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次提到以个人作为出发点的问题,并对这种个人作出了限制,指出现实的个人才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前提。本文首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其次主要对个人作为出发点问题进行阐释,并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揭示人与自然,社会,自身乃至历史的关系,把人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最后阐明了这种以个人作为出发点来探讨问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崇尚自然 建设好生态文明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指出:“大量事实证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这段论述充分说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落脚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意蕴在于立足于社会实践反思了历史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发展的主体及其关系以及历史发展的终极价值问题,体现了一种新的哲学关照。文章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这三重历史关系,重新审视科学发展观的逻辑演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民族、国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坚持以人为本、激发社会活力;增进诚信友爱、维护公平正义;树立社会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必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人与自然关系所发生的种种冲突,已经危及到了人自身的生存,由此也引发了许多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因此必须在发展观中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人类中心论"的价值取向,但必须克服以往对自然的非理性态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的生活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体现。  相似文献   

6.
余佳 《工会论坛》2014,(6):101-103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现实的个人"观点,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个人的活动和现实的个人的物质条件,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现实的个人"突出了人的主体性,而人的主体性又包含着自发性与自觉性、为我性与我为性、受动性与能动性等矛盾关系。当今社会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因此,从"现实的个人"角度来研究人的主体性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重视人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人才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有利于协调各种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人性的存在性,以及存在性的三个衍生属性——竞争性、依存性和自由性出发,指出人的心理困境,源自人性的竞争性和依存性两者共存时的矛盾。走出困境,实现人生自由的关键是培养能够协调人与自我、自然和他人的多种关系的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而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所以构建和谐个人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文章从儒家思想中的和谐观人手,探讨个人怎样在儒家和谐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四个层次的和谐关系,从而最终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个人。  相似文献   

9.
道德关系是建筑在一定的利益和义务的基础上,由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来维系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传统伦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针对环境危机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伦理学,则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扩展、转变为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伦理学关于道德的基本关系应该拓展到这样三方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以这三方面的关系为纬,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不同层次为经,形成关于道德的基本关系的内容体系。只有这样,伦理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虽然“以人为本”的“人”可以理解为个人与人民群众的统一,但从实践生存论的视域看,其“现实的个人”的含义更为根本。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厚的思想史基础,它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之一,也是马克思“个人观”形成的标志。“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观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的发展程度是社会发展程度的基础”;“现实的个人”是社会的“建构规律”与“发展规律”的基础。澄明马克思的个人观并实现它的引领作用,对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国民现代性意识的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从复杂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理念,因此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不能是单一层面的。以人为本的内涵内在地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基本的关系层次。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这次论坛的主旨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归根结底是反映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本论坛名日“社会生态安全”。正如社会生态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的社会学家默里·布克钦(Murray Bookchin)所说,“几乎所有当代生态问题都产生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法国唯物论对人与环境的循环关系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冀平 《理论前沿》2005,(22):20-21
在一定意义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许多重要的哲学和教育问题的必要前提:一方面,这个问题与其他一些重要哲学问题密切相关,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它还同最近热烈讨论的一些重要教育问题密切相关,如人与教育的关系、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等。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近代思想史上,关于人与环境关系问题最负盛名的讨论,可能就是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循环关系的辩论了。18世纪法国唯物论者认为,所谓人与环境之间…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个体系中,人与社会关系问题占据了突出位置,其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历史转型期,社会矛盾突出,在某些方面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脱节,甚至产生了对抗与对立.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具有暂时性和阶段性特征,发展过程中人的自我异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人自我作用于自身时,这种主客体的对象化活动间接地作用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在实践活动中,只有实现自我主客体博弈关系的内在的扬弃,才能克服人的自我异化,以此来改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探索主体与客体的古代起源和近代繁衍宇宙万物都有其各自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作为万物之灵,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就开始探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人与心灵的关系。我认为,《易经》可以说是我国古...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人际和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人自身和谐为基础,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前提。要实现人际和谐,就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为个性缺陷往往是导致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背景因素,甚至是本质因素。良好的个性品质至少应该包括自控力、理解力和合作力。自控力是防止对他人安全造成危害的根本要求,理解力是形成良好人际沟通的基本条件,合作力是人际和谐的持久动力。这些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个人自…  相似文献   

17.
关于“和谐社会”这一概念,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了多方面的阐释。第一,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中包含的“和谐社会”思想。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关系,就从侧面论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同时“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这就可以推进社会趋于和谐。  相似文献   

18.
人的价值构成 ,从层次看 ,具有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和全人类价值 ;从向度看 ,具有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人的价值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对于二者的关系 ,学术界鲜见讨论 ,在哲学教学中也未能充分展开 ,因此 ,本文拟对此略陈管见。人的社会价值是指处于价值客体地位的人以自己的活动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意义关系 ;人的自我价值是指人的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 ,即客体自我对主体自我的意义。由于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同寓一体 ,只是向度不同 ,前者指向他人和社会 ,后者指向自身 ,因此人们通常认为二者是完全统一的 ,即人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好的小说家从来不用铺陈哲理,只要把故事讲得精彩,明眼人自会从中悟出千秋。我感到,用上面这段话来评价小桥老树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小说的内容挺精彩,小说的境界挺大气。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不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人与物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心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指的是人与金钱、人与物质享受、人与环境等等身外之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同事、与朋友、与父母、与子女、与对手等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两种解释,可以归纳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你与我”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的外在性,以人为主,自然为客,认为理性认识是达于客体的桥梁。而你与我的关系则是一种内在的关系,并无主客之分。人与自然相互养成,互为目的,人在自然当中存在,自然是人延长的肢体,人同时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物我两忘,互相在对方的存在场中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