化、聚酯、涤纶丝等一体化产品研发、制造为主,出口贸易、房地产、热电、现代物流等产业为辅,年产销过百亿、位列、全国同行业前五强的大型企业集团。今年9月,荣盛又同时拿下“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两块牌子。这在中国化纤行业中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7.
吴晓波 《小康》2010,(8):85-85
过去十几年里,有个命题一直困扰着中国企业界和学术界:中国是否能诞生像通用、做软这样的世界级公司?时至今日,这问题的答案已若揭晓: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庞大市场足以承载任何梦想和试验。以前最典型的是互联网产业,而今则延伸到诸多新兴产业里,保险业作为开放较迟的金融产业中的一支,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小企业生存压力、产业“空心化”以及温州老板跑路等议题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致富、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如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排行     
《小康》2009,(6):15-15
中国10大最佳服务外包园区 点评:这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面向服务外包行业的全行业评选,通过对园区的基础环境(硬环境)指标、服务环境(软环境)指标、产业环境指标.人才环境指标和成本环境指标等5方面进行综合评比,评出10大最佳服务外包园区。  相似文献   

20.
郭钧 《前沿》2014,(9):116-117
技术标准化对产业创新和产业竞争优势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关税壁垒的逐渐消退下,新的经济体,新的经济竞争力,新的创新产业等,从四面八方涌人中国经济市场之中。最为明显的是对技术标准化的普及和质量提高,以至于从根本上影响着所属产业的创新意识、创新技术、创新集群的建立和发展。因此,本文会着重就技术标准化对产业创新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和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