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她叫杨巧英,是八师一四一团十四连一名普通职工,2002年来疆参加工作。工作后一直承包土地,种植棉花。从2012年开始,她通过种田加养畜的方式,依靠100亩棉花和养殖的100多只羊,这两项年收入达20万元,圆了她的致富梦。2008年杨巧英承包了100亩棉花,由于连队的土地盐碱化程度高,自己缺乏科学种植方法,田管时管理不到位,棉花单产还不到300公斤。近几年随着团场"三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引进新技术和种植新品种,对职工科学种植要求也越  相似文献   

2.
棉花是兵团农牧团场的支柱产业。由于棉花生产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棉花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棉花采摘收获期劳动力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以农八师一四九团为例,该团拥有耕地面积14万亩,总人口2.12万人,农业承包职工2446人。2002年种植棉花13万亩,全团2500名农业承包职工,拾回625万公斤棉花。2780名机关、医院、学校非农业单位干部工人学生家属共拾花723万公斤,人均拾花2600公斤,剩余2845万公斤棉花,需雇接11380名拾花工来采摘。 由此可见,如何缓解棉花采摘收获期劳力紧缺的矛盾,已成为各团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师十团四连职工徐云义有个愿望,那就是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自己的致富梦,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成为十团远近闻名的千万富翁. 今年46岁的徐云义在90年代初来到十团四连帮人拾棉花,拾完棉花后,和他一起来的人,因无法适应本地的艰苦条件纷纷离开,他却留下来了,参加土地承包.由于他勤奋好学,掌握了植棉技术,第一年承包棉花就获得高产,纯收入达2.5万元.当了万元户后,更加坚定他留下来创业的决心,准备在塔里木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实现自己致富的梦想,他就把自己的户口从四川迁来落在四连,在团场扩招职工中,他成为一名团场职工.后来,他连续多年承包土地种植棉花获得高产,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成为十团小有名气的“植棉状元”.  相似文献   

4.
龚效应是1999年从陕西紫阳县来农一师一团一连的劳务工,2000年承包了30亩棉花地,他虚心向老职工学习,有空就问。当年棉花单产380公斤籽棉。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逐渐掌握了棉花各个生长期的特点和管理技术。2007年,团场土地固定承包,连队成片连块的土地都被职工承包了,只有45亩多弃耕地,由于土质太差,年年亏损,无人承包。龚效应  相似文献   

5.
正黄德强是九师团结农场一连的一名普通职工,1991年参加工作,多年来,他坚持学科技、用科技,带头推广应用新技术,成为团场职工致富带头人。近年来,黄德强承包土地近90亩,种植甜菜、番茄、制种玉米等,他大胆尝试新品种,大胆运用新技术,产量年年提高。2011年他承包了70亩甜菜地,当团场推广甜菜种植新技术"双  相似文献   

6.
2002年,马洪彬夫妇种植的110亩棉花又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超过380公斤,纯收入7万元,成为团场走科技致富道路的领路人。 2002年初,马洪彬在农五师九○团鼓励职工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走科技兴农政策的激励下,毅然在自己承包的110亩棉花地里安装应用了第一套引进以色列产的地埋式远程控制系统,并严格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认真操作,在棉花灌水、  相似文献   

7.
<正>严光是土生土长的军垦第二代,在团场改革的大潮中大显身手,夫妻二人依靠多种经营走上了一条致富的道路。刚从事土地承包,一切都是空白,工作中,他虚心向老职工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就及时向技术人员请教,平时注意搜集整理有关种植棉花的资料,依靠科学管理和踏实肯干,走出了一条种植致富路。  相似文献   

8.
郎宝,今年40岁,是2000年来农二师三十三团五连落户的河南尉氏籍劳务工。2002年,郎宝在农行贷款3万元,两费自理承包了连队50亩棉花。当年,郎宝卯足劲干了一年,年底棉花每亩单产籽棉380公斤,还清贷款,交够团场后,获纯利1.5万元。第一次尝到承包的甜头,郎宝的胆子更大了。2003年,他又到农行贷款5万元,两费自理承包了连队102亩棉花。科学种田,郎宝  相似文献   

9.
周琼珍是八十六团的一名女职工。2001年,她种植170亩棉花收入2.5万元;发展3.5亩大棚蔬菜,收入1.2万元;饲养5头母猪,收入3500元;栽培花卉收入2000元。她靠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1996年,她随丈夫从甘肃来到八十六团,团场两费自理、租赁承包深深吸引了她。当年,她承包了30亩棉花,从备耕一开始,她就像个陀螺一样飞速地旋转起来。她勤学好问,吃苦耐劳,从播种、放苗、田管到病虫害的防治,项项措施落实到位。通过  相似文献   

10.
1998年,刚满28岁的张素梅随丈夫举家从重庆来到农二师三十团双丰镇。2002年,团场推行两费自理土地承包,张素梅率先缴纳了50亩承包地的生产资料自理金,实行了全费自理。这一年她每天早出晚归,精心管理,汗水落地摔八瓣。在她的辛勤劳作下,年底她种植的棉花喜获丰收,平均单产籽棉达到430公斤,名列全团前茅。  相似文献   

11.
正2003年3月,21岁的马志强怀揣着梦想和希望,怀着对兵团特殊的情感从四川踏上了西行的火车,去实现他的理想和希望。马志强来到了二师三十四团十连承包土地。2011年,团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职工发展养殖,他当年养鸡3500只,成活率达到95%以上,种植的75亩棉花,由于落实各阶段田管措施,当年单产  相似文献   

12.
伍元秀是农二师三十一团十二连农工,1986年参加工作。承包土地14年,共为团场生产粮食187吨,棉花178吨。自1989年以来。伍元秀多年被团场评为“先进生产者”、“三八红旗手”、“标兵”等;1996  相似文献   

13.
农一师十团八连635东地号310亩棉花姊妹田,由5名女职工承包,2009年棉花单产510公斤,户均收入9万元以上。2010年棉花单产568公斤,户均收入达12.5万元以上。现年40岁的熊华清是635东地号的条田长,1998年进疆,一直在十团承包棉花,曾连续6年被团场评为植棉能手荣誉称号。635东姊妹田是八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李永梅一家从甘肃老家来到二师三十六团一连,刚来到团场的夫妻二人靠着给承包户打工维持生活,2004年,李永梅开始承包土地,由于没有棉花种植经验,长出的棉苗长势总是不如同条田其他地块好,加之土地盐碱大,棉苗大面积死亡,这一年,夫妻俩付出很大心血不但没有为他们带来财富,反而亏损几千元。  相似文献   

15.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四十五团“八五”期间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吸引了内地大批农民来团承包土地。大部分民工夫妇来到团场后,改变了“男耕女织”的传统劳作方式。80%以上的妻子不再只是围着锅台转,而是和丈夫一样,投身生产一线,发挥了“半边天”作用,成为一支颇具声势的娘子军。据了解,1996年,四十五团种植的4.2万余亩棉花,其中有近1.5万亩  相似文献   

16.
<正>农九师一六三团北区四连职工姚新林夫妇依靠科学,不仅种植大田,还承包蔬菜大棚,成为团场田园并举增收的佼佼者。2006年,踌躇满志的姚新林种植了35亩打瓜,刚上岗的妻子马玉霞承包了一座暖棚,夫妻二人准备并肩作战,早日致富。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三师四十五团十三连,有一个职工叫张波,他在连队承包了1600亩土地。2016年很多职工都减少了棉花种植规模,连队又出现了大量的弃耕地,连队领导找到张波,他二话没说就接管了800亩的弃耕地,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底气从哪里来?张波的回答很质朴,就是兵团的改革不断深化,大农机推广应用,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是兵团党委的好政策让他涨了胆,有了充足的底气。15年来,他累计向团场交售棉花1100余吨,承包连队  相似文献   

18.
劳模新传     
2005年10月12日,兵团农业局受国家农业部委托,组织12名植棉专家,到农二师三十三团九连鉴定高产棉田,谭德周承包的334亩棉花平均单产籽棉540公斤,引起一片哗然。其中67亩棉花亩产籽棉630公斤,刷新去年团场创造的623公斤全国记录,成了团场爆炸性新闻。谭德周1984年到三十三团九连打工,1988年因为勤劳能干,在民工中第一个被团场吸收为正式职工。这年他带着8个职工,揽下了无人敢包的24—3条田210亩“亏损田”。苦干一年,当年扭亏为盈,全条田第一次拿上了奖金。其后4  相似文献   

19.
杨桂英是农一师一团十九连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植棉女工,年仅39岁,多年来一直在生产一线从事棉花种植工作。仅2000-2004年,杨桂英累计总产籽棉55.3万公斤,平均亩产籽棉391.6公斤,实现总产值231万元,累计向国家上缴利润36.2万元。1986年,杨桂英从天府之国四川来到了盛产棉花、水稻的农一师一团,在十九连开始了她的团场职工生活。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她十几年如一日,一直在大田一线承包土地。她努力钻研种棉技术,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和对植棉工作的执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她先后获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师六团为广大职工从事二、三产业搭建了广阔平台,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种植棉花果园的模式,并由此催生了一大批技能型农工,或承包种田,或开店经商,或进厂打工,收入比原来的单纯务农翻倍增长。该团加大小城镇建设,为职工创业增收拓展了新空间,以迎宾路和人民路为中心的团部商业区商铺已达300余家,成为团场的商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