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柴亮回来了,回到他的故乡沈阳。他不是回来探望双亲,他是应沈阳市政府邀请,回来参加’99沈阳国际音乐节,并在沈阳举办了专场独奏交响音乐会。柴亮赴美国已有八年。在国内时,他还只是被人们誉为很有发展前途的北京音乐学院毕业生。柴亮从小就生活在一种艺术氛围中。父亲是作曲家,母亲是歌唱家,都是沈阳音乐学院的教授。他五六岁时学钢琴,九岁开始学小提琴,先在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学习,1983年在中央音乐高中代培,1986年破格免试升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  相似文献   

2.
记忆如梦     
<正>记得2003年,二姨夫从母亲的老家山西来。时隔20多年再次见到他,他已经步入了花甲之年,然而举止神态仍如年轻人一样,问他原因,笑而答曰:"日子好过!"继而滔滔不绝地向离家多年的母亲讲起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发生在家乡那个小山村的诸多变迁。听着他的讲述,一下把我带回到对儿时一段往事的回忆。那是5岁时,母亲带着我从沈阳辗转北京回山西寿阳的外婆家探亲。第一次坐火车的经历是令人恐惧的。车厢里人声嘈  相似文献   

3.
无悔有恨     
父亲这一生大概是最不走运的人了.不说别的,只说他的晚年,因工作需要从邮电局调转到工厂,结果现在邮电局的退休人员薪金有加,而工厂却倒闭亏损,父亲像从肥田落到了薄地里,晚年连退休金都没有保障了。母亲经常说他这辈子吃透亏了,你爱厂如家,你不拿工厂的一草一木,现在怎样?落得没毛鸡一样了吧?父亲不与母亲争,只是不屑地从鼻孔里挤出一个字:“哼!”我们姊妹几个也为父亲感到寒意,想他年轻时是多么实心实意地对待工厂?我在父亲身边生活时记到过两次大的自然灾害,一次是1972年的地震,另一次是1985年的洪水。1972年我11岁,…  相似文献   

4.
<正>方志敏写过一副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五物,松柏翠竹白梅兰",他把祖国比母亲,爱祖国的"佳山水",并用"松、柏、竹、梅、兰"为他的五个子女起了名字。方梅,是他唯一的女儿,也是目前方志敏唯一在世的子女。严冬出生的她,如梅一般,凌寒开放,顽强不屈。"我这一生不在乎别的,就在乎我的父亲"方梅出生在1932年,严酷的战争环境下,她一下生就与父母分离,被寄养在弋阳县一个山坳的农户家里。1935年8月6日,父亲方志敏英勇就义,时年36岁,方梅的母亲缪敏也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这之前,方梅一共见过父母两次面,还都是在他  相似文献   

5.
《侨园》2017,(6)
正我今年86岁,土生土长的沈阳人,1953年去北京上大学前就离开过沈阳。受奶奶和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爱看戏。沈阳当时的主要剧种是京剧和落子(以后称"评剧")。沈阳的名角和全国各地来沈阳演出的名角,我看了不少,如果加上在北京所看到的,我这一生可谓大饱了眼福。1956年我在北京读书,正值中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势,有些后来属于"帝王将相和牛鬼蛇神"的老剧目,让我开了眼界。  相似文献   

6.
复仇 十岁那年,"复仇"这两个极具血性的字眼第一次闪现在聂政的脑海中. 从懂事起,聂政一直在问母亲同一个问题,娘,我为什么没有爹? 聂政一生下来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善良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隐瞒聂政,说爹出了远门,还需要过些日子才回来. 渐渐地,聂政不再相信母亲的话,因为过了很多日子他依然不见父亲的影子.于是,他又去问姐姐聂荣,姐姐,我们为什么没有爹? 聂荣比聂政大七八岁,聂荣眼里含着泪水,捧着弟弟的脸,说她也不知道.其实她是知道的,只是母亲不让她过早地对聂政说出这个秘密,她也只好说谎.  相似文献   

7.
《侨园》2016,(7)
正我是沈阳沈飞工业有限公司242医院主任医师,1996年退休,我虽年近八旬,但一提起我的继母,就止不住潸然泪下。我很不幸,6岁丧母,但我又是幸运的,在我继母的身上,我得到了真正的母爱,继母情深,母子连心。今年是我继母病逝50周年的日子,仅以此文作为对继母的永远怀念。我家在黑龙江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亲靠租种地主的几亩薄田养活一家人。1942年母亲病故,半年后,继母进入我家,还带来一个哥哥,那时我姐姐8岁,  相似文献   

8.
袁淑琴 《慈善》2019,(1):38-39
我的父亲是铁匠,他只管打铁的事。平时话语不多,比较内向。年岁大了,他不再打铁,就专心种地。我在河北省滦南县长凝镇上小学,学费从母亲手里拿,对我学习之事,父亲很少过问。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乐亭二中,父亲只说了一句话:'考上就好.'母亲高兴得眉开眼笑,她赶紧为我打点上学的行李。中学是住校的,学校规定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六下午不上课...  相似文献   

9.
邓拓与丁一岚育有五个子女,长女邓小岚,长子邓云,次女邓小虹,次子邓壮,三女邓岩。邓壮生于1953年,比生在战争年代的哥哥壮实很多,邓拓与丁一岚便给他取了“阿壮”这个名字。1966年邓拓去世,邓壮只有13岁,尚不谙世事。1979年后,他配合母亲致力于编辑整理父亲的遗作,从母亲丁一岚和父母的老朋友那里了解父亲的往事。他感慨“身后方知君伟大”,“眼前的薄雾渐渐消散,我慢慢看清了高山”。  相似文献   

10.
一位普普通通的气象工作者——陈金水,先后三次进藏工作,艰苦创业、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受到江泽民同志高度赞赏。西藏人民称他是“活着的孔繁森”,国家气象局最近授予他“模范气象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 1988年深秋,54岁的陈金水又要踏上援藏的征程。年迈的母亲说什么也要到车站送他。 “儿啊,你要早点回来。我已是86岁的人了,还能活几天哪?”说着说着,母亲禁不住老泪纵横。 陈金水的眼睛也湿润了。他实在也不忍心把老母亲孤零零地扔在家里,把重担甩给多病的妻子一人。就在陈金水降临人间18天前,他就失去了父亲,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但他却始终未能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1956年,陈金水从北京气象学校毕业后,  相似文献   

11.
梁宏达 《各界》2014,(11):53-55
努尔哈赤生于公元1559年,大约活了68岁,这在当时算是高寿。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在现在辽宁省抚顺市范围内一个普普通通的女真部落,他的父亲在这个部落里头还挺有地位。可是,他父亲再有地位也是穷人,家里生活挺困难的。而且在努尔哈赤小时候,他的母亲就死了,她的继母对他非打即骂,十分苛刻。努尔哈赤12岁时,家里人就让他出去干活养活自个儿。  相似文献   

12.
<正>潜山是张恨水的家乡,他眷恋家乡,写文章的笔名有"天柱山下人""天柱峰旧客""天柱山樵""我亦潜山人"等,可见一往情深。其实,他生于江西,在异乡生活工作的岁月要远多于在故里,按他自己生前的回忆:虚岁11岁以前随父亲在江西,他的小说《北雁南飞》有少年时代异乡生活的描述。11岁半才回潜山老家。13岁又赴江西,父亲逝世,随母亲返家乡。19岁到上海、苏州求学,但不久学校解散,又怅归故里。20岁后又到南昌、汉  相似文献   

13.
正放弃一切,选择曲艺说到我走上曲艺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庭的影响。我的母亲是河南坠子演员,我的父亲是一名伴奏员。母亲演出,父亲伴奏,用我们的行话叫做"一副架儿"。我从小是在剧团里泡大的,耳濡目染各个门类的艺术形式。我还记得儿时听母亲说过长篇坠子书,是以海瑞的  相似文献   

14.
有很多的年轻入会问我,说现在的社会不良现象都是凭父亲,有关系,看相貌等等。我就问他,凭父亲,起码还得有父亲,我八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带大我们哥俩。我们在内蒙古偏远的地方长大,离苏联最近。我在北京没有一个亲戚,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送过一回礼,我不也走到了今天吗?  相似文献   

15.
夏榆  朱强 《各界》2008,(8):70-71
王元化1920年出生于湖南武昌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知识分子家庭,一岁时母亲带着他来到父亲任职的清华大学团聚.……  相似文献   

16.
唐春翔 《侨园》2013,(11):76-77
<正>家被抄1966年8月一天中午,和红卫兵战友又一次"横扫"完毕,我唱着"造反有理"兴冲冲蹦跳着回家。我家在一个大杂院北屋。一进院心蓦地提了起来:自家台阶上堆放着许多从屋里清出来的东西。小心翼翼地走进屋,屋里的情景使我目瞪口呆:墙上字画耷拉着,地上掘了几个坑,橱子移了位,床被掀翻了。一个高大魁梧的"红袖章",指挥着几个造反派在搜查,他是父亲单位的电工,姓徐。母亲蜷缩在墙角里,惊惶的眼睛里噙着泪水,紧搂着7岁的弟弟,弟弟瞪着惊恐的眼睛。这还了得,红卫兵的家居然被抄!我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16,(9)
正父亲过世快10年了。可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却常常浮现在我的梦里,留存在我的心里。在我小时候,家里很穷,窗户上没窗户纸,炕上没炕席,也没有被褥,只有一块小毡头;说到吃,那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无奈,我只好跟着母亲去讨饭。家里只留着长我6岁的姐姐看家,父亲常年给地主扛活做长工,所挣的粮食远远不够全家人的口粮。不得已,在我8岁那年,父亲又让我给屯子里的庄户人家放牛牧驴,  相似文献   

18.
熊秉明 《各界》2022,(1):35-37
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伟大人物是在母亲哺育教养下成长的.最容易让人想起的当然是三迁的孟母和在儿子脊梁上刺"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母亲.在父亲缺席的时候,母亲就要代替父亲的角色,而比父亲更要苛求严厉,鸣机夜课,一心要把孩子塑造成她心目中理想的男性完人.振宁的父亲离家五年,振宁的学语、学步、学识字、学背诵,都是母亲启蒙的.在父亲从...  相似文献   

19.
母亲的乳殇     
《侨园》2017,(11)
正二十一家里那间大房给我结婚用了,父亲和小毛借住在其他地方,三毛住哪里呢?我这个弟弟小我8岁,从未与母亲分开生活过,母亲也离不开他。母亲安排他与自己住小房间,打地铺。在母亲床边地板上,展开席子,铺好棉垫,放上被褥,晚间伸开,白天卷起。我们不忍心,怕他睡不习惯。母亲替他说,没事。三毛已经憨憨入睡,在母亲床边,犹如蜷缩在母亲的怀抱里,屏息静听熟悉的心跳,和着窗外碎碎的树叶声,啾啾的鸟鸣……这一切多么亲近。二十二  相似文献   

20.
<正>"在父亲铜像前我把耳朵贴近铜像听见父亲均匀的呼吸父亲将安危托付给我我给祖国每天恬静的黎明"——马国超这是马国超少将在父亲铜像前作的小诗,更是他内心的真实表达。尽管1944年马本斋去世时,马国超只有5岁,但他始终感觉,"70多年来,父亲从未远离,父亲的嘱托一直萦绕耳畔"。在碧空如洗的初夏早晨,记者敲开位于北京市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