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党政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方面还存在着"三缺乏"的问题,为此,应树立"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执政理念,正确处理堵与疏的关系,理顺互联网管理体制,完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对于稳定校园秩序、促进校园和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和科学处理,极有可能造成学生情绪的不稳定和认知的错误,诱发他们做出违规甚至犯罪的行为,进而对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校园的和谐稳定造成极大威胁。本文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特点、现状以及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高校构建并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四个一"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印江自治县互联网信息工作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构建"网络印江"为目标,突出网络宣传、舆论引导、平台建设三项重点,创新思路推动网络媒体的建设和发展,采取新举措规范网络管理,为建设美好幸福新印江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一、基本情况在网络舆情引导上。通过强化舆论监督,提升媒体影响力,在网站、微信开设曝光台,注重舆情监测,把舆情监管工作列入县委对各乡镇、各部门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内容,成立了县网络舆情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重大舆情联络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作为21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信息载体和技术革命结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其价值选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依靠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形成的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情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本文认为要从优化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高校工作机制以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等方面引导大学生形成具有正能量的网络舆情,并成为社会网络舆情的主导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网络民意的晴雨表,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形成途径和传播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与控制,来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提高有效应对和控制网络舆情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客观分析网络信息社会下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应对的原则,通过树立互联网思维、系统分析思维和加强应对机制建设,不断提升辅导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生活状态、行为准则、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便由此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遵循"为谁引导"→"为何引导"→"如何引导"的逻辑进路,在明确高校舆情引导工作方向性原则的基础上,探析为何引导以及如何引导,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现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资源,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将是地方政府执政的重要体现。如何提高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积极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更好地预防不良事件产生,有效进行疏导。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定义入手,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更好地预防不良事件产生,有效进行疏导。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定义入手,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与网络恶性事件的增多,多国政府与公众不时受到网络不实言论及语言暴力的侵扰,对于互联网的管理成为不同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各国、各地区乃至联合国范围内都先后出台相关制度并强调相互合作,以引导网络舆情在可控范围内健康发展。联合国为首的全球网络舆情治理现代网络舆情治理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联合国在其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总体来说。  相似文献   

12.
“网络反腐”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弘政 《前线》2013,(5):30-32
中央纪委向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强调要"建立完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引导机制"。科学运用互联网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是党中央明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让人民监督权力"的生动体现。科学运用互联网已成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现实课题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网络时代,网络自媒  相似文献   

13.
《理论建设》2012,(5):103-105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网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二者进而形成网络舆情,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舆论形态。面对如火如荼的网络舆情,如果地方党委及政府相关部门重视网络民意,正确及时引导网络舆情,互联网就能成为党委和政府了解民情,倾听民声,疏导民怨,采纳民智的好桥梁,成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参考、创新社会管理的好窗口。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已成为地方党政部门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需要以典型案例为实证,分析地方党政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以总结出应对网络舆情的原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既为高校统战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给高校统战工作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要从强化网络媒体的责任、加强对网络舆情参与的引导等方面着手,塑造健康有益的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从高校统战工作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推进高校统战工作的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工作、建立高素质的高校统战工作网络队伍、着重培养"网络舆论领袖"等几个方面,建构网络舆情环境下的高校统战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权益诉求、理念表达、情感宣泄的新平台和影响其思想、行为的新力量。但是由于互联网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还处于心理成长期,加之高校互联网舆情监管工作不到位,导致高校互联网舆情环境日益复杂,舆情危机不断发生。为此,高校互联网舆情监管的当务之急是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做好顶层设计,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加强正面引导,以切实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民众表达舆论最重要的平台,网络舆情影响力与日俱增。高校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和受众,对网络舆情的免疫力低,极易诱发突发事件。而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正确引导舆论,构建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机制,实现高校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朱文川 《江淮》2012,(4):42-43
教学目的: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格局中日渐形成主导地位。如何妥善应对网络舆情,成为各级党组织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什么是网络舆情?各级党组织如何建立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我们请朱文川同志为我们讲一课。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具有"可预见性"。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主要存在着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亟待增强,数据质量良莠不齐;网络舆情数据公开与共享不足,舆情数据管理与舆情引导能力不强;网络舆情治理法规制度不完善,网络舆情数据权益保护不足等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通过提高网络舆情治理大数据技术支撑,强化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网络舆情多元主体协作治理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执网能力;推进政府政务信息公开机制,完善网络民意对话表达机制;健全依法治理网络机制,完善网络舆情治理的问责机制等方面,形成完善有效的网络舆情治理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已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传播媒介和影响力量。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懂网络,懂舆情,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才能够与时俱进地应对和处理各种现实问题。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在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影响日益扩展的态势下,如何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视角,以系统性的思维多维度地探讨我国政府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就尤为必要。各级政府应该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明确界定网络舆情应对的基本原则,深入探讨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规律。并且还要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加强应对网络舆情的队伍建设及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