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私法自治与国家干预的辩证发展潮流中把握劳动法的方向,以私法自治为主、实行适度干预,是劳动法应当遵循的客观规律。然而,干预过度和干预缺位情况的存在,使得我国劳动法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障劳权、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这是我国劳动法立法理念不和谐的产物。要真正实现保障劳权的目标,就必须使劳动法实现目的与规律的统一。我国劳动法应实现从以主观权利为制度核心的权利法,到以调整冲突规则为制度核心的补救法的制度完善。通过完善劳权、集体劳资自治的程序规则以及劳动司法制度,进而建构一种协调劳资冲突的良性机制,是符合劳动关系的特性以及和谐社会基本内核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物质经济关系出发,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及其经济根源,并首次较为系统地阐发了其社会公正的基本思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物质基础;共产主义公有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制度保障;每个人在经济领域的真正平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核心内容;按需分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经济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公正原则,其根本动力是自强原则,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利益原则。江泽民经济伦理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利益观、自强观的一个统一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既是对现实经济伦理问题的反映和概括,又是对现实经济伦理的超越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充分发挥刑事诉讼作为国家与个人之间严重刑事争端解决机制应具有的法律功能,就必须树立法律真实观、正当程序观与消解冲突观等与现代刑事诉讼相适应的新型诉讼理念。法律真实要求刑事诉讼过程必须以现有的证据事实为基础,必须尊重蕴含程序正义价值的刑事程序要求;只有保证刑事诉讼的过程公正,实体公正的实现才具有正当性与可能性;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协同于刑事争端的最终解决,罪责得到确定,权利与秩序得到恢复。法律真实、正当程序与消解冲突等理念成为成熟而理性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5.
许苏庭 《传承》2015,(2):58-60
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念包含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当前我国公正理念较为缺失,引发一些媒体传播不公正、生态保护不公正和代际发展不公正等现象。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正确发挥媒体作用、建设生态文明和切实推进代际公正等,积极探索社会公正理念的实现路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树立。  相似文献   

6.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从传统的以增长为导向的分配观转向以建立公平公正发展为导向的科学分配观。科学分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科学发展观在收入分配领域的全面实现的形式。从世界各国收入分配模式及其收入分配政策的经验可以看出,科学分配观并不是简单地强调收入分配的公平,而是以提升和培育人们自由平等发展的能力为目标,更加强调教育公平、保障公平、机会公平和政治公平的分配观。树立科学分配观,必须正确处理各种各样的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高中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综合性、活动型关键学科课程。推动高中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以大教学观统领课堂教学,用大思政课的课程观实现传统课程理念下育人空间与育人目标的超越与重构,以大概念的知识观实现传统知识理念下学习效能与学习内容的超越与重构,用大单元的教学观实现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学方式与教学结构的超越与重构。  相似文献   

8.
陆树程 《思想战线》2022,48(6):84-93
数字劳动是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下催生的新型劳动形态,已成为与传统劳动共在的劳动范式,并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在资本逻辑规制下,数字技术被资本逻辑钳制异化为资本逐利工具,资本借由数字化之手继续行剥削之实。数字劳动极易成为奴役、压迫和剥削人的异化劳动形式,人们不可避免地陷入资本所挖设的自由、自控、自主陷阱。在数字经济发展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完善公正有序的制度保障,坚守智慧共享的价值追求,实现人们自觉自愿劳动和全人类解放二者的关联互促,在实现劳动异化消解和人类本质意义复归中探寻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之道。  相似文献   

9.
和谐世界理念包括国际秩序观、经济发展观、综合安全观、文化文明观、自然环保观。和谐世界理念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国际延伸,是打造中国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和谐世界的构建应着眼于三个方面:以中国传统和合思想作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基础,增强世界主要力量对和谐世界的认同以及依靠全人类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稳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其通过公权力对劳动关系的介入,向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倾斜保护,以弥补劳动合同私权形式平等下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实质公平。目前我国的劳动法过于强调国家对劳动关系的干预,导致劳资双方权利义务严重失衡,劳动关系矛盾激化,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劳动欠薪事件和群体事件持续不断。完善现行的劳动法应该明确国家职能在劳动法中的定位,防止公权力过度侵蚀私权利,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确保劳动力市场的公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