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群”教育开展以来,鲁甸县民宗局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访贫问苦,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民困、化解难题促和谐。截至3月底,已为少数民族群众解决急需的困难3件,为梭山乡挖水村投资18万元修建乡村公路,为水磨镇投资13万元修建水沟,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为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解决29.6万元生活补助。  相似文献   

2.
域外学者民族学研究成果介绍1.调查的课题和方法居住在威宁且的少数民族代表是彝族。这次访问,对村落生活得以实施简单调查的两个村落,可以说都是只有彝族居住的村寨。这两个村落是:(1)盐仓区板底乡板底村(2)金钟区炉山乡大树村七家寨前者是一个大村落,是乡的中心地区。乡人民政府设在那里,还有基督教会。后者是一个小村落,如其寨名所示,可以认为过去这是由少数几户人家构成的。另外,板底村居住有2户苗族,两户都是解放后迁来的,已完全被编入当地的村落组织当中,只不过服装还保持着不同于彝族的苗族独自特色。彝族被当作是农牧系…  相似文献   

3.
李丕良 《云南人大》2008,(10):36-37
2007年12月,在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的村民会议上,一名彝族妇女这样说道:“村庄道路到底修成什么样,要我们村民自己来做主,我的意见是既要方便走路,又要美观”。这名普通的彝族妇女名叫李德秀,是楚雄市紫溪镇紫溪彝村的村民小组长。李德秀从2002年被选为楚雄市第六届人大代表以来,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要把彝族群众改变村容村貌的意愿反映给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4.
<正>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直苴村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在这偏僻山乡附近的彝族群众,会身着盛装、跋山涉水,汇聚一座小山顶上,纵情歌舞,经久不散。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彝族赛装节"。直苴赛装节历史悠久,被人类学者誉为"世界最早的T台秀",在这里,赛装的真正意义从不在于决出胜负,而更重展示。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九台市鸡鸣山乡鸡鸣j村,原是一个后进村。1995年八村委会届满,领导和群众把改变)进面貌的希望寄托在换届选举上;乡党委推荐乡敬老院院长担I村委员主任,然而,领导意图与群;意愿大相径庭,推荐人选竟然在;村进行的第一次民主选举中落选c第二次选举采取村民代表民;推荐方式,即在每10名选民中推jl名代表,全村1580名选民推选I158名代表,由这些代表民主投g选出新一届村委会组成人员候3人,然后组织全体选民对候选人1票表决。可选举结果又一次出乎5织者的预料:代表们推选的“自行过于分散,被提名者多达30余人而其中无~人得票…  相似文献   

6.
距文山城18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绿树成荫、青山环抱的彝家村──大兴寨。这里居住着勤劳朴实、能歌善舞的407户彝族人家,2019个人口。据笔者所知,大兴寨是文山州内彝族聚居的最大村寨,有一定的知名度。究其原因:一是该村重视教育,读书人多。虽然全村生活并不怎样宽裕,但读书的积极性却很高。不管家庭怎样困难,只要孩子愿意读书,背草卖柴打工也要挣钱供娃娃上学。小学人学率、毕业率很高,升初中的人也不少。在全县彝族村寨中,这个村在外工作的人也相对多一些,首都、省府、州、县都有这个村的人。二是民间艺人武艺较高一筹,村民团…  相似文献   

7.
今日桂花乡     
在“彝州屋脊”百草岭东麓,有一个彝族世居的山乡,这里满山桂树,八月金秋,桂花盛开,香飘十里,因而得名桂花乡。桂花乡距楚雄州大姚县城86公里,辖区国土面积352平方公里,全乡10个村委会、102个村民小组,11976人,彝族人口占74%。辖区内森林密布、风景秀丽,核桃、板栗、白芸豆、松茸、牛肝菌等农特产品久负盛名,另外还蕴藏着丰富的铜矿资源。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于1981年8月成立至今,已经走过14年的历程。14年来,在楚雄州委、州政府和省社科院的重视关心下,逐步得到发展,研究设备和研究实力都有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彝研所设有彝文古籍研究室、彝族社会历史调研室、彝族经济研究室、办公室等4个科室;全所在编25人,其中研究人员18名,平均年龄32岁;学历为大专以上16名,中专2名;有副研究员3名,助理研究员8名,研究实习员6名,是一支以彝族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的彝族文化研究专业队伍。科研业务在刘尧汉教授的指导下,全体科研人员按照建所宗旨,努力学习和…  相似文献   

9.
彝家羊皮袄     
“脚穿二麻秆,身披羊皮袄。手端老火铳,打得清军老爷四处跑。”这是流传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彝族地区的一支儿童歌谣。羊皮袄和二麻秆是彝家人重要的传统服饰。近些年来,二麻秆在彝家人的生活中消失了,羊皮袄却依然是祥云东部、东北部彝族山区彝家人倍加喜爱的民族月艮装。  相似文献   

10.
囚车,发生车祸之后……银溪,长波这是发生在辽宁中部地区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今年2月5日,是农历腊月甘五。早6点40分,盘锦劳改总队二大队四中队的72名犯人和6名干警,2名工人,奉命去高升采油厂抢挖地下管道,乘坐一辆大客车出发了。当时雾大、路滑,能...  相似文献   

11.
1997年新年伊始,一支1048人的队伍从滇东北的金沙江畔,奔赴滇西南的澜沧江边,这是昭通地区到思茅地区从事异地开发的大军。他们从昭通永善县马桶乡出发,从元月3日至6日,历经4天3夜,乘17辆大客车,途经11个县市,日夜兼程,来到1158公里外的思茅市龙生茶叶集团公司所属的大地山、石膏精、大庙山等五个茶厂,进行异地开发脱贫致富。这批人员,全部为永善县马桶乡马桶、虹口两个村的群众,其中劳力560人,占总人数的53.4%,高于思茅龙生茶叶公司规定的劳力与家属之比1:1.5的条件。在560名劳力中,苗族528人,彝族21人,汉族11人,少…  相似文献   

12.
普昌文 《创造》2012,(4):74-79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滇中部偏西南,成立于1980年,是一个革命老区县、山区县、少数民族县。全县国土面积4223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个街道、123个村(居)委会,总人口28.5万人,居住着彝、傣、哈尼、拉祜等1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其中,彝族、傣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3.5%。  相似文献   

13.
一张迟到47年的烈士证书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烈士遗孀那传奇般的经历,向世人展示了一位妻子的执著。终于:苗家三口同时修道国民党还乡团杀害。一个弱女子成了家中的擎天柱。她对着丈夫的遗体说:如果有来生,我还是你的人。时间倒转47年,中国人民尚未度过黎明前的黑暗时期。这是1947年腊月的一个风高月黑之夜,20余名还乡团匪徒在伪保长李全高和苗文焕的带领下,悄悄潜入江苏洒洪县柳山乡,饿狼般扑向苗台村苗化成家。这是一个革命之家:父苗玉兰系石集区农会主席,母苗姚氏任区妇联主任,其子苗化成任公安特派员,父子均系中共党员。…  相似文献   

14.
昆明市石林县圭山乡糯黑村是一个彝族撒尼人聚居的民族村社,围绕着民族群体的公共利益,存在为满足和实现村社成员公共需求的公共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村社组织在宪政框架内通过宪法和有关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实施对村社事务的管理和服务,而其中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作为当前我国村社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核心组织,肩负着执行基层政权组织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同时担负着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糯黑村村社公共权威实质上是一种组织权威,村社组织在管理村社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运用村社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争取、维护和实现村社公共利益最大化,对公共权力的实施客体产生威慑力,这种威慑通过公共组织和组织领导者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5.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龙街乡龙街村是大理州第一批100个开展扶贫开发千村推进的行政村之一,全村有25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731户,3052人,其中彝族人口占93.82%,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村。千村推进规划工作开始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村掀起了  相似文献   

16.
一个意见箱,几条长凳,一问不大的房子,这就是嘉定区马陆镇大裕村开创的“党员议事监督点”。在这方圆8.05平方公里,以“葡萄”种植为主的乡村里,28个党小组305名党员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以“党员议事监督点”为载体,为2000余户村民打造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家园。  相似文献   

17.
王菁 《今日民族》2009,(3):29-31
春节刚过,子君村彝族同胞杨林、郭贵给我送来了这样一本书,说这本书是“村人写村史,彝人述彝事”。也就是说该书是由当地村民自发成立写作组,几易其稿,写出了一部原汁原味的村史。带着浓厚的好奇心,笔者拜读了《滇池东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8.
炎炎夏日.我孑身一人来到贵州惠水县雅水村.目的只有一个,拜访民间艺人扬通清:这位老艺人有一手制作“枫香染”的祖传手艺,这是惠水民间的一种染织丁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王家岭矿难     
《时事资料手册》2010,(3):112-113
据新华社报道3月28日。位于山西省乡宁县和河津市境内的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煤矿碟子沟项目部。发生一起特别重大透水事故。当班井下261人,108人安全升井,另有153人被困井下。经过抢险救援人员8昼夜的抢救。115名工人被成功救出。38名工人遇难。  相似文献   

20.
弦子,是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传统乐器。砚山县阿舍彝族乡斗南村是文山州内唯一生产、制作、销售弦子的村子。该村坐落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凹塘,风景优美,土地肥沃,绿荫环绕。全村现有168户775人,土地面积22480亩,是壮族聚居村。该村民风淳朴,大山里富有灵性的一草一木孕育了他们手巧心灵,丰富了他们的民族历史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熟练掌握了弦子制作这门传统技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