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斜杠青年"具有同时承担多重职业、以兴趣拓展职业路径、通用技能较强的鲜明特征。"斜杠青年"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及青年渴望更多社会认同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年将"斜杠青年"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但部分青年对"斜杠青年"仍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需要厘清、纠正。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副业刚需"成为网络热词,拥有多重职业身份的"斜杠青年"日益增多。对29位"斜杠青年"进行深入访谈发现:"斜杠青年"的职业选择动机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包含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我动因的驱使以及跨界机遇的争取三大因素;超过半数的"斜杠青年"对自己双重职业身份拥有较为正向的情感态度;大多数"斜杠青年"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积极的自我建构,体现在对新职业的自主探索、面对困境的乐观心态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斜杠青年是现代性社会发展和青年特质结合的必然产物。他们是直面社会对个人的消解、拒斥所有的“假定”,基于个人能力、专长而发展多重职业身份、获得多份收入的新型职业群体的代表。本文将斜杠青年产生和发展置于现代性社会发展中,立足青年职业和个人发展的现实问题,探究斜杠青年通过嵌入新的工作情境、表达真实自我、消解个人的无力感和价值感的迷失,并立足目标,将改造自我置于动态和持续的反思过程中获得自我认同,最终实现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斜杠青年(主副职不相关)面对专业差距和职业规制对身份认同的冲击,为了持续获得斜杠身份赋予个人的自我确证和价值满足,他们创造优势、赋能副职发展、发挥职业主体性,建构出具有比较优势的职业身份、塑造非职业但专业化的职业角色、加强副职身份认同。研究斜杠青年职业身份建构一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个群体的处境,发现他们将多重职业身份的建构视为个体发展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为斜杠青年的出现及演变提供了多方位分析角度,找出斜杠青年职业身份建构中的困境与冲突,启发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5.
多领域发展需求、多元收入诉求、多向就业的职业理念及创新创业观念的驱动是"斜杠青年"的产生逻辑。"斜杠青年"多职业路径塑造要从培育青年掌握多种职业技能、打造多种职业能力及主动寻求新领域的创新与改变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当前,媒体对"两栖青年""斜杠青年"有着过度概括和过度美化的倾向。其实,作为网络流行用语的"两栖青年""斜杠青年"所指涉的现象具有复杂性和异质性。从就业形态和工作方式来看,"两栖""斜杠"现象包含众多类型,其中部分类型是新经济形态下就业形态多样化、新型化的反映。新就业形态为青年实现充分和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自主性,但在现阶段,新就业形态也存在着众多风险。  相似文献   

7.
流行语与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群体的流行语折射出了这一群体的社会心态现状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当代的青年群体作为中国世纪之交社会转型的"过渡人"这一角色的同时,又承担着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边缘人"这一特殊角色.面对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青年群体的民族心态、政治心态、职业心态、婚姻爱情心态、生活心态和价值观念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顺向的社会心态变迁呈现主导地位,而逆向的变迁也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网红"这一新兴职业,并使其逐渐成为互联网领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在这个过百万的庞大群体中,大学生"网红"占相当比例,形成了"大学生网红"现象。结合当代"大学生网红"现象根植的中国社会背景,运用郑杭生教授提出的"社会互构论",认为"大学生网红"现象是社会主体互构的产物,建议基于互构主体采取复合措施,规范大学生"网红"行为。  相似文献   

9.
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青年人来说,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职业待遇是影响其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但在对一家草根NGO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青年工作者能够在物质报酬较低的职业待遇下坚持长期从事公益职业,甚至将其作为终身事业,这与当前社会中大多数青年人的行为选择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何理解上述现象,是深入探索当代青年心理与行为特征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以在草根NGO中从事专职工作的青年人为研究对象,在社会认同的理论框架下分析其对草根公益事业和青年公益人群体建构社会认同的过程和机制。在经济理性之外,认同是引导和规范个体行动的内在机制。草根NGO青年工作者凭借对青年公益人群体的社会认同建构,克服物质报酬不足的障碍,做出异于常人的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不断变迁、频繁的社会流动及信息时代思想文化的迅猛变化等等,给当代青年带来新的生存方式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婚姻观发生了或主动或被动地改变。所以,单身族”在当下的都市中盛行起来。而单身现象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对这一现象的日益流行作出社会学的解释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多事动荡的年代,各种形式的青年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在这一时段的历史舞台上,青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独特的群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反文化运动是青年在文化领域展开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作为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学者对这一文化现象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研究成果日渐增多。学者对美国历史上这一文化现象从兴起到消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青年群体以及他们的反文化现象,对我国社会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也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特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知识分子是当今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和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形态中最有创造力和最富生机的重要群体.本文系统分析和探究了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在思想政治、知识结构、眼界视野、人生价值、社会参与、婚恋等方面的群体特征,以期从总体上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引导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起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3.
当代青年的职业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快适应职业生活,适应社会,在竞争中求发展并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值得每一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当代青年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当代青年只有主动地学习、探索,遵循角色适应、心理适应、生理适应、群体适应、智能适应等规律,才能够顺利地度过职业适应期。  相似文献   

14.
当代青年的意义内核在于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诠释,外在表现为意义和精神的变迁。通过回顾青年意义建构的历史变迁以及对当代青年的意义诠释,梳理出当代青年的意义既体现了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又担当了社会赋予青年群体的时代精神,还折射了国家对青年群体的角色期望。"当代青年"包含了义务、规范和使命,国家和社会赋予他们时代的意义和精神,诠释了他们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在信息技术社会中,泛娱乐主义有其"存在即合理"的一面,表现为娱乐在生活各方面的普及,并催生了斜杠身份,为当代青年政治参与提供行动基础和文化基础。泛娱乐主义也带来了一定的政治隐患,其中后真相主义情绪化表达、忽略事实和理性是最值得担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
  网络政治参与是青年参与社会、表达自我、实现社会价值的难得平台,作为当今中国社会民主进程的一种表现,网络政治参与不仅给大众,特别是给在传统社会很难有话语权的青年提供了一个与权威对话,并进而影响社会的大舞台,而且也对社会管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如何认识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怎样应对这暴风雨般的青年面对社会的积极与消极,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的群体表达?本刊组织的这几篇关于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以科学严谨的社会调查和细致认真的网络观测为基础,更加真实、深入地揭示了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表现、特征和动机,并从相关理论视角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视野下的青年与社会的共赢。作为一种实证性研究,期望能倡导一种更为科学的认识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这在青年问题研究上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当代青年应该兼顾的三个角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两年前,"8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引起了一场广泛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的一些青年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媒体上也出现过不少这代青年特别是其中的大学生群体的负面新闻.社会对当代青年存在疑虑,有些人担心,如果有一天当曾经灾难深重的祖国再次面临危急情境,这代青年能担起重任吗?  相似文献   

18.
一把握当代青年特点,必须把握决定当代青年思想、感情和心态变化的社会变化。追溯这种变化,对当代青年特点形成影响最深,莫过于“文革”、改革和开放这三大历史进程。尽管青年群体也有层次之分、类别之分,但其接受这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共同的,从中可以找到一条具有规律性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青年文化是指与社会主导文化相对应的副文化系统。青年文化与青年的文化程度有关,青年文化与其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亦有密切关系。青年文化是青年群体在生活中、在社会活动中以特殊形式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它要受社会主导文化的制约与调控,又会影响社会主导文化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加强对青年文化的认识和青年文化的建设,无疑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年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沈毅 《人民论坛》2023,(1):70-73
“选择恐惧症”日益成为当代中国青年面临的突出问题。每一代青年都有每一代的“选择”,当代青年群体拥有相比于过去青年更多样的就业道路,却也更加不知、不敢做出人生中适合自身的各种选择,特别是一些学历较高的青年甚至出现了“逃避就业式考研”以至“逃避就业式读博”等新现象。部分青年在职业或学业方面的“选择恐惧症”,常常是各个行业过度“内卷”的后果,而客观层面较低的退出可能性与主观层面家庭主义导向的过度成就动机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度“内卷”的再生产。“选择恐惧症”不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特有现象,东亚地区日韩等国早已显现了“内卷”现象与青年“选择恐惧症”问题。某种程度上,缓解青年对于未来焦虑而难以决断的“选择恐惧症”,需要更为完善的分配制度与更为宽容的多元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