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博卡 《理论月刊》2022,(10):13-1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对新时代进行了重点阐述,为理解新时代提供了重要遵循。从时间上限看,《决议》明确了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八大,这是由党的十八大在新时代的历史内容、奋斗方向、主要矛盾上的共同作用决定的;从历史分期上看,《决议》明确了新时代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两个分期,这不仅有规范的文献支撑还有深刻的科学依据;从历史意义上看,《决议》界定了新时代之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这主要是由制度保证、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构成。  相似文献   

2.
《时事资料手册》2005,(4):38-39
由中、日、韩三国学者联合编撰的历史共同读本《开创未来的历史》已于今年5月26日在日本和韩国同时出版。6月9日,这一读本在中国正式出版,名为《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相似文献   

3.
解放碑、洪崖洞、磁器口、白帝城、长江三峡……两江环绕、江峡相拥的重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藏于旧街小巷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保存着这座拥有3000年历史的城市特有的记忆。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制定《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立法的形式留住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4.
《美人与书:19世纪中国的女性与小说》首次对中国古代女性与小说的关系做了全面考察,为将"女性"写入小说史和"小说"写入妇女史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将"想象历史"的方法运用得十分精彩。但是,由于这一方法的运用偶有失度,从而导致某些构想无法落到实处。《美人与书:19世纪中国的女性与小说》的未完成状态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式构架,可以激活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生长。  相似文献   

5.
梁文冒 《人民论坛》2013,(2):188-189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党分别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向实践学习得到的正确认识。以这两大历史决议为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总结这两大历史决议向实践学习的经验,对党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付昌义 《传承》2014,(12):34-35
中央电视台在2014年8月份播放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网上对其中的历史细节提出了质疑。这便促使我们更应该准确完整了解那段历史,正确反思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才可以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刘兰肖 《求索》2007,(3):221-224
魏源编辑或研究撰写的《圣武记》、《元史新编》、《道光洋艘征抚记》、《海国图志》等一系列史学著述,不仅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为晚清以来的社会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而且代表着嘉道时期史学的新成就,其经世致用与爱国御侮的编撰宗旨,在外国史著述体裁方面的探索与尝试,以纪事本末体撰述当代史的成功范例及对纪传体史书体例的扬弃与创新,在历史编撰学方面亦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借鉴意义,开启了传统史学向近代史学转变之枢机。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至此,我们党百年历史中形成了三个《历史决议》,它们虽然诞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但都对我们党所处历史阶段有着正确的认识,总结出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三个《历史决议》不难发现,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体现出三大逻辑: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的历史逻辑、运用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总结历史经验的理论逻辑、推进伟大事业中总结历史经验的实践逻辑.通过从三个《历史决议》中把握百年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三大逻辑,不仅能够使我们深入认识和理解党的百年历史,更能够使我们运用百年党史经验推进新征程上伟大实践夺取更大胜利.  相似文献   

9.
王文海 《前进》2012,(11):55-56
知道西口的人,大多是源于《走西口》这首歌;因为走西口,就是走的这个山西右玉的杀虎口. 《走西口》歌曲最早的版本是由包头的艺人云双羊创作于清朝咸丰5年,即1855年,距今有150年之久了.只是在后来流传中出现了多个版本,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样的唱词,已经是第五代版本了.现代版本《走西口》虽然优美动听,却失去了许多的历史沉重感,失去了塞北荒凉步履艰辛的痕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0.
正《浙江历史人文读本》(全八册)为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系列丛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张伟斌主编、陈野执行主编。全书由《长河绵延》、《千秋镜鉴》、《金声玉振》、《岁时年景》、《启智开物》、《诗渊文薮》、《江山风情》、《五色影音》八个分册组成,各成体系,相得益彰。在内容上,丛书撷取浙江历史文化中最精华的材质,尤其是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性人物和事件,呈现了一连串清新简明、意蕴深长、兼具历史气息、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质的"浙江意象"。在形式上,丛书图文并重,不仅增加了读者阅读的趣味性,而且为读者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料,增加了丛书的学术含量。另外,全书虽名为"读本",但编写者却并非单纯地为了通俗易懂而降格以求,或游戏笔墨以哗众取宠,而是将写作建立在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力求反映最  相似文献   

11.
刘璐 《求索》2012,(1):204-206
希伯来历史小说通过材料的甄选和编辑,记载了"有目的"的历史。斯滕伯格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过贯穿希伯来《圣经》叙事始终的三个准则,即历史编纂、意识形态和美学基准。本文通过研究《以斯贴记》和《路得记》两篇小说中作为元历史的故事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当时以色列人的思想状况,发掘其中的支配性叙述力量,以及作为支配叙述者的作者(编者)如何借助想象为历史塑造形态、确立秩序,试图得出希伯来《圣经》意义体现在其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内在逻辑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时事资料手册》2007,(4):77-77
《国际歌》1871年6月,巴黎运输工人、诗人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歌词.1888年6月16日法国里尔工人狄盖特为歌词谱上曲子。这标志着《国际歌》正式诞生。  相似文献   

13.
民进中央副主席、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文联主席张帆(南帆)的历史文化随笔《历史盲肠》,近日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历史盲肠》南六篇回忆组成。是作者2012年应邀为《收获》杂志写一年的专栏随笔。全书以十余万字的篇幅,围绕作者自身的知青生活,以个人的文化视角,个体性的记忆,  相似文献   

14.
清朝宫廷电视剧成为近期文艺中的一个颇具意味的现象。40集的《雍正王朝》之后,紧接着是《康熙帝国》,甚至连目不识丁的李卫也因为与雍正的关系而成为电视剧的热点。不过,透过这种"复古"的势头,我们可以看到更深刻的动因,将故纸堆中的人物翻检出来,赋予各种性格,是对现  相似文献   

15.
帝王之怒,流血漂橹,而一个政治家意味深长的笑声,或许比血溅御道更具有杀伤力。清流西汉的司马相如文章很好,为人品节也算不错,但他面对陈氏集团奉上的一布袋金锞子就犯了晕,居然泪一把涕一把地写了一篇叫做《长门赋》的翻案文章,兴兴头头要为深陷冷宫的陈阿娇讨回个说法。汉武帝刘彻是何等样人物,读了《长门赋》竟跑到宫殿门口大笑三声,  相似文献   

16.
《同舟共进》2011,(2):79-80
广东广州 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2010年下半年,《同舟共进》不少文史类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譬如,第8期的《朱、毛为何没有做“第二个石达开”》、《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第9期的《1950:朝鲜战争是如何发生的》,第10期的《陈独秀:龙性岂易驯》、《歌未竟,东方白——毛泽东在1964》、《丁文江:一位值得注意的民国人物》,第11期的《阅尽风霜君已残——曹禺之憾》,第12期的《国共关系的一段往事》,还有第11、12两期连载的《“上海王”柯庆施》。  相似文献   

17.
触摸历史     
赵家欣 《政协天地》2013,(11):52-54
10月29日上午,赵家欣百岁生日庆贺仪式暨《世纪沧桑》出版首发座谈会在福建会堂举行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宣读了中国记协致赵家欣先生百岁生日的贺信,福建省记协、省新闻学会向赵家欣先生赠送了“世纪人生家国情怀”牌匾,主办单位向新闻单位赠送了《世纪沧桑》。省市新闻界、文艺界的10多名与会代表在座谈会上发言。  相似文献   

18.
根据《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历史典籍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逐渐衰微,但传统尤其是文化传统的力量仍然是巨大的。周礼的核心是礼乐文化,而《诗》是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人热衷于引诗、赋诗,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其作用一是诉诸权威,二是显示博学,三是修饰,这三种作用都带有维持文化连续性的功能。因此引诗、赋诗现象在春秋时期得以不断发展,这样的文化继承传统也为《诗》的传播和阐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诗、赋诗既是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也反映了当时一种共同的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新唐书》秉承《史记》的体例传统,以本纪、志、表、列传来记载丰富多彩的唐朝历史,通过对《新唐书》体例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在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历史学家们通过文本书写,既展现了唐朝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又有重点地展现了唐朝历史发展中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20.
刘舒凌 《台声》2002,(10):34-36
2002年8月31日至9月1日,海峡两岸历史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时下知名的历史、文学界人士,如写作《曾国藩》的唐浩明、《星星草》的作者凌力、编撰《新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台湾学者龚鹏程、台湾作家林佩芬和朴月等,都参与了这次研讨会。近年来这一领域的作家学者相互间有过多次交流,但是这么多朋友济济一堂,探讨共同关心的话题,却是难得,特别是台湾同仁的加盟,更使得话题和视野拓宽了不少。两岸的历史文学现状关于两岸的历史文学,来自湖北大学的副教授蔚蓝女士指出,自1949年两岸分隔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