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幽默     
畜牲骨气孔子的学生公冶长精通鸟类的语言,公冶短精通野兽的语言。一天,公冶短走进山里,遇见老虎要擒吃一头牛。牛说:"你没见我头上的两只角吗?"老虎说:"你两只角有啥用?"牛说:"角是骨头。仅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我有骨气了!"老虎说:"你果真有骨气,我当然敬重你,不吃你了!"牛便离去。  相似文献   

2.
“文革”进行到1968年,江青已几次把魔爪伸向周恩来。 她大肆撒泼,狠整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以达到刁难和攻击周恩来的目的,据当时任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回忆: 那是1968年3月中旬,由周总理主持会议,讨论解决东北问题和宋任穷同志出来工作问题。会议定在下午4时在大会堂接见厅开,那时我是警卫局警卫处副处长,负责这次会议的现场警卫工作。大约在3点半左右,江青的警卫员孙占龙同志打电话给我,说江青刚起床,还没有吃饭,要我在大会堂准备吃的,在会议室旁边找个房间先吃饭后参加会议,要吃鸡蛋饼、鸡汤面、两荤两素4个小菜。我找大会堂党委书记刘剑同志,尽快按要求备好了吃的,放在旁边  相似文献   

3.
4两粮票     
仲夏的一天,30年未见面的大学同学傅兄从京城来到长春。在长春的同学义不容辞地为傅兄接风洗尘。酒过三巡,傅兄问起A君为何没来,知情者告诉他说,A君公差去深圳了。傅兄长叹了一声:“咳,看来我这30年的心事还是不能了断啊!”众人正疑惑不解,傅兄却道出一段既令人好笑又令人心酸的故事…… A君与我是大学同班同学,在同学中,我俩算是比较要好的朋友,可后来却因为4两粮票,竟终断了我们的友谊…… 那时正赶上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我们常常吃不饱。所以,我和A君隔三差五去学校附近的小饭馆吃一顿。那时只怕要一个炒菜,吃上两个白面馒头也就心满意  相似文献   

4.
声音     
正我那时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他们讲了几个心愿。第一个是希望不再要饭,能吃饱肚子。别管吃什么,半年糠菜半年粮也好。再进一步,当地的土话叫吃‘净颗子’,就是能吃上纯高粱米、玉米面。第三个目标,就是‘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说是‘下辈子的愿望’。"  相似文献   

5.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家里已几年不曾吃地瓜米了。小时候的我已远离了饥饿。后来我知道这一切缘于有了邓小平,于是我对他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情。因为有了他,才有"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说,我是出生并成长于改革开放春天里的幸运儿,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相似文献   

6.
"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奖金1万元已经花去了大半,我的接待任务太重了。"镇宁自治县募役乡斗糯村村支书杨洪,谈起接待"上头来的人"一事,语气里充满了无奈。杨洪带领乡亲建集镇,发动乡亲们利用村里的青山绿水发展乡村旅游,几年时间让斗糯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今年"五一"他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县里市里甚至省里都算得上一个名人。杨洪出了名,也成了各级各部门参观考察的对象,杨洪的家经常"宾客盈门"。"来的人多了,影响了我的正常工作,更要命的是作为一个农民,我哪来这么多接待开支?如果吃点家常便饭,也还能对付,可部分本地干部带了'上头'的领导来我家,要我无论如何也得'撑面子',强调一定要'把菜搞好点',酒也要喝高档的,这让我很为难,很多时候是硬着头皮接待。几年下来一算账,接待费竟然花去了好几万元。" 不仅是有了声名的杨洪,就是其他的基层干部,其实也面临同样的困扰。说起来只是吃一顿饭,可是,这顿饭怎么吃,吃什么,这顿饭后面的社会习俗、人情习惯、工作制度、干部作风,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探讨。  相似文献   

7.
孙佐培 《党史博采》2009,(12):49-50
<正>孙毅是共和国的开国中将,人称"孙胡子",由于我曾在他率领的部队中工作,所以有幸几次接触孙毅将军,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解放战争时期,我冀中军区领导机关驻在河间,由孙毅任军区司令员。1946年8月的一天,干部战士刚吃过下午饭(那时部队一日两顿饭),忽然大  相似文献   

8.
为谁鼓掌     
30多年前一次参观活动,我一直不能忘怀。那时我在梅山炼铁厂劳动。有一天,原料车间领导来领大家一起去一个白云矿山参观。实地一看,不仅长了知识,更启示了我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赵洪生 《奋斗》2013,(9):63-64
正局纪检监察室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赴省纪委廉政教育基地参观省纪委主办的廉政教育展览。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展览办得好,非常成功。我相信每一位参观者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我参观"廉政教育"展览算起来这是第三次了,前两次是在我尚未成年的少年时期,这一次是时隔四十多年后的又一次。我记得大约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赵光农场搞了一次犯罪案件展览,用漫画的形式把发生在赵光农场的一系列犯罪案件展览出来,并组织群众参观,就连小学生也要参观。现在回想起来,有些事  相似文献   

10.
正1942年的春天,父亲和我来到歌乐山第一保育院,一位老师带着我们在院里四处参观。那时院里的房子虽破旧,但设施还算齐全。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小池塘,里面有一群小鸭子在凫水,许多小朋友在池边玩耍,我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地方。"妈妈"的爱当时保育院只有1—4年级,共4个班,不足百人。我分在施淑文老师的班上。施老师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2001年春末夏初,我赴美探亲,有机会前往俄亥俄州达顿市参观美国航空博物馆.参观时,无意中与两位当年的"飞虎队"队员友好邂逅,亲切交谈,当时情景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12.
饭桶     
<正>杨沁州在《今晚报》上撰文介绍说,苏东坡《志林》有"措大吃饭"一文,讲两个穷酸的小公务员坐在一起,各自谈起将来的志向,一个说:"我平生不足的就是吃饭和睡觉,以后得志了,就要吃饱了就睡,睡醒了再吃。"另一个说:"我的志向和你不一样,当吃了又吃,吃了再吃,为了吃饭哪还顾得上去睡觉!"现代人一成小官吏,就专门谋划着吃饭:一等官,送着吃;二等官,寻着吃;三等官,要着吃。哪怕是小小  相似文献   

13.
正1964年,19岁的我放弃了高考,选择了塞罕坝。承德到塞罕坝有两百多公里,我们坐汽车颠簸了两天两夜才赶到林场。记得我们吃的第一顿饭,是黑莜面饼和炒蘑菇,这可是当时林场招待客人最好的饭菜了,可我们都觉得有一股怪味,根本咽不下去。那时,人们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里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偶尔能吃顿黑馒头,就算是改善生活了。住的条件更是艰苦,房子不够住,大家就住在仓  相似文献   

14.
正小时候的我,受大姐的影响,也很喜欢看书。只可惜父亲早逝,没有固定工作的母亲要养活我们三姐妹和重病在床的奶奶,实在是没有余钱给我买课外书读。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母亲每天四处打工,不到天黑不进家门。我们三姐妹主动分工,大姐做饭、二姐挑水,才三年级的我喂鸡、喂猪。喜欢读书的我,每天放学后就赶紧去地里打喂鸡、喂猪的草,然后快速地切、拌,然后倒入鸡笼、猪笼给它们吃,之后就  相似文献   

15.
我少年时的梦想是当一个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1958年武汉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初到苏联留学了一年半,结果被赶回来了。这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因为那时适逢"反修",周总理还专门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我们,我成为"反修战士"、"反修英雄",被推到领导岗位上,结果文化大革命挨整,被关押、遭毒打。"文革"后被教育部借去当了两年多党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司司长。那  相似文献   

16.
一段往事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平同志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离开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那时,我也被"造反派"关起来了。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我恢复了工作,到武汉军区当副司令员。在那之后不久,又派我去搞葛洲坝工程,一共干了两年。从1973年起,我重新接触军队工作。那段时间,看到部队由于受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一些非常好的制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1月19日,我来到陶家村民小组新农村建设点。陶家村民小组坐落在距安龙堡乡政府约4公里的公路边。刚把车子停下,我们就看到公路边一排排崭新的两层小楼,村口一块两米多高的石头上镌刻着"陶家"二字,心想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参观的陶家新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3月20日至22日,山西省委党史办赴延安开展了"弘扬延安精神写好红色家谱"主题党日活动,大家的灵魂受到很好的洗礼。以下是一组坦陈心扉的感言,似汩汩清泉从心田流出……延安的窑洞王卫香初春时节,单位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到延安参观学习,这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延安的记忆。回忆延安的第一瞥还是20多年前的事。那时,因为是匆匆路过,停留的时间很短,延安给我留下的印象,仅是那画儿一般的宝  相似文献   

19.
正过年要吃团年饭,渝东北一带的人称"团年"。团年不一定是在除夕这天,腊月二十几至除夕之间,选一个空闲点的日子都行。我在渝东北的姑姑家长大,童年的团年饭都在姑姑家吃。团年前几天,姑姑和姑爷就开始杀鸡宰鸭剖鱼,切剁拌料装碗,忙得不可开交。我望着满案板的鸡、鸭、鱼、肉却不能吃,只能干瞪眼。到了吃团年饭的时候,桌上摆满大盘小碗,我站在旁边吞口水,要让"老辈子们"先吃。其实"老辈子们"不可能有这个"口福",因为他们早已作古。  相似文献   

20.
张云 《党的建设》2009,(5):55-55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普通人家来说,除了钱,粮票恐怕是最宝贵的了,尤其是全国通用粮票。出门在外如果没有粮票,不要说买一碗面条,就是想吃一个馒头,人家也不会卖给你。度过三年困难时期的人。都知道那时粮票和钱一样金贵。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铁道兵十师汽车营二连服兵役,随连队在北京铁道兵总部执行任务。一天,连长要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