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愁     
《民主》2021,(9)
正~~  相似文献   

2.
雨晓荷 《慈善》2021,(2):43-43
我出生在川东一个名叫“凤狮村”的贫瘠小山村。凤狮村位于安岳县西南部,距安岳县城区50公里,因其地理位置处于“凤凰寨”与“狮子坡”之间而得名。“凤狮村”地名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还兼具“有凤来仪”“人中狮子”的美好寓意,更蕴含刚柔并济、阴阳相生的道家境界。  相似文献   

3.
《侨园》2017,(12)
正小时候羡慕吃食堂。一次,家里没开伙,父亲给了我5分钱,我在食堂买了一盘雪里蕻腌菜炒青米豆。腌菜咸津津的,青米豆软糯酥香,比我们家水煮盐拌的菜好吃多了,菜里的油尤其厚。吃完饭,碗边上蜿蜒着几道黄黄的油花。一餐饭,吃得我心满意足。成人后,我进厂当了工人,单身汉,三餐吃食堂。食堂的菜每天也有十来样,用粉笔写在小黑板上,挂在卖饭窗口,众目仰视之下:萝卜烧肉1角2  相似文献   

4.
马璐瑶 《学理论》2009,(10):72-74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大陆乡愁诗几近沉寂。但台湾乡愁诗却以其特殊的精神寄托方式,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类型的诗歌。作为台湾乡愁诗的代表诗人余光中,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至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但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语境以及台湾现代诗人特殊经历而形成的心理感受,使他们的诗中蕴含着的是特殊文化环境下的独特心理感受,抒写出的是独特文化心理反出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建立连续性,通过回答"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会成为谁"等问题,乡愁书写与认同问题重叠、交叉起来。事实上,现代汉语的乡愁书写作为一种建构性的文学实践,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汉(华)语文化认同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全球化使得认同日益成为问题的今天,对汉语文学和文化中的乡愁认同方式和特征进行探讨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主》2017,(2)
<正>尽管年年还在唱难忘今宵,却再也看不到20年前在农村婆家过年的那种洋溢着浓郁过年气氛的热闹惬意场面了。那满地炸开的红鞭炮和浓浓的乡情,至今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拉开了年的序幕。那时交通不方便,到乡下婆家的公共汽车一天只有几趟,我们一家三口好不容易搭到下午最后一趟公共汽车,下车后又走了一  相似文献   

8.
林坚 《瞭望》2015,(15):64-64
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乡愁不仅仅是对乡村的留恋和思念,而是对故乡、故园甚至故国之恋。城市和乡村、传统和现代、实物和精神、本土和他乡。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生态乡愁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深入分析生态乡愁的内涵与产生的原因。生态共同体是承载生态乡愁的价值载体,内含着生态整体主义的伦理思想。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要通过制度的强制性、底线性等特性来约束人们对待自然的道德行为,为生态乡愁的回归奠定制度基础。生态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需要以"心怀天下"的精神气质和责任担当来解决生态乡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请相信我,我对国家的希望是真诚的。我深深盼望见到的,是一个敢用文明尺度来检验自己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因为自信,所以开阔,因为开阔,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韧、更长远。当它文明的力量柔韧长远的时候,它对整个人类的和平都会有关键的贡献第一次接到电话,希望我谈谈"中国梦"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还有中国梦啊?"可是沉静下来思索,1952年生在台湾的我,还有我前后几代人,还真的是在"中国梦"里长大的,并且这个梦一直在持续地深化。余光中那首《乡愁四韵》传颂一时:给我  相似文献   

11.
黄春景 《民主》2014,(2):58-59
<正>在河南省新郑市龙王乡庙后安村,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安氏大院,因"合村并城",日前它被"限期拆除"。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记得住乡愁"的表述,深入人心,故乡没了老树、老房子,乡愁去哪儿找寻?保护好文物,才能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如今,2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说拆就拆,这份"乡愁"沦陷在城镇化的规划中,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相似文献   

12.
王玲玲 《民主》2015,(2):59-60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新理念将日益融入城镇化建设。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城市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简单的"记得住乡愁",直抵人心,激起了无数人心中的涟漪,在广泛共鸣的同时也赋予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乡愁"是什么?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乡愁》中写到,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相似文献   

13.
《民主》2016,(8)
正厦门是一个乡村面积广阔、具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山海交融的都市,保存着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遗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的2136处文物点一半以上分布于乡村。近20年来,伴随大规模基础建设和城区快速扩张,以及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和"空心村"的增加,传统村落不断消失和萎缩,乡村历史风貌和文化资源加速破坏和改变,如翔安郑坂村整体消失;海沧祥露村省内规模最大的唐代古窑址被填埋、夷  相似文献   

14.
正蒋孝勇于1996年春天查出患有喉癌。1995年年底,他从纽约宋美龄寓所欢度完圣诞,便匆匆从旧金山回到台北。他这次回台湾是为了反对李登辉,进行"护党圣战"而全力一搏的。这时的蒋友柏在东岸的纽约大学读书,蒋孝勇和家人住在西岸的旧金山。蒋友柏和父亲几乎每天都要通电话,父子之间是无话不谈。当蒋孝勇在台湾查出癌症后,经过痛苦的心理挣扎,决定开诚布公地告诉儿子。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视阈下乡愁重构的困境及制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愁重构迫于时代需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诉求。制度设计是文化自信视阈下乡愁重构的突破口,为此,必须做到:对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在充分了解、尊重、认同、挖掘的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对其进行保护、恢复或建设等,使乡村的核心价值重塑、文化记忆重拾、文明主体重现、良好生态重显。  相似文献   

16.
正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文化一方情。对民间故事的关注,从来都是学术界进行理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作为一名民俗学专业的毕业生,即便工作多年之后,我仍在或多或少、或远或近的田野调研中,与辽宁省的民间故事讲述家有着亲密接触。可即便是五年、甚至是十年的接触,也只是工作行为上的略知皮毛,对那些张口就来的故事仍旧无法内化于心。也正因为此,民间口头叙述的意义才如此厚重,它是一方乡愁的延续,也是对故土家园的纸短情长,无法转嫁,更不可复制。先来听几段我与民间故事讲述家的交集吧,国际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19,(11)
<正>笔者最初知晓海城喇叭戏还是在中学时代,那时,我们使用的省内通用音乐教材上介绍的地方戏剧种中就有海城喇叭戏,当时我很纳闷为什么在一个县城会兴起一个地方戏剧种。近年来我从事辽宁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对海城喇叭戏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特别是当我了解到海城喇叭戏的历史后,更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留住乡愁记忆的特殊作用所感动。海城喇叭戏源于海城地秧歌,因其主奏乐器唢呐的俗名为"喇叭",所以被称为"海城喇叭戏"。海城喇叭戏最早形成于辽宁省海城市西部的牛庄镇一带,  相似文献   

18.
日本作家的“乡愁”是一个历史的产物,不单纯是一个情感的问题,也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民族的行为的结果,是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大连这座都市所具备的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特殊性,决定着研究这座城市历史与文化的价值所在,看似平凡的个人化的日本作家的“乡愁”和“大连记忆”,其实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情感,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折射出残酷血腥的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罪恶。  相似文献   

19.
乡愁重构迫于时代需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诉求。制度设计是文化自信视阈下乡愁重构的突破口,为此,必须做到:对乡村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在充分了解、尊重、认同、挖掘的基础上通过制度设计对其进行保护、恢复或建设等,使乡村的核心价值重塑、文化记忆重拾、文明主体重现、良好生态重显。  相似文献   

20.
陆忆偲 《学理论》2010,(11):146-148
在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里,"流亡"和"流亡"所带来的乡愁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少年离开故乡的他,因为种种原因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故国,但那份乡愁却是永远也挥散不去的。他的短篇小说《博物馆之旅》以杂乱的情节,向读者展现了一个错乱的世界,而在这个世界里,他的乡愁依然浓烈,但他却仍然无法回到故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