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师北伐,出师前向蜀后主刘禅写下这篇表文,表达自己为光大蜀汉政权、一统中原伟业而不惜牺牲的伟大献身精神。这句响亮口号,后来成为诸葛亮一生的真实写照,也积淀成诸葛亮这位历史人物独有的文化印记:提起诸葛亮,人们自然会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提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心中也往往浮现出诸葛亮的形象。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丰碑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咏史诗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很多咏史诗都是以史咏"我".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认为自己具有用兵治国的雄才伟略,自比为姜尚、谢安等帝王之师;郭隗和诸葛亮等在他们各自的时代被君王以师友之礼相待,李白热切向往这种平等的政治关系;羡慕严子陵、谢安独立自由的生活,追求独立自由.  相似文献   

3.
庄申 《学理论》2013,(21):191-192
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飘逸豪放,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在中国乃至世界诗歌发展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作品英译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法。自18世纪以来,李白的诗歌不断地被中外译者译成英文,许多翻译家也在为李白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创造出许多生动传神的译作。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读2017年秋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本"七年级《中国历史》16课《三国鼎立》"刘备三次登门恳请诸葛亮"中提到:"刘备的身边有猛将关羽、张飞,但缺少辅佐的谋士。他听说隐居的诸葛亮是旷世英才,就三次亲自登门求见,恳请他出山。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三顾茅庐’的佳话。"笔者认为,诸葛亮"隐居"这一提法不妥,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治蜀期间,国弱民穷却穷兵黩武;实行严刑峻法,不知呵护培养人才;为蜀汉鞠躬尽瘁却不受刘禅待见。这些都非真正的"智者"之举。而刘禅聪明机智,深有权谋;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蜀亡后韬光养晦,明哲保身。因而刘禅是真正的"智者",而不是"愚者"。  相似文献   

6.
胡敏沪 《学理论》2011,(11):225-226
李白诗作为唐诗最高典范,深受历代诗人文人追慕、欣赏,影响深远。吴中四子中的祝允明对李白更是推崇备至,二人在思想、个性、经历及审美情趣等方面颇多相似之处。祝允明不仅与李白有着强烈共鸣,也体现在了其对李白诗的批评与接受上。"扬李抑杜"并将其发挥到极致的祝允明,高举宗李大旗,并努力学习盛唐诗风,在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尤其是宗杜的复古诗风中,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子,对明诗多样格局的形成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7.
礼与贿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古人重情义,讲礼仪,很看重人的修养,有时一个人仅凭温文尔雅的外表和不俗的谈吐,便可以赢得他人的信赖与欣赏。"三顾茅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刘备久闻诸葛亮足智多谋,才华出众,便亲自寻访拜会,头两次刘皇叔碰了钉子,诸葛亮避而不见,刘备则礼贤下士,连续三次登门叩拜,每次都谦  相似文献   

8.
古人说过,读诸葛亮《出师表》少有不动心者,读李密《陈情表》鲜有不动情者。动心也好,动情也好,换言之就是“激动”吧。激动归激动,可真正能象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象李密那样“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者,历史上也并不多见。看来,激动之后,并不真动,乃是古已有之,只不过古今风格迥异罢了。  相似文献   

9.
马谡,是孔明很欣赏的军事人才.他为蜀汉立过两次功劳:一次是略施反间计,使敌将司马懿一度失去曹魏的信任;一次是孔明南征当时的少数民族,他献了忠言:“攻心为上……愿公服其心而已.”孔明采纳此策,“终亮之世,南人不复反.”(见《襄阳记》)诸葛亮与马谡之兄马良交谊深厚,裴松之认为马良“与诸葛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见《三国志》裴注)马良曾辅佐关羽镇守荆州,后死于刘备征吴之役.马谡是马良的幼弟,由于上述关系,马谡临别前夕与诸葛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  相似文献   

10.
据《三国演义》记载,刘备临死之时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太子刘禅即位后,蜀汉军政事务不论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为感先主刘备知遇之恩,倾心竭力,扶助嗣主,起早睡晚,事必躬亲,惟恐他人不尽心.在奖惩方面,"罚二十以上皆亲览",所有簿记书册,常亲自核校,最后操劳过度,过早病死.如果说,诸葛亮那种尽心尽力,为扶助蜀汉后主刘禅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刻苦工作精神值得人们称颂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11.
柳成栋 《学理论》2008,(5):50-51
随着各地旅游业的开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社会名人,特别是文化名人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和无形的文化资源,一旦开发以后,便会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是吗?诸葛亮,人们在争他的籍贯;李白,人们也在争他的出生地,其道理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2.
李剑锋 《各界》2008,(10):90-93
谢觉哉(1884~1971),湖南宁乡人,著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新中国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他是有名的"延安五老"之一(延安五老即老一辈革命家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林伯渠、董必武),也是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新闻宣传家,一生都在为中国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在漫长的革命战斗生涯中,谢老鞠躬尽瘁,不图虚名,有"青年师表,党员楷模"的美誉.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谢老用他丰富炽烈的真情实感,亦为后人留下了一曲动人的爱情佳话.……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11)
谢觉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科秀才中的一员,但是他又与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封建社会,与秀才这一身份相匹配的往往是"士绅",成为士绅阶级以后就意味着与广大的劳苦大众有了天然的界限,"高利盘剥"和"欺压乡邻"也是这一阶级惯用的伎俩,谢觉哉理应与他们的差别不二。但历史孕育了一位革命战士和革命司法者,特别是受到父亲好为穷苦人打抱不平的朴素司法实践的影响。他从同情劳苦大众到与士绅阶级决裂,再到投身革命,可谓是一个华丽的转身,为根据地的司法制度建设鞠躬尽瘁。  相似文献   

14.
姜维,字伯约.他本是魏国的将领,是被诸葛亮招降过来的.姜维是魏国的叛徒. 为了收服姜维,诸葛亮的确付出了巨大代价.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上所讲述的,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长驱直入攻进魏国.  相似文献   

15.
在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中,有一种精神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那就是“为别人着想”的精神。这种精神由来已久,从远古的精卫填海到大禹治水,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到今天,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6.
庞德公先生是三国时期的大隐士.他在当时虽为隐士,却四方闻名,因为经他的教导和推举,三国史上响当当的两大谋士--诸葛亮先生和庞统先生相继升空而起成为当时最耀眼的政治明星,其中庞统先生是庞德公先生的侄儿,诸葛亮先生是庞德公先生的弟子.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的形象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军事上的运筹帷幄,思想上的深谋远虑,刻画得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18.
吕方 《各界》2014,(11)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蜀汉后主上书,慷慨誓师北伐曹魏,千古奇文《出师表》令我们感动至今.然而,在北伐中他的战术却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与气壮如山的誓师陈词形成巨大反差.陈寿评价诸葛亮在北伐中的表现:“奇谋为短.”那么,果真是由于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失误主导了北伐的进程与结局,还是战争背后另有玄机呢?  相似文献   

19.
吕方 《各界》2014,(11):56-59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蜀汉后主上书,慷慨誓师北伐曹魏,千古奇文《出师表》令我们感动至今。然而,在北伐中他的战术却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与气壮如山的誓师陈词形成巨大反差。陈寿评价诸葛亮在北伐中的表现:“奇谋为短。”那么,果真是由于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失误主导了北伐的进程与结局,还是战争背后另有玄机呢?  相似文献   

20.
章立早 《团结》2005,(3):47-48
(一)“阿斗”似乎成了“愚钝”、“笨蛋”的代名词。其实,三国时代那位扶不起的刘后主阿斗并非天资愚钝,在他幼童时期,诸葛亮曾对他进行过智力测验,并夸奖他智力非一般。可他后来的表现为什么显得如此“愚钝”、“笨蛋”呢?主要原因是他没有得到合理的培养和使用:刘备在世的时候,名为太子的阿斗,当然无权过问政务,自然得不到锻炼的机会。17岁那年,当刘备一命呜呼后,他匆匆登上皇位,名义上虽然成了一国之主,但一切政令和军令,事无巨细地都由诸葛亮和一班老臣包办。他不过是一位享享清福的安乐王,什么事情也不用操心。可是,当诸葛亮和那班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