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读者来信来稿反映,在学习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法院组织法等重要法律时,联系审判工作实际,感到有些问题尚不清楚。本刊从这期起,开辟《问题讨论》一栏,就有关问题开展讨论。在讨论中,文责自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利加深对法律的理解,提高认识,增强依法办案的自觉性。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参加讨论。由于篇幅所限,希望稿件谈的问题集中,开门见山,观点明确,最好在一千字左右。据了解,不少审判人员对杀人罪与伤害罪的界限划分不清,致使对案件的定性与量刑受到影响。这一期我们刊登了赵嵬、郑魁林同志的文章,希望大家踊跃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2.
看了《人民司法》今年第一期《试谈杀人与伤害的区别》(以下简称《试谈区别》)一文后,很受启发,尤其是该文作者写到怎样才能划清杀人与伤害的界限时所谈的三个观点,是很有道理的。然而,笔者对此文也有一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读了《一个文静的少女为什么会成为杀人犯》的报导,心灵上受到震动.杀人犯这个名称,常常会使人想到暴戾恣肆、穷凶极恶、横眉竖眼或者生活堕落、破罐破摔之徒.然而,现在却与一个勤奋好学、待人和蔼的青年联系在一起,能不使人三思!  相似文献   

4.
案件定性关系到侦查方向的确定、侦查范围的划定和侦查措施的制定,是决定侦查成败的首要环节。在实际工作当中,有些凶杀案件在确定是强奸杀人还是奸情杀人这个案件性质问题上,往往因为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而很难定性或定性不准,导致案件侦查举步维艰。强奸杀人与奸情杀人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如案件现场上都反映出杀人行为,客观上均造成了受害人死亡(未遂案件除外)的危害结果,且均与男女之间非法性行为有关。然而出于侦查所需,我们更注意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的区别: 杀人动机——强奸杀人的杀人动机有三种情况:1.为了满足性欲;2.为了杀人灭口;3.为了报复女性。  相似文献   

5.
据了解,在审判工作中碰到的一个问题是,有的案件是杀人还是伤害不易分清。最近我们看了几起有争议的案卷材料。为什么看  相似文献   

6.
[案情]:李成方,男,26岁;杨奇,男,25岁,都是青工,常与青年女工纠缠胡闹,追求低级趣味。今年4月6日晚,二人推着自行车路过车站广场,见路旁树下有一对青年正在谈恋爱。李对杨说:“走,去调一下味”(即追求低级趣味的意思)。杨说:“没意思。”杨推车继续向前走,李则走  相似文献   

7.
如何正确认定杀人罪与伤害罪,是当前刑事审判工作中容易混淆的一个问题。本刊从去年第一期起开辟“关于杀人与伤害的区别”问题讨论专栏后,据不完全统计,各地读者寄来的稿件在百篇以上。同志们踊跃参加了讨论,有的从刑法理论上,有的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己见,相互探讨。本刊因篇幅所限,只能选登其中一小部份,对有些问题的讨论,诸如间接故意杀人与伤害致死的界限,间接故意杀人有没有未遂等,也未充分展开。此外,在编辑工作上还存在一些缺点和疏漏,我们谨向读者表示歉意。这个讨论,准备在本期告一段落:下面发表周参文同志一文,就区别杀人罪与伤害罪的若干问题,阐明了作者自己的看法。这不是总结,不是定论,只是作为一家之言,供读者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 劳动改造工作(简称劳改工作)和劳动教养工作(简称劳教工作)都是我们党和国家改造社会、改造人的伟大光荣事业的一部分,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不可缺少的工作,也是减少社会犯罪的重要措施。劳改工作与劳教工作都是通过生产劳动对罪犯或者违法犯罪分子进行强制性的教育改造。但是,两者有着严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在电视剧《大法官》中,合议庭的三人对王杏花的故意杀人罪行量刑时,出现了三种意见,一人主张判死缓,一人主张判无期,一人主张判15年。在法院工作的同志对此已经司空见惯,并习以为常,美其名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正是这看似正常的现象却会给王杏花一类人的生涯带来巨大的差别,假如法官们主张判无期或死缓,王杏花也只能接受这一判决事实。因此,这种现象应当被界定为“不正常的量刑现象”。这种现象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给人判决随意、司法不公的印象,二是容易导致审判腐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一、案情简述1995年1月25日上午,被告人姜树有的亲属赵波经营的台球厅开业。当日中午,姜树有与赵波等人在台球厅隔壁的饭店就餐。13时许,赵波之妻徐秀春发现台球少了一个,怀疑是来玩台球的孙德胜(本案被害人,男,16岁)所为。姜树有、赵波等酒后找到孙德胜,孙否认亭台球之事,姜用长114厘米。直径9厘米、重约5千克的木棒击中孙德胜头部,将其打倒在地。孙德胜经他人送往医院抢救无效于1995年2月2日死亡。被告人姜树有捕前曾因盗窃罪被佳木斯铁路运输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姜树有致孙德胜死亡的犯罪发生在前罪的缓刑期间内。…  相似文献   

11.
<正> 本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司法文书研究”专栏所载乔文华同志《对一份判决书的推敲》(以下简称《推敲》)一文,对陕西省××县法院一九八○年的一份刑事判决书,从法理上、援引法律条文上、语法修辞上以及文凤上,作了全面、深入的推敲,读后颇受教益。但是,《推敲》一文中也有两处推敲不够的地方。特略抒己见,与乔文华同志商榷: 首先,《推敲》在“一、罪与非罪界线不清”的小标题下写道:“(1)判决书所述  相似文献   

12.
故意杀人与故意严重伤害身体致死是对于人身最危险的罪行。要向这些罪行进行成功的斗争,就全靠在各种情况中正确地适用刑法。由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在1954年4月30日通过了“关于加重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的法令,在苏俄刑法典136条第1项(适用上述法令)的法定刑与苏俄刑法典142条第2项关于惩罚故意重伤身体致死罪的法定刑中间就有了重大的区别。关于正确区别这些犯罪构成的问题有着特殊的意义。不要忘记在发布大赦令的情况下正确地判断这些罪行的性质对于服刑者本身和及时执行刑罚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事。经验证明:对于被定为杀人罪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了关于公民和法人人身权的制度。这一制度,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确认,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将有力地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是过失杀人还是伤害致死在某种情况下往往争论不休,现举二例如下:例一:被告顾兴元在田间劳动时,将工具出借给他人,其父当晚得知此事,以被告不爱惜家产为由痛骂被告,被告气愤之下,用铁扒连续敲打其父腰瞧部数下,造成其父脾脏破裂内出血,于当日深夜死亡。据此,依过失打死人命罪判刑五年。例二:被告陆林泉之父与其妻争吵,  相似文献   

15.
《雨花》去年十二期发表了一篇题为《也谈突破》的文章。文章作者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当今的政治生活作了一番思考之后,提出当前文艺创作要在“政治上突破,最主要的是‘四项原则’。”这种主张到底为谁立论,是很值得人们认真而严肃地加以深思的。文学是生活的“镜子”,是时代的声音。一切进步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它对生活  相似文献   

16.
《行政许可法》的进步表现为以下方面:在形式上,章节合理,总体平衡;在精神上,体现了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重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针对性强;内容明确、具体,操作性强;注重制度创新,并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曾困惑了许多后来的文学评论家,由夏洛克引起的争论一直到现在还在进行着。莎士比亚去世将近四百年了,今天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当时他创作《威尼斯商人》的真正用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作品本身进行客观地探讨、研究。许多人认为,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一剧中,一方面谴责夏洛克的吝啬、贪婪和冷  相似文献   

18.
俞吾金先生认为传统的哲学教科书坚执于抽象的物质观,马克思物质观则强调物质不过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的、历史的要素,它的根本宗旨是批判拜物教或物化(异化)观念。本文则认为,抽象的物质观不是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的观点,也不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物质并非都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的、历史的要素;马克思物质观的根本宗旨不是导向对拜物教的批判,而是诉诸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改造  相似文献   

19.
《法学》1983,(4)
本刊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徐学义、沈洁两同志写的《是一罪还是数罪》一文发表后,接到各地读者来稿,对该案定性提出不同看法,现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20.
解释古文应该极力做到字字落实,此系公论,这里不作赘述。但是,对于一些难于解释或分歧较大的句段,就不应墨守常规或拘泥一家之言,在无害文意的前提下能够言之成理即可。木文打算按此观点谈谈《孔雀东南飞》中一节诗(“部编教材”列为第十八节)的解释。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现将这节诗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