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小蕾 《人权》2010,(1):41-45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冷战背景下,美国政府开始大张旗鼓地推行人权外交,输出意识形态,实行霸权主义:受其影响,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也将人权引入双边关系领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美国迅速将人权攻势的矛头对准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在各种场合攻击我国人权状况,试图干涉我国内政。藏独、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在"一边倒"对外决策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可以表述为意识形态的"镜像化"。在这种"镜像化"中,"一边倒"是一种基于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对外决策行为。尽管"一边倒"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出的正确战略选择,但意识形态"镜像化"中"非红即白"两分法认知框架亦制约了毛泽东对外部世界和国际形势的全面性认知和判断,使得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外交"左倾化"进一步加深,强调以输出革命方式推动世界革命,使得中国的国际声誉下降,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这一点是我们研究当代中国和平外交需要认真思考和审慎反思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李方菁  马艳朝 《人民论坛》2012,(11):184-186
美国外交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宗教特征,尤其是在人权外交方面。人权概念的产生是宗教历史积淀的产物,而人权外交可以理解为通过外交、经济甚至军事干预在国际上追求人权的行为。人权外交倡导的平等、自由有其鲜明的宗教性特征。宗教之所以能够影响人权外交的倾向,在于它作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存在于美国的社会当中,成为显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从而影响国家的政策行为。当然,从根本上说,美国的人权外交政策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  相似文献   

4.
张勇 《求索》2011,(6):239-241
援越抗美时期,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在新中国外交决策中相互交融彼此支持,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在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双重思考之下,中国决定援越抗美;战争初期,两者在中国的外交决策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意识形态因素逐渐淡化,外交决策中考量的天平一步步倒向国家利益,最终走向国家利益至上。  相似文献   

5.
杨扬 《求索》2013,(8):67-70
1949—1976年,中苏政党外交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建国初期,中苏政党外交处于友好合作发展期,并逐渐达到友好外交的顶峰:自20世纪50年代末始.中苏两党矛盾逐渐显露,两党外交逐渐陷入曲折与重挫。这种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意识形态的作用;两国国家利益的差异:苏共的大国主义与大党主义、中苏国内政治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科技政策、人才战略、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对这一特殊领域的内容,中国学者有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梳理这类议题得出的结论是:科技发展需要国家与社会的合作驱动;科学越发达,人才越重要,和平公民与武装战士的差别就越小;在意识形态的较量中,学院派学者与不拿枪军人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小;而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旗帜鲜明地绑定在一起,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对毛泽东、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邓小平外交思想的一个总的出发点是搞和平外交,多交朋友,不树敌,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推进世界和平事业。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和平本质所决定的,适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与发展时代和多极化趋势需要的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它为80年代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冷战后新形势下中国和平外交工作的指南,对中国审慎地处理好未来国际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在新的国际政局下,邓小平外交思想为中国和平外交的原则和策…  相似文献   

8.
韩振峰 《人权》2004,(4):44-47
人权问题是世界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今国际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斗争的一个焦点问题。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极力推行所谓人权外交,提出“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等论调,借以推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针对一些西方国家的这种人权外交,邓小平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对人权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相似文献   

9.
一 1.所谓意识形态,在中国一向蒙着高级诡秘甚至吊诡的面纱;其实,无非便是社会的时代的意识之形态而已。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但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彼"意识形态"是针对政治意识形态而言的,即主宰国家之政治、经济、法律、外交及军事的主体思想。这诸方面的理念所构成的思想体系,是决定一个国家现实状况和发展方向的舵盘,故曰"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10.
美国建国后所采取的周边外交政策是影响美国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早期美国周边外交的主要特点包括:对旧世界"隔岸观火",积极利用欧洲列强间的矛盾;坚持原则立场而又不失灵活态度;外交手段与军事手段综合运用;注重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打造等。美国在崛起过程中的周边外交策略及其所带来的这些启示,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美国早就想对外实行人权外交,但把人权外交付诸实施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美国在对外政策中并未奉行人权外交的政策,而是凭借军事经济实力与苏联争霸,卡特政府上台以后美国开始大打人权牌,普世人权观也就应运而生。普世人权观实际上为美国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相似文献   

12.
尼赫鲁是独立后印度首任总理兼外长,总揽印度外交近20年之久。他的外交思想和实践在印度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对华外交上也是如此。厘清历史的迷雾,更有利于了解当今的现状。总的来看,尼赫鲁的对华外交具有两重性:既有友好与合作的一面,又有敌视与防范的一面。他的对华外交从哪个层面看,都是从印度国家利益出发的。一 在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确实有过一段蜜月期。尼赫鲁在承认中国问题上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他不顾美国的反对于1949年12月30日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尼赫鲁在中国…  相似文献   

13.
罗艳华 《人权》2009,(6):50-53
人权外交现在对人们来讲已经不是什么新名词,近些年来它因为经常出现在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中并成为一些焦点事件而为人们所熟知。欧美等西方国家是人权外交的始作俑者。上世纪70年代美国卡特总统时期首次明确把人权原则宣布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原则,而卡特政府也以人权外交而著称。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三部分71-8071.中国进入资本主义将是灾难性的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如果引入中国,你就不得不照单全收。在意识形态上,你可以说我们将排除亚当·斯密,但在现实中,现代化却无法与启蒙的意识形态共处一室。如果走上这条道路,资本主义、新资本主义、投机活动,所有这些会创造一个富有的资产阶级,他们将反对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因为他们唯一关心的是让自己变得更富有。马克思也说过,你无法反对资本主义,因为没什么能反对它,它是自我运转的。如果中国引入资本主义,它将是灾难性的。我希望中国能找到一条不同于美国资本主义的替代道路。——美国当代思想史家、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中、美、欧是一个很重要的三角关系,这个三角关系我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中美国家领导人到了一起,经常讲中美之间虽然价值观、意识形态分歧很大,但是我们有很多广泛的、共同的利益;而欧美领导人到一起,反复强调的是,欧美之间利益有分歧,但是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所以,观察中美欧三角关系,利益和意识形态是两个重要的指标,分属跷跷板的两端。"9·11"后,美国需要中国对反恐战争的支持,利益压过意识形态,中美关系不断改善;东欧剧变时,意识形态在西方外交中一马当先,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空前倒退。跷跷板跷动的时候,就是中美欧关系最不稳定的时候。下面请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江永教授发言。他的题目是——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对政府在社会救济中所起的作用并无异议。地方政府向穷人发放少量救济金,但大多数人除非是贫困潦倒,一般是不接受的。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意识:一个人应当努力工作,应当自力更生,尽己所能养活自己。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如果你遇到过不去的坎儿,你可以从教会等慈善机构或家庭、朋友那里得到帮助,但是,只要你真心实意地想要工作,就能够找到职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部分国家建立并实施了社会福利制度,然而美国并未效仿。这主要因为美  相似文献   

17.
韩振峰 《前进》2008,(4):16-17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流行的关键词,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它主要强调: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且也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外延宽泛,如果我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的话,那么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的外延既包括政治、外交、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又包括哲学、法律、语言、宗教、艺术等等,所有这些东西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自2009年底奥巴马宣布他是美国“第一位太平洋总统”以来,美国目前已经逐步形成了融军事、外交、经济与意识形态等手段于一体的“重返”亚洲战略,尤其是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美国部署和实施“重返亚洲”战略的步伐明显加快,强化对华战略制衡和防范力度进一步加大,从地区到双边全面加强对华竞争姿态。美国的“重返”给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带来新元素,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出现一些新变化。一、中国面临来自美国的竞争压力加大首先,美国着力打造同盟及伙伴关系网络,对华实施离岸制衡的后果是:亚洲国家在安全上进一步陷入选边站队的处境。尽管无需夸大由此可能给中国安全带来什么样的威胁,但它却是美国削弱中国地区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中国在外交上面临的竞争压力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交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创造能力和探索外交发展规律的体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创造力。这种伟大的创造力集中蕴含于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中。一、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外交思想(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发展必须有稳定和平的环境。当今世界是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地存在和发展,总是与  相似文献   

20.
2016年大选将在美国总统选举史上留下非常特殊的一笔。一位无任何公职、无任何从政经验、无任何外交政策经历的地产大亨当选为美国总统。如何预测和研判这样一位"三无"总统的上台对美国外交战略走向,及其对大国关系的影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从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影响规律的视角,或可窥见特朗普的上台对美国外交战略与中美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