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海论丛》2021,37(3)
文化软实力是引领高质量发展最内在、最深刻和最持久的支撑。新时代柳州市经济社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作用,重塑文化自信、打造工业文化品牌,将文化价值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衔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战略发展,努力凸显文化品牌,真正将其打造成柳州市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世纪行》2016,(8)
正本刊讯8月23日、24日,省政协主席张昌尔到随州调研文化文艺繁荣发展有关问题,强调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为引领,紧紧围绕打造寻根文化节这一品牌,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加强顶层策划,深度挖掘整理,切实保护传承弘扬好炎帝神农文化,为我省"率先、进位、升级、奠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张昌尔详细了解城市规划等有关情况,对该市坚持建设生态之城、文化之城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很多地方正是通过独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等形成了独特的旅游现象,从而进一步深化为该地区独特的旅游文化。可以说,文化与旅游先天就具备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文旅融合发展体现了文化与旅游的新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4.
常瑞 《前进》2019,(11)
<正>能源是文明的基石、发展的动力。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能源革命都引发大规模的产业变革以及理念和制度等方面的社会变革。近日,中央正式印发《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标志着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正式启动,这是党中央从世界能源大势和新时代能源战略全局出发,赋予山西的国家使命。这对山西意味着一场深刻变革,意味着一次为全国探路示范的引领性改革、破解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性改革、贯通各领域的全局性改革,意味着全省上下将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不仅对山西实现从"煤老大"到"全国能源革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当代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三大基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发扬光大革命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脊梁,繁荣当代先进文化是呵护文化自信的命脉。规避"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陷阱,捍卫意识形态安全,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更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面对伟大的新时代,我们应该吹响时代前进嘹亮的号角,为人民、为铁路书写更加壮美的篇章,这是当代中国铁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一、新时代需要新铁路文艺文艺是塑造灵魂的工程,它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人心,引领风气,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  相似文献   

8.
《小康》2020,(14)
正近年来,海南省昌江县一方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另一方面在生态上大做文章,提出‘五地两县’发展布局,打造"山海黎乡大花园"。并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生态建设相融合,创建"黎花里"文旅小镇,做到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革命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如何认识文化、发展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三个问题,从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展现给了我们一个认识文化的视角。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新形势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自觉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承担文化建设使命;自信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吸收借鉴外来文化;自强于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打造优质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的提出有助于引导中国应势而谋提高国际地位,顺势而为建构中国话语权,乘势而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需要深刻的理性认知和深厚的情感体验,因此,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知和文化担当。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准革命与建设的契合点,继承创新革命文化;找准现实与未来的聚合点,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厚重的历史根基,它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从理论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内在的思想特性,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为人民大众广泛认同;从价值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着政治凝聚、经济服务、社会整合、价值引领等重要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具有直接、重大且深远意义:第一,传统文化可以持续激发国民的文化自觉及自信,是实现国民文化自觉、提升其文化自信的基础,而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则可以大大提升民族文化活力;第二,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国家治理中引领社会风尚与道德治理的直接作用,因而具有现实意义,其中数千年中华文明史积淀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包括各少数民族文化)发挥着凝聚力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和基础。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内容和必要路径。地名是重要的社会文化形态和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进地方认知和理解,延续地方文脉,留住"乡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才能更好地做到文化自信;只有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才能增强文化自信;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才能传承与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文化大县,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着力打造海安文化品牌,对于提升海安文化软实力、助力海安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作为海安文化的代表,青墩文化孕育了江海文明,历经6000年悠长岁月,在海安乃至更广  相似文献   

17.
粟超 《重庆行政》2017,(6):93-9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此同时,大会同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并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再次置于相当高的战  相似文献   

18.
<正>红色旅游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重属性的一项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创造,是伴随中国旅游业的逐步发展而分离出来的一种主题旅游形式。随着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修缮和保护、红色经典景区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弘扬,红色旅游  相似文献   

19.
莫振祖 《当代广西》2013,(16):44-44
在党的十八大确定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鼓舞下,为实现全县各族人民过上全面小康生活的愿望,按照市委力树政治新气、开创经济新型、建设城乡新貌、推行民生新政、促进文化新潮、引领社会新风、打造生态新秀、凝聚发展新力的"八新"要求,南丹县深入推进"五大工程"的实施,全力打造"四县一基地",建设美丽幸福新南丹。以打造国家新型生态有色金属产业基地为主要任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一是推进大项目实施。重点推进南方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17,(2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高度契合、又一体相依。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等优秀因子,增添了中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的自信和底气。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逻辑必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