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城镇儿童、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四类儿童群体为调查对象,从教育资源、健康资源以及家庭支持三个方面探讨不同儿童群体社会资源的可及性。研究发现,城市儿童在三个方面均优于其他三类儿童。在教育资源可及性方面,城市儿童以及生活在城市地区的流动儿童均优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儿童,在健康资源的可及性方面也呈现类似的趋势。在家庭支持方面,城市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则优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因为劳动力流动造成的拆分型家庭对后两者影响较大。本文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同儿童群体所获得的社会资源的差异已经在制造儿童群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和2012年两轮数据,从自评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三个方面,使用多个指标比较了流动、留守与城乡本地四类儿童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分析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自评健康随时间下降,但身体(身高体重等)和心理健康相对较优;留守儿童与农村本地儿童在三个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从发展变化看,流动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但存在性别差异);心理健康的发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结论认为:我国儿童健康状况及发展的主要特征仍然是城乡差异;总体看,流动有促进儿童健康的作用,留守对儿童发展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地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即东部地带在体质上相对较好,在心理健康方面却相对较弱;而中西部地带正好相反。建议加强社区建设,家庭、社区与社会共同努力,促进全体儿童健康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青年研究》2021,(2):73-81
基于"困境家庭儿童健康问题研究"调查数据,探讨家庭关怀度对困境家庭儿童受欺凌风险的影响以及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与非困境家庭儿童相比,困境家庭儿童拥有更低的家庭关怀度,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更差,受欺凌的风险更高;高家庭关怀度可降低其受欺凌的风险;家庭关怀度对困境儿童受欺凌风险的影响部分通过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中介起作用,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显著大于生理健康的中介效应。建议提升困境儿童家庭关怀度,改善其身心健康状况,以减少困境家庭儿童受欺凌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年基线数据,探讨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前教育获得的影响以及学前教育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学前教育获得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关,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其子女更可能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对个体能力的发展存在长期效应,与未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相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学生在认知能力(认知测试得分和学业考试成绩)和非认知能力(自我效能和社会交往)方面均有更好的表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既通过学前教育间接影响个体能力发展,也会对个体能力发展产生独立的直接作用。由于学前教育在个体生命历程中会产生持久影响,因此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保障学前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对缓解社会经济地位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使用"让我们做朋友—陕西"项目的最新数据,探讨如何干预农村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技能,以及干预对促进儿童社会能力的作用。使用随机控制的实验设计,运用"技能水平活动量表"和"卡罗莱那儿童量表—教师问卷"作为测量工具,采取多重措施保证干预实施过程的保真度。结果表明,采取适当的策略和手段可以对农村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技能进行干预;这些干预策略和手段对促进农村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降低攻击行为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研究结果适合在农村地区推广,进而为儿童发展研究和实务工作提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家庭经济和外显自尊、自我接纳、被接纳感及其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同时存在;外显自尊与自我接纳是家庭经济与幸福感的中介变量;在农村与贫困生样本模型中,家庭经济、外显自尊、自我接纳的主效应显著;在城市与非贫困生样本模型中,家庭经济与外显自尊的交互效应显著。幸福感悖论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只考虑了经济与幸福感的关系而忽略了心理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心理贫困与经济贫困都会影响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父母外出影响子女学习成绩的六种机制,并结合"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探讨了这六种机制的性别差异。通过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基线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只有母亲单独外出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农村家庭,母亲扮演着比父亲更加重要的育儿角色。父母同时外出的儿童也受到母亲外出的负面影响,但祖父母的及时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母亲养育角色的缺失。综上所述,强化父亲的育儿责任并促进两性在家庭教育中的平衡对提升农村家庭的育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父母外出务工后祖父母对孙子女的照顾功能也需要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8.
影视是当今世界最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客观上适应了当今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整合影视资源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理解、想象和审美能力。本文试通过对学生成长社会大背景的分析,促进影视资源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相似文献   

9.
婚外性行为是当下中国的热门话题,但却缺乏实证研究的细致探讨。本文采用中国人健康状况和家庭生活调查数据,通过整合人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因素视角、机会视角和态度认知视角,详细考察了婚外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出轨"态度认知和"出轨"机会可以显著地预测婚外性行为。"出轨"认知在人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变量和婚外性行为的关系以及"出轨"机会和婚外性行为的关系中都起到了中介作用,但大部分为不完全中介,说明这些变量仍然会通过其他路径影响婚外性行为。另外在沿海地区,"出轨"机会与"出轨"认知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经过70多年探索实践,我国农村建立起以家庭为主体、“五保”制度为基础、村民互助为特色、集体经济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阶段、收入水平、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协调。因此,农村养老服务在需求、供给及政策效应上都不同于城市。基于城乡差异性,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必须以完善养老保障为先决条件,以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为基础工程,以重点发展互助型养老服务,特别是发挥返乡养老群体积极作用为政策导向。  相似文献   

11.
邓秀平 《学理论》2015,(8):228-22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批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传统的农村家庭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留守儿童的"成人"危机也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农村教师应在角色扮演上积极从传统单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替代父母"转变。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对农民艾滋病认知和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论文依据健康传播以及媒介建构等理论,以河南农村地区的农民为调查对象,考察了大众传媒对农民艾滋病认知和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大众传媒尤其电视和报纸是农民获取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渠道;大众传媒在农民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建构上影响显著,但大众传媒在有关艾滋病的健康传播中并没有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民对艾滋病的认知和态度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结合个案访谈,本文试图从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对北京市14所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检验了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发现:毕业生在家庭之外所认识的人的地位对于他们的就业质量有着广泛的积极的作用;家庭地位有助于毕业生在热门城市找到工作并解决这些城市的户口;强关系更有利于毕业生找到一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有意义且个人满意度更高的工作,而弱关系则更有助于毕业生在热门城市就业;帮助者地位越高越有助于毕业生在所谓的"好单位"找到工作。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强弱关系各有其优势,强关系有利于突破规则而为求职者提供实质帮助,弱关系则有利于延长资源链条。社会资源理论得到普遍的支持,但发现社会资本对就业的作用往往是间接性的和联合性的,社会资本对就业存在"跷跷板"效应。雇主动机理论获得部分支持,员工推荐求职者有可能为了雇主利益而忽视求职者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的城市社区、家庭、成人及儿童数据库信息,构建优势邻里指数,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检验邻里结构性优势集聚对青少年儿童学业成就的效应。研究发现,在中国城市社区中,控制家庭背景与学校效应后,邻里优势集聚对少儿学业成就的促进作用依然存在;社区邻里优势集聚程度越高,居住其中的青少年儿童阅读和数学得分越高。这些发现支持了社区邻里有用论,揭示了邻里效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生育政策连续调整并取得积极成效,在"幼有所育"民生目标的指导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学前教育、儿童福利和家庭教育等四个儿童政策子领域发展显著.借鉴"政策体制"理论,对以上四个子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儿童政策体系在进入新时代以来发生了三个方面的重要转型:政策范式上,儿童养育责任已由"家事"转向"国事";权力安排上,政府成为儿童政策的重要行动者,社会和家庭也逐渐发展壮大,责任被重新界定;组织架构上,儿童政策各子领域的行政主管部门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了新的政策范式和权力安排.在实施"三孩政策"、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完善国家—社会—家庭在儿童养育中的责任分担,集中力量促进重点领域发展,将是今后我国儿童政策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本文采用分层线性模型分析了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成绩的家庭与学校因素。结果显示,家庭层面因素中,富裕的家庭环境和热切的教育期望能够有效地促进流动儿童学习成绩的向上提升。添加学校因素后,家庭经济资本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再显著。这充分说明公立学校为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进步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持,弥补了家庭背景的劣势。但教育期望依然显著,显示了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强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关于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对城市资源分配规则作用的一个经典命题是:工业化与市场化进程是一个扩大自致能力以及减弱先赋因素对个体资源获得影响的过程。基于中国城市青年户住房产权获得的分析,结果发现:"双重转型"确实强化了青年自致能力与住房产权获得之间的关系,有较高教育文凭及专业技能的青年更可能拥有住房产权;"双重转型"减弱了制度层面先赋因素但却强化了家庭层面先赋因素对青年住房产权获得的影响,"80后"比"80前"青年因独生子女家庭结构这种家庭先赋因素更可能有优势地获得住房,但不可能因单位这种制度性先赋因素而更有优势地获得住房。自致能力与先赋因素对资源获得的影响力在"双重转型"背景下并不会呈现此消彼长的局面,在某些条件下反而可能同时强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主要结论是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儿童入学年龄早于其他子女性别结构的家庭;农村家庭在儿童入学上存在一定的性别偏好;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性别偏好;子女性别结构影响着家庭教育投资的量;在教育投资选择上,其选择标准除择优外,还有择小择男倾向;单一性别子女结构的家庭倾向于进行额外投资为子女求得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社会结构、参照群体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公平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2010年的CGSS数据,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公平感。在社会层次的不公平感上,新生代农民工是体验最为强烈的群体;但在个人层次的不公平感上,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群体没有显著差别。在社会结构方面,其受雇佣的地位使其收入不公平感显著增强,而他们当中的高收入(相对高收入)者则体验了更多的不平等,从而产生更强烈的社会层面的不公平感。社会比较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不公平感的影响反映的是其参照群体的选择,他们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双重隧道中,这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仍然是沉默的群体,但其中的一部分高收入者在追求平等享有城市资源和服务的过程中产生了更为强烈的不公平感。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部署,各层次之间的影响机制值得研究。基于政策反馈理论发现,一个层次可以通过两个平行的中介机制影响另一个层次,具体表现为:解释效应,行动者对层次Ⅰ的认知影响他对层次Ⅱ的认知,继而影响行动意愿;资源效应,行动者在层次Ⅰ的资源变化影响他在层次Ⅱ的预算,继而影响行动能力。以2008-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社会保险影响补充保险的双重中介机制。结果显示:基本养老保险通过解释效应促进企业年金参保和缴费,通过资源效应抑制企业年金参保;基本医疗保险通过解释效应促进补充医疗保险参保和缴费,没有显著的资源效应;社会保险对补充保险既有推动作用也有抑制作用。建议科学评估社会保障体系各层次之间的解释效应和资源效应,规避相互挤出,从解释效应和资源效应两面着手推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