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瑞华 《新长征》2009,(9):10-11
我省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主要是依托长春电影制片厂这一电影基地。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白成立以来,生产了大量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优秀影片,拍摄出新中国电影的七个第一: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桥》;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第一部纪录片《民主东北》。  相似文献   

2.
木华 《党史文苑》2003,(6):38-42
1976年10 月“四人帮”垮台后,一部神秘的影片作为“四人帮”反党的证据,在全 国各大电影院连 映多日。当时,虽然名曰“控制放映”,但其放映范围之广,观众之多, 报刊舆论引导力 度之大,只有文化大革命前夕的《早春二月》、《北国江南》可以媲美。 从这部影片中, 广大观众还学到了一个新的政治名词——阴谋电影。它。就是“四人 帮”精心策划,用 以炮轰周恩来、邓小平的“哑炮”——《反击》!  相似文献   

3.
1950年底,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在全国公映。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一年之后,针对这部电影竟掀起一场全国性大批判,该影片随之被禁止上映,成为新中国的第一部禁片。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掀起的对文化作品的大批判。  相似文献   

4.
1950年底,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在全国公映。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一年之后,针对这部电影竟掀起一场全国性大批判,该影片随之被禁止上映,成为新中国的第一部禁片。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掀起的对文化作品的大批判。孙瑜作为《武训传》的编导,亲历了《武训传》拍摄和被禁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04,(10):42-43
高福生在2004年9月14日的《光明网》上撰文指出,1944年9月8日,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延安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的大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60年后的今天,一部取材于张思德人生经历的电影在全国上映,这部原本没有多少悬念但充满温情和人性光辉的电影,出人意料地在观众中产生热烈反响,京城许多报章也以超大篇幅报道了这部电影引发的“红色激情”。  相似文献   

6.
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在1963年摄制的军事题材影片<红日>,是继<南征北战>之后新中国拍摄的第二部大型战争故事影片.该片取材于1946年冬山东战场的孟良崮战役,气势恢弘,场面壮观.影片一经放映便在观众巾引起了强烈反响,片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更是传唱一时.那么,这部影片是如何诞生的?它的背后义有哪些曲折故事呢?  相似文献   

7.
袁成亮 《党史纵横》2005,(11):54-56
一部横跨“文革”,断断续续拍了12年的影片,仅仅放了不足半个月便被封存,这在中国电影史上堪称史无前例的奇事,这部影片就是《南海长城》。尽管这部影片在全国公映时间很短,但隐藏在它背后的曲折经历却是令人唏嘘不已。《南海长城》原是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改编的一部多幕话剧。剧情主要讲述的是1962年国庆前夕沿海某区大南港民兵连长区英才从一名被抓特务那里得到敌人的登陆计划,并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终于全歼来犯之敌的事。该剧一经演出,立即在观众中引起强烈了反响。1964年春,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罗瑞卿指示总政文化部将该剧进京演出。6…  相似文献   

8.
袁成亮 《党史纵横》2006,(11):42-45
电影《南征北战(》黑白片)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题材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被列为“老三战”之首(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由于《南征北战》是在特殊环境下完成拍摄的,因此经历了许多的磨难。一波三  相似文献   

9.
王鹏 《世纪桥》2012,(22):53-57
电影《赵一曼》完成于1948年底,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拍摄的。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无不为主人公抗日女英雄赵一曼那正气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赵一曼》公映后,人们都想知道有关赵一曼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0.
精神的凯旋——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观感●李英姿《离开雷锋的日子》是一部表现当代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的影片,在国产影片与外国大片竞争中,创电影票房近年最高水平,受到不同层次人们的喜爱。这一方面表明影片满足了观众对艺术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表明,充溢于影片中的...  相似文献   

11.
李记 《新长征》2009,(7):21-23
提起长春电影制片厂,人们都知道,那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影自诞生以来,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向国内外观众提供了大量的高品味的艺术精品,如《白毛女》、《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甲午风云》、《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刘三姐》、《五朵金花》、《人到中年》、《小字辈》等影片深受中外观众好评并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相似文献   

12.
正从1955年2月至1966年5月,吴德在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岗位上干了整整11年。在这11年里,他除了抓党建、抓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之外,由于号称"新中国电影摇篮"的长春电影制片厂隶属于吉林,使他对电影事业也非常关注。在他任职期间,长影先后拍摄了《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上甘岭》《五朵金花》《英雄儿女》《节振国》等几十部著名影片,许多影片都得到了他在选题立项、剧本修改、资金拨付、力排众议、起死回生、探班支持等多方面的帮助。其中,据可以查到的资料,以《红孩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刘三姐》《甲午风云》《英雄儿女》《节振国》等六部经典影片受益最多。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20,(2):75-75
美国《华尔街日报》发文表示,在中国电影票房中,好莱坞正居于中国本土制片商之后。文中写道,2019年在中国票房最高的十大影片中,有8部是国产。在这个很快就将在全球独占鳌头的电影市场内,中国本土电影行业创下了最佳年度表现,而好莱坞正节节败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只有2部好莱坞电影位列中国票房榜前十。相比之下,2018年为4部。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14,(9):57-58
郁志荣在3月18日的《环球时报》上撰文介绍,好莱坞摄制的纪录片《钓鱼岛真相》近日在洛杉矶公映,影片通过详尽的历史资料表述了钓鱼岛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这一事实,并敦促日本正视和认真反省历史。这部影片在美国乃至国际社会引起很大反响。然而,《钓鱼岛真相》这样有说服力的影片,出自一个美国导演之手,作为国人不能不深思,不能不感到惭愧。  相似文献   

15.
王霞 《兵团工运》2021,(6):60-61
国庆节过后,茶余饭后,工作间隙,能够听到人们这样的议论声,《长津湖》真好看,听说一个老兵看着电影,情不自禁地走到放映厅门口,敬着军礼看完了这部影片. 这是一部怎样的影片,能够激起周围人这样的共鸣.长津湖战役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时的一场战役,听说很惨烈,但是还是很羞愧没有看过原著.  相似文献   

16.
《党建》2016,(4):2
正1945年4月,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这是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民族气派、中国风格的完美统一,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观众。在纪念《白毛女》首演70周年之际,舞台艺术、电影艺术工作者同心协力,与时俱进地用3D舞台艺术片的形式精彩呈现了《白毛女》舞台艺术的精髓,向观众奉献了一部电影精品。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交响乐团参加演出,主要演员有雷  相似文献   

17.
詹国枢 《奋斗》2010,(1):59-59
<正>谁也没有料到,耗资并不多、情节很平常一部贺岁片《非诚勿扰》,竟拿下3.5亿元票房收入,创造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产影片票房之最!《非诚勿扰》咋挣了那么多呢?影片虽然早已停播,但从道理上剖析清楚,对于我们了解观众心理,摸清票房规律,不无好处。有人说,观众进影院嘛,看的一是明星,二是演技。葛优、舒琪,既是名角,演得又很精彩,所以,电影也就格外吸引观众。此话乍听有理。但禁不住老詹再深问一句,葛优、舒琪主演的电影,多了去了,此部并非其演技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登黄山》是关于邓小平的一部伟人传记,亦是反映1979年前后的中国社会变迁和发展的一部国家历史传记。这部影片以中国在1979年前后的包括农村土地政策、高考政策以及关于港澳台问题等重要政策调整作为叙述的基本线索,通过一幕幕具体生动甚至感人的场景展现了这些政策的基本方面及其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影响。《邓小平登黄山》线索清晰且完整,细节表达真实感人,既切近历史,亦观照当下;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体现了现实的生动,能够使观众感受伟人魅力的同时,产生出强烈的愿望和兴趣去了解这段历史和这些政策的全貌,去了解当时的邓小平和当时的中国。因此可以说,这部电影极富政策教育意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9.
袁成亮 《党史纵览》2006,(12):38-40
"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织呀么织渔网……"一提起《海霞》这部影片,相信已过而立之年的人耳边就会响起影片中这首旋律优美、曲调婉转的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这首歌与电影《海霞》一起,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它与同期的《创业》、《闪闪的红星》等影片一起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为数不多的几部优秀影片.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影片,在其创作及上映的过程中,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和波折.笔者就此作一披露,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每逢新战士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都要放映《奇袭武陵桥》这部影片。这是一部由兵演兵,官演官的军事教育片,是沈阳军区献给建国十周年的献礼片。上映不久,便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改拍为故事片《奇袭》,以后几乎年年十月份纪念志愿军入朝作战都上映,在文革期间也没中断过。说明这部电影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这场战争的某个侧面。但是大家看这部片子时,却看不到作者的名字,更不知《奇袭武陵桥》为什么要改为《奇袭》?漫说今天的观众不清楚,就是当年参加过拍摄工作的大多数同志也不完全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话得从1958年秋天说起,当时总参二部召开部队侦察工作会议,会上提出趁现在很多侦察人员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