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亮 《当代世界》2016,(9):58-61
正近期"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的生存困境突显,迫使其开始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与增长点,鉴于它在南亚的扩张和经营已久,国际社会对"伊斯兰国"向南亚地区渗透的关注和重视也与日俱增。南亚是"伊斯兰国"在中东之外最为关注的地区。2016年尤其是入夏以来,"伊斯兰国"或将在孟加拉国筹建新行省的讨论再度成为国际社会与学术界探讨的焦点。然而,"伊斯兰国"在南亚地区的整体规模  相似文献   

2.
乌玛:观念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伊斯兰文化中,"乌玛"首先是信仰,属于观念的范畴;它同时又是经验的历史,属于实践的范畴。"乌玛"还是现代政治伊斯兰话语的核心词汇之一,政治伊斯兰运动深刻影响着人们对于乌玛的认知和想象。本文从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考察了"乌玛"的内涵及其演变过程,力图还原乌玛信仰和乌玛实践的客观历史,以便识别现代政治伊斯兰关于"乌玛"的话语。本文把乌玛观念区分为基于伊斯兰教经典文本的乌玛信仰,和基于对这些文本的重新解读或对乌玛信仰的利用而形成的乌玛话语;同时还把历史上的乌玛政治实践同现代政治伊斯兰"重建乌玛"的斗争区分开来。尽管当代政治伊斯兰运动借乌玛信仰为依据,并且宣称以先知创建麦地那乌玛为榜样,但是其乌玛话语属于政治斗争的范畴,其实践难以超越民族国家体系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正伊斯兰国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伊斯兰国家的"伊斯兰属性"对现实中中国和伊斯兰国家间相互需求的对接至关重要。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应该也必须认知、理解沿线国家在地域状况、民族构成、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风俗的不同,从而寻求该战略的适应性落地路径。因此,梳理和廓清"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伊斯兰因素"的构成和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保证该战略落地对接后发挥可持续效应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迅速蔓延,既是其建立所谓"哈里发国家"战略图谋的一部分,同时也与其在伊拉克和叙利亚遭到重创后寻求新的生存空间有关。"伊斯兰国"在这一地区形成了较为完整、严密的渗透网络体系,并争夺"基地"组织的势力范围。其扩张的有利因素主要包括当地伊斯兰极端主义盛行,国家治理能力低下甚至缺失,社会矛盾激化等;不利因素主要包括本土极端组织对"伊斯兰国"的依赖相对有限,"基地"组织影响深厚,全球反恐合作制约了"伊斯兰国"的扩张。鉴于其渗透是该地区自身"顽疾"的综合体现,相关国家在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伊斯兰国"威胁的同时,应加强自身治理能力建设,从源头上压缩"伊斯兰国"的渗透空间。  相似文献   

5.
正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附近,一名库尔德武装人员向被"伊斯兰国"控制的祖马尔地区发射炮弹。"伊斯兰国"虽然以"国"自我标榜,但更多是一支靠意识形态或极端宗教思想集结起来的、极为分散的非传统力量。正因如此,伊斯兰国对伊拉克现政权和西方世界而言,是外部因素诱导下肌体内部发生的"癌变"。  相似文献   

6.
肖建明 《南风窗》2014,(24):79-81
<正>"伊斯兰国"的崛起,明显损害了"基地"组织的"名气"与"正统",触发了双方愈演愈烈的竞争。但双方就战略问题争论之后,最终可能会在哈里发国家模式上趋于一致。"伊斯兰国是当今世界最危险的恐怖主义组织。"澳大利亚反恐专家戴维·基尔卡伦说,"这是因为他们既具备‘基地'组织的作战能力,又具备真主党的管理能力。"与"基地"组织相比,"伊斯兰国"不依赖国外捐款和国际金融系统,而是从富产石油的本地获得收入,从而能在全世界招兵买马。目前,"伊斯兰国"控  相似文献   

7.
正"伊斯兰国"在阿富汗的迅猛崛起,不仅遭到了阿政府和当地武装力量的抵制,更引发了全球关注。而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势头后,"伊斯兰国"尚难以威胁阿富汗全境并将其发展成为替代伊叙的新基地。然而,凭借其在全球恐怖主义网络中的资源和影响力,"伊斯兰国"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影响阿富汗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2014年6月陡然崛起的"伊斯兰国"一跃成为当代最富有和强大的极端主义组织,半年后它确认在阿富汗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2016,(9)
正去年年底,计算机和网络研究人员透露,"伊斯兰国"在所谓的"黑暗网络"(dark web)上表现得异常活跃,这一进展首先表明"伊斯兰国"正在建设某种即使当它在地面战争中被击败的情况下也有可能继续部署的网络能力。在美国及其盟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展开空中轰炸的同时,他们的目标"伊斯兰国"可能正准备在另一条战线上展开报复行动。通过将战争拓展到网络空间,"伊斯兰国"将取得非对称战争的众多优势—除非美国组织起来对抗该组织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国"的兴起标志着恐怖主义浪潮与吉哈德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这是根植于中东地区深层的宗教、政治和社会因素。同时,"伊斯兰国"自身的组织建设、经济管理和民众动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伊斯兰国"的兴起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它不仅与"基地"组织争夺全球"圣战"的主导权,而且对外输出暴力恐怖和意识形态,导致国际冲突与地区动荡,挑战传统观念和国际规范,加速了中东地缘政治关系的重塑与国际反恐力量的分化和重组。此外,"伊斯兰国"的兴起还推动着国际体系边缘群体的宗教化、集体化实践,造成了对国际秩序的冲击和挑战。为此,国际社会需要认识到"伊斯兰国"背后的恐怖主义运动与重建哈里发国家政治实践的双重属性,关注其背后的滋生土壤,以求更加妥善有效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0.
中东剧变及其民主政治发展,为伊斯兰主义组织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伊斯兰主义的温和派,特别是埃及的穆斯林兄弟会和突尼斯伊斯兰复兴党,采取谨慎而行之有效的策略,稳健地参与和推动本国的民主政治发展。与此同时,它们的政治战略和指导原则也经历着深刻的重大变化。它们试图重新定位、超越原先的伊斯兰主义属性,向"非神权"的、与现代民主政治相容的"公民政党"转变。尽管还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但在能够举行相对公正自由选举的条件下,由于在社会中下层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这些组织有可能在本国,乃至中东地区相继上台执政。伊斯兰复兴党已经在制宪议会选举中获胜,就是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1.
于时语 《南风窗》2014,(18):70-72
<正>直到遭遇直接进攻,库尔德族是"伊斯兰国"崛起和伊拉克内乱的最大赢家。而需要战略纵深的以色列,是与库尔德族一样的大赢家。最大输家则是面临解体的伊拉克国家。随着极端主义武装组织"伊斯兰国"势力和地盘迅速扩张,美国重新出动军力干预,伊拉克危机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这一乱局具有非常复杂的内外因素,发展过程也诡秘曲折。例如"伊斯兰国"的前身年前就控制了伊拉克安巴  相似文献   

12.
魏亮 《当代世界》2018,(3):70-73
2017年末,以领土形式和治理模式存在的"伊斯兰国"宣告消亡,伊拉克由此进入后"伊斯兰国"时代。当反恐战争退居次位时,伊国内政治斗争和外部势力的角逐日益凸显,伊拉克未来前景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13.
欧洲的穆斯林移民有强烈的认同焦虑问题,第二代、第三代移民更是如此。"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新发展,它放弃了在现代民族国家框架内实现政治正常化的策略,选择在跨国层面对伊斯兰教进行复兴,并支持以伊斯兰教法为基础,建立一个世界性的穆斯林共同体。由于欧洲社会特殊的背景,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从某种意义上契合了穆斯林移民的这种认同焦虑,因而得以在欧洲蔓延并引起种种政治后果。目前,这种原教旨主义在欧洲社会有去疆域化和再疆域化、去文化化和再伊斯兰化,以及个体化和对"圣战"重视等几个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4.
2015年以来,欧洲陷入难民危机与恐怖袭击的窘境,唤醒了欧洲的"伊斯兰恐惧症"。从历史和现实考察,欧洲对伊斯兰的恐惧实质上是一种排外主义情绪,某种意义上也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欧洲长期以来存在着自我认知的优越感,一度将伊斯兰建构为欧洲文明的对立面。同时,在与伊斯兰的互动过程中,欧洲一直对外输出各种意识形态,包括中世纪的基督教信仰、殖民时代的现代化意识以及当代的西式民主价值观,由此激发了伊斯兰世界的恒久敌意,也造就了许多失败国家——前者演变为恐怖主义,后者则成为难民潮的重要根源。当前欧洲右翼势力兴起,试图隔离伊斯兰的威胁。然而这种"围墙心态"违逆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逻辑,也难以有效应对欧洲面临的社会政治危机构成的挑战。因此,重新审视欧洲自身对伊斯兰的认知塑造和政治建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林东 《当代世界》2016,(7):50-54
正作为网络生态型组织,过去几年"伊斯兰国"迅猛崛起,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施网络战,美国领导的反恐联盟倍感威胁,于2016年4月正式对"伊斯兰国"发动网络战。在此背景下,我们要高度警惕美国与"伊斯兰国"的网络战无限制和扩散化导致全球卷入,从而引发网络世界大战。2016年4月,美国宣布对"伊斯兰国"(IS)发动网络战,打响了人类历史上首场正式的网络战争,其结局如何尚难预测。不仅难以预测谁赢谁输,而且难以预测何时结束,更难以预测今天的局外人会不会都变成局  相似文献   

16.
王鸣鸣 《当代世界》2014,(11):39-42
<正>2014年8月以后,面对"伊斯兰国"对中东地区和全球构成的严重威胁和挑战,美国在一个多月内通过一系列外交努力迅速组织起有近50个国家参与的反"伊斯兰国"全球联盟,其中有十国左右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空中打击行动。美国在打击"伊斯兰国"的问题上获得广泛支持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全球战略选择的难题和考验。过去六年,以从伊拉克撤军为抓手,奥巴马政府对美国全球战略进行了以收缩为特征的重大调整,基本  相似文献   

17.
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的诞生与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挑起叙利亚内战紧密相关,也与基地组织密切相连。在"建国"目标、军事能力、财政经费、招募手段、人员构成等方面伊斯兰国远远超过了基地组织,由此开辟了恐怖主义的新纪元。伊斯兰国极端恐怖组织与行为具有极端残忍性、种族主义、宗教分裂与教派冲突、国际化和国家实体化的特征。在美国及盟国、俄罗斯的打击下,伊斯兰国的军事攻势和侵略扩张将受到有效遏制,但伊斯兰国的组织及其恐怖行为将依然长期存在,而且有死灰复燃的可能;随着战略收缩,伊斯兰国有可能在中东地区以外的国家如欧美西方国家以及中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发动更频繁的恐怖袭击。  相似文献   

18.
正"伊斯兰国"在不断肆虐中东地区的同时,已将触角伸到了东南亚国家。在"伊斯兰国"有针对性的宣传策略的影响下,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势力日益抬头,我们需要警惕其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和"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极端组织伊扎布特,即"伊斯兰解放党"是具有政党特征的极端伊斯兰组织。伊扎布特在20世纪90年代输入中亚后获得很大发展,这其中有地缘政治和当地伊斯兰发展的环境因素,还与它独特的组织和活动方式,如严格的组织体系,成熟的反侦察组织机制等有关。伊扎布特在输入中亚的过程中由最初的"非暴力"逐渐愈来愈暴力化。在中亚,它与其他极端组织相互渗透,甚至充当暴恐人员的后背力量。  相似文献   

20.
随着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初步胜利,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民主改造计划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了扩大"民主战果",改善在穆斯林国家的形象,美国加大了对伊斯兰大国的倚重,特别是对"两印"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