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下雨天,生产队里开会。一个缠过足的老太太一颠一颠地走到我面前,悄悄地问我:“你会不会写字?”这问题问得奇怪,下乡的知识青年,怎么可能不会写字。不过看老太太问得认真,不像是开玩笑,我也认真地点了点头。“那么,你会不会写信?”我又点点头。老太太的眼睛一亮,有点迟疑地问道:“你,能不能帮我写一封信?”她说着,从大襟上衣的胸口里拿出两封捏得皱巴巴的信,“我儿子写了两封信来,我想给他回个信。你帮帮我,好吗?”这样的要求,在我是力所能及,我便答应了她。老太太的儿子在外地干活,写了两封信给她。两封信相隔有半年,写得很简短,内容只是  相似文献   

2.
王文婷 《侨园》2014,(8):28-28
在这间小茅屋里,玛莉认识了茅屋主人哈卡尼。在获得了他的信任后,由恩哥塔翻译,哈卡尼向玛莉等人讲述了自己最近一次吃人的故事。“我的兄长临死前,说是他的第四个老婆偷吃了他的心,所以我们抓住这个14岁的女人并把她带到河边用箭射死了。”哈卡尼绘声绘色地讲,“她一路上还向我们求饶,说她是冤枉的。但我的兄长在临死之前说她是‘卡马库'(意为祭祀巫人),我兄长是不会说谎的。”  相似文献   

3.
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 一的山西运城市纪委常务副书 记梁雨润的事迹确实令人感动,感人至深的是他对人民群众深厚、真挚的感情。面对喊破了嗓,哭干了泪,告白了头的老人,他心在颤抖:“假如她是我的父母姐妹,假如她是我的姑舅伯姨,假如她是我的亲戚朋友,我该怎样对待?  相似文献   

4.
采访徐士俊     
第一次见到徐士俊,完全是一种偶然。 那是前年乍暖还寒的初春,我正在济南市一轻局采访。一会儿,没听见敲门就撞进来一人。只见他穿一件早已过时的蓝色涤纶干部服,方正的平头上直楞楞地立着一根根麻灰色寸发,由于寒冷,他下意识地将两手往衣袖里微缩着。他便是济南啤酒厂厂长徐士俊。 一轻局办公室主任老汪看着他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你真该去写写我们这大名鼎鼎的徐厂长,他可  相似文献   

5.
再次瞻仰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是我多年来的愿望,二十五年前作为一个青年学生我曾访问过它。当年作家的夫人拉伊萨·帕尔弗列夫娜还是馆长,她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对我们说,奥斯特洛夫斯基一九三六年去世前一直十分关注中国革命的进展。他的床头上总挂着一幅很大的中国地图,每天都要求秘书  相似文献   

6.
《民主》2016,(2)
正序一以心为眼看世界朱永新朋友告诉我,他的好友培松先生写了一部非常好的人物传记,希望我能够写一个序言。当我知道传记的主人是杨佳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第一次见到杨佳,就被她感动得热泪盈眶。记得是2012年年初,在中央统战部的大会议室,为推进民主党派学习践行社会主  相似文献   

7.
《侨园》2017,(12)
正康在那晚的电话里,听着虹一会儿啜泣,一会儿号啕大哭,一会儿痛不欲生,一会儿声嘶力竭:"你为什么这样对我,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康并非没有恻隐之心,虽然有些自私但天性还算善良。当想到虹一心一意地待他;想到她对自己的种种好处;以及她为他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康几次都心软下来。可是他转念一想,又立即否定了自己一时的软弱。妇人之仁只能害人害己,首先他不可能和洁离婚,离  相似文献   

8.
高延萍 《侨园》2014,(6):62-63
(接上期)爱的火花再遭冰雹在日思夜盼中,1945年5月的一天,卜乃夫真的盼到了刘雅歌出现在西安,她告诉他:麦气量狭小,为人自私,他们常吵架,他联合兄嫂,不断对她施加压力,甚至诱惑,逼他们尽早结婚,而她又不愿意,于是借口母亲身体不适回到了西安。刘雅歌的话使卜乃夫一扫心头多日的阴云,他又震奋起来,娓娓向她叙发起感情:"我常常回忆你,像回忆一片奇异的色彩。这些日子,你像一尾金鱼,游在我记忆的水池里,每一个夜里,我都看见你的色彩……"看见卜乃夫这个正在盛名的作家又匍伏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刘雅歌欢娱地笑了。  相似文献   

9.
慈善事业     
《党政论坛》2011,(12):33
一天,萧伯纳应邀参加一个慈善团体的舞会,他邀请一位身份平常的女士跳舞,她不好意思地说:"您怎么和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跳舞呢?"  相似文献   

10.
温暖的记忆     
秋末,我回了趟母校。作家宗璞正在写一部反映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我想同她聊聊。北大燕南园一带本来是熟悉的。由于翻修路面,我竟走错了路。不知怎的走到了王力先生家门口。 我崇敬的教授,王力先生自然是重要的一位。他是语言学大师,声誉不说,光他那一副敦厚的学者风度就使我敬重。我曾认认真真兴致极浓地听他讲过汉语诗律学。事隔二三十年,回想起来总觉得能听上他讲这门课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在学校生活了八、九年,由于我学习的专业是文学,是文学批评,同王先生的单独接触几乎没有。我和他有机会交谈上几句,还是前些年的事,是沾了叶圣陶老先生的光。81年4月23日那天,叶老和长子叶至  相似文献   

11.
娄岩 《侨园》2013,(9):74-75
<正>(接上期)洁再见到于时,自然而然多出几分莫名的亲近感。这种连她自己也弄不清楚的微妙心理变化,让她不像从前那样自信和从容了。有一次,她看见于远远走过来,好容易鼓起勇气,迎住他的眼光想对他微笑一下,可他却视而不见地从她身边走过,仿佛她并不存在似的。她受了这点打击,只好下意识地把未来得及绽放的笑容,定格在稍纵即逝的勉强上。她低下头快步从他身边走过,他伟岸的身形就好像一面墙,而她则是被这墙羁绊住的一缕风,怎么也无法轻飘。她觉得脸有点发烧,偏偏那只有自己才听得到的心跳声,又鼓一样咚咚响起,让她愈加心虚起来。更不巧的是,她的鞋跟忽然一崴,只听  相似文献   

12.
善业慈事     
《党政论坛》2011,(24):33-33
一天,萧伯纳应邀参加一个慈善团体的舞会,他邀请一位身份平常的女士跳舞,她不好意思地说:“您怎么和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跳舞呢?”  相似文献   

13.
姑妄测之     
美国总统里根遇刺,这是一件引起全世界哄动的大新闻。人们的关注之点和谈论的话题是那个凶手,那个名叫约翰·欣克利的二十五岁的青年。 这个欣克利为什么要刺杀里根?他的动机是什么?除了一则消息报道他和一个右翼组织有关系以外,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分析,因此至今仍是一个谜。 就在这当儿,《华盛顿邮报》四月二日刊载了一个有趣的材料。说是在欣克利住的旅馆房间里查到了一封他在开枪刺杀里根前给一位名叫乔迪·福斯特的电影女演员写的一封信。信中表示,他非常爱她,并且希望她对他会逐渐感兴趣。 耐人寻味的是,欣克利在信中明确地说,他刺杀总统的“尝试”,就是为了要以此打动乔迪。他说:“我  相似文献   

14.
是父亲,一个只能歪歪扭扭地写出自己名字的农民,硬督着我念完高中的。 因为历史的原因,我无权进入正规的学校读书。初中毕业,我自己也想就此作罢,家里很穷,12岁的我也该算半个劳动力了。但父亲不干,他求爷爷、告奶奶地把我送进了一所半天劳动、半天学习的学校。 也许是先天不足吧,1978年我没能考上大学。父亲对此大为伤心。面对父亲苍老的身影,面对父亲过早衰老的面容,我无言  相似文献   

15.
1959年某日,我去陆老师家,只见好些陌生人围在一个小房间内,我挤进去一看,翁瑞午僵卧在床,眼睛瞪着,口不能言。我叫一声“翁先生”,他似有反应,眼珠朝我略一转动。这时,陆老师在卧室里闻声唤我了。她独坐在大藤椅里,异常平静地对我说:“翁先生不行了。你不要去看。”在她脸上,似乎并无什么永别的悲痛之色。  相似文献   

16.
《民主》2017,(7)
<正>前几日,画家盛姗姗从美国写信来,约我为她的父亲草婴先生写一篇纪念文章。30多年前,我刚从大学毕业,分在《萌芽》当编辑,盛姗姗是《萌芽》的美术编辑,我和她有过一段同事的经历。当时就知道盛姗姗是翻译家草婴的女儿,也知道她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英文,准备去美国留学。盛姗姗从未和我说起过她的父亲,但草婴这两个字,在我心里是个响亮的名字。因为,从小学时代开始,我就读过他翻译  相似文献   

17.
邱雯 《侨园》2005,(Z1)
即便走过25年的外交历程,张文朴仍戏称自己是外交界的“另类”,但一提及多年持节生涯,这位前驻加拿大大使对外交事业的热爱和自豪之情仍溢于言表。当78岁的张文朴大使端坐于红木椅中,向笔者讲述他弃理从文、又从教育转向外交的“曲折”道路时,老人显得有几分怅惋,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是外交界的另类!”  相似文献   

18.
复仇 十岁那年,"复仇"这两个极具血性的字眼第一次闪现在聂政的脑海中. 从懂事起,聂政一直在问母亲同一个问题,娘,我为什么没有爹? 聂政一生下来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善良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隐瞒聂政,说爹出了远门,还需要过些日子才回来. 渐渐地,聂政不再相信母亲的话,因为过了很多日子他依然不见父亲的影子.于是,他又去问姐姐聂荣,姐姐,我们为什么没有爹? 聂荣比聂政大七八岁,聂荣眼里含着泪水,捧着弟弟的脸,说她也不知道.其实她是知道的,只是母亲不让她过早地对聂政说出这个秘密,她也只好说谎.  相似文献   

19.
牧惠 《民主》1998,(10)
5月12日,比合同规定的出版日期提前半个月还要多两天,《思痛录》的责任编辑丁宁女士来电话:已经装订出三册样书来了!约我一起到医院给君宜同志送样书。我真高兴!比我看见自己出版的新书高兴,比我第一次收到自己的作品印成的样书高兴。我在电话里不住地对丁宁表示由衷的感谢。我们赶到协和医院,把两本样书塞到君宜同志手上,翻开封面让她看印在那上面她各个时期留下的照片,她和杨述、于光远合摄的照片。可以看得出来,尽管在此之前我已给她看过打印出来的校样,这本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极不寻常的书终于出版,仍使她高兴激动。她  相似文献   

20.
谭元斌 《瞭望》2021,(18):40-41
生命,为祖国澎湃燃烧.青春,为祖国挥洒绽放. 半个多世纪前,面对祖国的召唤,她坚定地说“我愿意!”随后为我国核事业发展隐姓埋名30年.原本的国际学术明星,从此默默无闻,尽此一生. 11年前,面对国际能源巨头的高薪挽留,他毫不动摇地回归祖国怀抱,只因“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需要各个领域的人才”.“十年磨一剑”,“越是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