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翻开馆藏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摆在我们面前的报纸与其他历史报刊并无两样——“平静”的报头,“平静” 的版面,“平静’”的广告设计……,一切都与别的馆藏报纸一样的“平静”.然而,这“平静”里却包含了该报独有的而为我们今天所看不见的血与火的艰难奋斗.它诞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的武汉,又在日寇隆隆炮声逼进武汉的危急情况下迁到了重庆.本文拟对《新华日报》作一简介,并着重从该报由汉迁渝之艰辛这一侧面,来透视它的血与火的奋斗历程,从中认识它所蕴含的革命传统教育的深刻意义.《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唯一一张全国性党报.它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武汉,1947年2月28日终刊于重庆,共历经9年1个月零18天.  相似文献   

2.
报纸、电视、广播,这三种媒体比较,谁的可信度更高? 作为报人,我们一直认为报纸的可信度更高。也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许是爱屋及乌。理智地分析,至少能总结出这样两条理由。其一,与电视、广播相比,报纸的历史悠久,报纸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更深。其二,在国外,有“靠电视竞选,靠报纸治国”之说。我们虽不相信报纸有如此大的作用,但报纸应更富理性。总之,我们认为,报纸给人的印象应是端庄的,大方的,有深度的。它比电视、广播的可信度高才对。报纸的可信度高,顺理成章,报纸广告的可信度就该高。这似乎是不可分割的。报纸的可信度是报纸的生命;报纸广告的可信度同样也是报纸广告的生命。衡量报纸广告的指标有很多,其中,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报纸出版电脑化的日趋普及,大多数报社从记者写稿到编辑编稿、组版等采编流程都在报社局域网上进行。这种报纸出版无纸化作业的新情况,对报纸校对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报纸校对过时了吗?如果报纸校对还有存在的必要,那么如何应对这种新变化?报纸校对如何在报纸出版无纸化条件下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试图就目前报纸校对的具体工作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报纸无纸化作业下校对能取消吗从历史渊源上讲,校对在古时叫作“校雠”或“校勘”。阅读古籍时我们都会发现,当时编著者与校对者同等重要,无所谓孰轻孰重。孔子在积累了大量校雠经验的基础上,曾提出了“精、细、详、慎”的校对基本原则。清代学者段玉裁对“校异同”与“校是非”的精确概括至今对校对行业仍有其指导意义。具体到报纸校对来讲,它在实行采编无纸化作业  相似文献   

4.
何谓“大报”,何谓“小报”在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国家的报业基本上是各级党报特别是党的机关报一统天下。所谓“大报”与“小报”,自然与其所代表的“机关”行政级别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央和各省级党委机关报就是“大报”,地县级报纸就是小报。在“官本位”之下,行政级别便是一家机关报权威性的化身。而公费办报和公费订阅为主的体制下,我们并没有也无需以经营效益为指标来考核一家报纸办得好坏和实力大小。但经过20年社会经济变革和新闻改革,报业结构与市场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开始晚报的跨省传播(例如,上海的《新民晚报》对江浙一带乃至华东地区都有较大影响;广东的《羊城晚报》则对华南地区有影响),到90年代中后期如火如荼的都市报生活服务类报纸的崛起,以其发行量快速增长、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广告收入逐步攀升,使报纸实际的实力大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1999年出版的《新中国传媒五十年》一书概括中国报业发展的基本认识为九大方面,其中四条涉及到报纸的功能和属性,一条是“进一步认识到政治是报纸的灵魂”,一条是“引导舆论是报纸的社会责任”,一条是“报纸的本质是信息”,再一条是“报纸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在这些基本认识逐步形成的同时,新闻学术与实务界中许多专家学者和领导着力研究与实践着报纸的基本功能是导向功能的理论,并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以及成功导向的经验总结。所有这些,为我国新闻传播与新闻宣传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供了理论武器和实践指南。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时,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键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去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  相似文献   

6.
西方的报纸“消失论”刚刚落寂,金融风暴中欧美报纸倒闭声又起。浅浅的太平洋难挡这些信息与声浪对我国报业的冲击与影响。然而,环球并非同凉热,我国报业当运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和认识国内外报业形势,科学决策,沉着应对,挡住大洋那边的报业“寒冬”,营造我们自己的报业春天。  相似文献   

7.
文章着重探讨在市场化大背景下,报纸(特别是市场化报纸)如何嫁接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对“新闻”这种特殊商品进行经营、包装,从而赢得读者,赢得市场;同时甄别现代市场化报纸与传统报纸之分野,”经营新闻”与经营普通商品之分野,从而准确把握“经营新闻”新理念之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8.
入世、迎接十六大、筹备2008年奥运会……历史性事件接踵而来,我们的时代在前进。各行各业都在话创新,报纸也不例外、以《无锡日报》占据“半壁江山”的专版为例,除开办多年的“太湖副刊”之外,几乎全部改造一新,或转轨变型,或另起炉灶。面对新风扑面的21世纪,报纸专版正在探索如何“与时俱进”。如何看待专版谈起专版,业内人士总是众说纷纭。尤其是在报纸改版期间,鲜明的观点更是咄咄逼人。有的说:报纸是新闻纸,应以新闻版为主,专版应当压缩。专版可以摘摘编编,不要对它要求过高,更不要多花人力、财力。而另外有人认为:新闻招客,专版留客。在“硬新闻”过少、“软新闻”过多的环境里,办好专版对一张报纸来说至关重要。其实,任何夸大或贬低专版作用的言语都是没有意义的。新闻版与专版恰似一部车的两个车轮,一个前轮、一个后轮,缺一不可,没有新闻版,一张报纸就没有冲击力,炸不开市场,抢不到读者的“眼球”。同样,假如没有专版,一张报纸就没有亲和力,单一刊登新闻的报纸让人难回味,更谈不上珍藏。时下已进入厚  相似文献   

9.
陈鲁民 《学习导报》2012,(14):40-41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出访归来,第二天在报纸上有消息说“周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看到此,周恩来找来写此报道的记者,指着报纸上的消息说:“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还‘神采奕奕’?”他还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现在,天灾人祸搞得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我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管,居然还“神采奕奕”?这样宣传“上不合于国情,下不安于民心”。  相似文献   

10.
副刊,特别是综合性文艺副刊,是我们各类报纸的传统品牌,是整个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在当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的报纸副刊,一方面过去由于受过分强调配合中心宣传的“传统”影响,另一方面片面理解从俗、为大众视听传媒侵染、冲击,因此,面临严重的挑战和重新审视。作为报纸副  相似文献   

11.
潘其琴  祝建辉 《唯实》2001,(12):86-88
图书馆服务工作 ,顾名思义就是运用馆藏为读者提供服务 ,其本质就是图书馆发挥中介作用 ,在馆藏与读者之间架设起桥梁。服务工作质量如何 ,取决于中介作用发挥得怎样。但由于现代社会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 ,使得作为图书馆服务对象的“读者”和服务资源的“馆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此决定了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中介作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研究、把握这些新的变化 ,是搞好现代条件下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前提。一、对于现有的读者和现有的馆藏来讲 ,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努力缩短馆藏文献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告别短缺经济时代,报纸早已不是卖方市场。在受众阅读需求趋向多元化、客观上可供选择的报纸又太多的情况下,报人特别是地市报人应该怎么办?我们常德日报社的思考和实践是:在增强必读性上下功夫。增强必读性,必须强化受众本位观念,将市场规律与新闻规律结合起来,嫁接各类报纸优势,使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更具影响力、吸引力。一、强档推出“特别报道”,靠冲击力增强必读性。“新闻要短”、“新闻以短取胜”,这是业内人士的共识。但是,今天的党报读者,其阅读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浏览短、平、快的新闻,但他们特别喜受有深度、有厚度的,由表及里,与人们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13.
眼下,办“开放型报纸”这一办报新理念,正日益成为新闻界同仁们的共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真探讨这一新形势下报纸的发展趋势,对于推动报纸改革,把报纸办得更具现代气息和影响力,是十分有益的。走向“开放型”,是报纸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新闻事业伴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呈现出了繁荣兴旺的景象。近年来  相似文献   

14.
《党史纵横》2008,(11):F0004-F0004
奥运之年的金融形势注定难以平静。那么,如何在全球经济大的背景下发挥地方银行的经济杠杆作用,在“环境年”中当先锋、站排头?被抚顺市民称为“我们市民自己银行”的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商行”)董事长张春印作了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田泳 《求贤》2012,(7):60-61
她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凡的人生智慧和令人敬仰的人生姿态。101年的岁月沉淀使杨绛先生流露出常人难及的智慧和平静。在此我们共同向先生道一声:“生日快乐!”  相似文献   

16.
高明的选择     
有家市报坚持不登与提升报纸品位的努力不符的广告,如治疗性病广告等。主管经营工作的副总编辑说:“这可能会减少每年上千万元的广告收入,但我们必须这样做。”这是高明的选择,在高品位与低品位之间,果断地选择了经济上暂时受点影响的高品位,如果缺乏战略和长远眼光,是不太容易做到的。广告占据着现代报纸重要的版面,广告对报纸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不登广告的报纸是不存在的。但怎样登广告、登什么类型的广告,却有着很大的讲究。时下,有的报纸对广告是来者不拒,不论什么广告,给钱就登,根本不考虑影响不影响报纸的品位,损害不损害报纸的…  相似文献   

17.
报纸,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不断提高它的可读性,已经受到办报人的普遍重视。然而,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的普及,报纸受到了空前的严峻挑战。读者要求我们的报纸,不仅要有爱不释手的可读性,而且具有先睹为快的可视性。这就是20年前新闻界老前辈蒋齐生和穆青提出的,至今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理论。报纸的可视性,过去所以未能引起办报人的应有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认识上把它理解在报纸的可读性之中,把包括版面设计、标题制作、文章处理、图文搭配等要素都统统称为可读性,使报纸的可视性被淹没了,报纸可视性应有的…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媒介市场的发育和媒介竞争的不断加剧,“版面革新”的浪潮正席卷中国报界。大家已经深刻认识到,要想在争夺受众中获胜,不仅要在新闻本身的质量上下工夫,还必须高度重视报纸的“第一眼效应”,即想方设法把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版面的吸引力。许多报纸都在色彩、图片、标题、版式等版面因素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于是我们看到了浓眉大眼的《北京青年报》、精巧细致的《新民晚报》、清雅挺拔的《南方日报》等。但就总体情况来看,有的报纸版式风格还不稳定,版面起伏较大,有的版面“穿新鞋走老路”,从而导致了版面语言的不和…  相似文献   

19.
“公款吃喝”与贪污受贿腐败现象一样,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顽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报纸、杂志刊登了许多有关文章。特别是《经济日报》从11月11日起至11月30日,专门开辟了“怎样解开‘公款吃喝链’”专栏,就“公款吃喝”等有关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这一讨论做一述评。 一、“公款吃喝”情况  相似文献   

20.
党报的一版被称作要闻版。顾名思义,要闻版就是刊登一些重要新闻的版面,是报纸的“灵魂”版面。报界把要闻版比作整张报纸的“脸面”。地市党报要闻版难办是困扰地市报人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因为要闻版存在会议新闻多、领导活动多、新闻公告多、大块文章多,而服务生活类的报道少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要闻版处于被动局面。如何办好办活要闻版呢?笔者结合萍乡日报的实际,认为要使要闻版真正“活”起来,必须坚持做到“六个结合”。一、硬新闻与软新闻相结合作为党报“脸面”的要闻版,是人们阅读时首先映入视线所在。“全党办报,全民办报”是我们党的办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