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杰 《群众》2018,(10)
正2018年是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批示精神,实现打造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和高效益的经济长廊的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要完成建设好大运河文化带这一重要历史使命,强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的有机统一至关重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系统性,是指其建设内容包  相似文献   

2.
<正>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就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江苏是大运河沿线8省、市中开挖时间最早、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为丰富的省份。省委明确提出,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此,必须以更高水平的法治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视,大运河生态文化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扬州作为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牵头城市以及“世界运河之都”,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了做全省大运河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全国大运河生态文化建设示范的“扬州担当”。宝应是扬州大运河流域内的一个重要县域,也应主动融入、顺势而为。  相似文献   

4.
徐成东 《群众》2022,(12):15-1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淮安作为大运河文化带重要标识性城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居于重要位置。近年来,淮安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决策部署,强力推进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建设,着力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淮安样板”,现代航运、生态廊道、文化旅游功能得到显著提升,流淌千年的京杭运河淮安段被赋予绿色新动能,与日新月异的“运河之都”共同谱写新时代“壮丽东南第一州”繁华盛景。  相似文献   

5.
徐宁 《群众》2020,(20):35-36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运输动脉,凝聚着与自然斗争共处的中国智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我国启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带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让这条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老河流,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更加活起来、美起来、火起来。江苏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示范段建设,其中,运河文旅成为沿运河多个城市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抓手,进一步拓展了"水韵江苏"的文化内涵。如今,挖掘运河文旅资源新活力、寻找和发现文旅投资的新机遇、激发文旅融合新潜能,更好发挥"运河文化+"优势,已成为江苏文化投资事业发展的迫切课题。  相似文献   

6.
《群众》2021,(9)
正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之作为引领性、标志性工作摆上突出位置,立足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定位,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江苏是大运河沿线8省市中开挖最早、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被写进2018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扬州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指出,要抓住大运河文化  相似文献   

8.
《小康》2021,(9)
正推进南浔古镇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有利于保留大运河原始文化,打造省级大运河保护样板地,更是对全国、全省运河古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研究,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南浔古镇是江南运河文化钟灵毓秀的"人文荟萃地",保护大运河文化和江南古镇文化的根植性与多样性,促进南浔古镇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对全国、全省运河古镇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具有样板效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江 《江苏政协》2022,(4):22-23
<正>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全长687公里,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密布。大运河既是交通大动脉,也是高品质的生态长廊、经济长廊、文化长廊。保护传承好大运河文化,要充分利用大运河文化建设契机,促进沿岸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打造新时代的名城名镇名村名企名品。要借助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的机遇,推动区域城市带及特色乡镇建设、文旅项目联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完整的“保护、传承、利用”高质量发展价值链,通过大运河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江海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联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正>宝应是大运河起源地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文化与淮河文化交汇的重要节点区域,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生态区域、省“1+3”功能区格局中扬子江城市群的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有机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基地。建议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依托运河沿线丰富的生态资源要素,抢抓政策红利,赋能宝应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正>杭州这座城市和京杭大运河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就如鱼水不可分离。这从大运河的名字中冠以"京杭"二字便可证明。在与长达1794公里的大运河相连的18座大中城市中,恐怕还没有一座城市像杭州那样同大运河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王冰 《群众》2023,(4):16-17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是大运河文化带重要标志性城市之一。中办、国办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十余次提及淮安,将淮安定位为“千秋淮扬”文化高地。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19,(24)
<正>大运河流经江苏全域,千百年来以其特有的运输、沟通、经济和文化价值,成为江苏沿线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期,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结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沿线城市如何跨地域合作,因市制宜、协同发展,再次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培育城市间联动发展新动能,将运河沿线城市有机串连,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借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形成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有效合力。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20,(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吴江段时间跨越两千年,南北纵贯百余里。其中,大运河平望段总长18公里,具备地理连通、文化融汇、人流密集等叠加优势,一直是长三角地区黄金水运线。近年来,平望镇举全镇之力绘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笔画,争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模范生"。  相似文献   

15.
梅耀林 《群众》2021,(4):33-34
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沿大运河地区突出文化特色和生态优先,一体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打造江苏的美丽中轴”。江苏是大运河的发祥地,也是大运河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南北约790公里,流经8个设区市,37个县(市、区),沿线常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规模最大、活态利用最好的人工水道,在华夏大地上贯通南北,沟通庞大水网,打破地域界线,催生城市文明,滋养两岸人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调研,听取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及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等情况介绍。他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19,(24)
<正>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重要批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彰显中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创新表达和促进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创新探索。推进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到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恢复、再到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发展,以让大运河带给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为追求,中央到地方、各行业以及社会各界都在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姜师立 《群众》2020,(16):55-56
大运河生态环境是大运河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上指出,沿大运河地区,流淌着千年的文化,运河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的航运水利功能,要系统推进历史文脉传承、生态环境修复、岸线景观塑造、绿色经济发展,一体建设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走廊、生态走廊、旅游走廊,形成江苏的美丽中轴。近百年来,由于自然变迁、人文破坏和保护不力,大运河面临着资源环境形势严峻、生态空间挤占严重、生态保护合作机制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如何做好大运河的生态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正大运河全年通航里程的四分之三在江苏境内,大运河江苏段成为统筹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主要载体,也应该是传承大运河文化名片最出彩的篇章。大运河产业带要在"绿色、共享、共治"理念下,运用现代化理念,嫁接新经济、新技术,再造大运河现代化的文化气质和商业生态,在传承和创新中培育大运河经济增长点。运用现代化理念,推动大运河传统商业活动在新时代复兴其一,提振大运河航运业,推动大运河航运提质增效。推动航道改造升级,提升大运河航运物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谋划部署了"六个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以文化为魂,以经济为基,以生态为要,文化、生态、经济三位一体,既是实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思路,也是助力江苏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大运河是历史之河,也是时代之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承载了千年文脉的"活态"文化遗产,是流动的文化。同时,大运河是国家南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