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隐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在公共话语中担任认知方式的表达媒介,是话语分析的重要考察对象。当前,多数聚焦隐喻的公共话语分析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展开。相关研究从具身体验角度考察了公共话语中概念隐喻产生的心理过程,但未描写和解释语境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网络创设。文章采用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以英文报刊对金砖国家概念的隐喻构建为例,考察公共话语语境中隐喻语言的表意系统性。研究显示,隐喻语言在公共话语语境中自下而上形成系统隐喻、隐喻情节和隐喻叙事,三者环环相扣,受到话语目的、社会文化、语言语境及认知活动的交互施动。研究发现,隐喻的复杂系统分析法能有效捕捉语境中隐喻语言的协同表意,利于揭示公共话语中隐喻语言产生修辞论辩效果的复杂动因。  相似文献   

2.
论隐喻的认知本质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辉 《工会论坛》2002,8(2):105-106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类通过隐喻性思维来构建其概念系统 ,从而达到了解世界的目的。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该概念系统中。隐喻性思维还是人类语言创新和语义扩展的重要工具。本文主要从认知学角度论述了隐喻的认知本质并在文章最后探讨了该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同点,将喻体映射到本体中,通过喻体的特点,来更好地认识本体本质特征。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被广泛应用。本文从多个角度认识了隐喻的理论概念及其特点,详细地剖析了广泛存在于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隐喻实例,深刻探究了隐喻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的。概念隐喻在心智中指导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着我们的语言表达。而写作作为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概念隐喻的影响。将概念隐喻应用于写作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中,体育概念可以由战争概念构建——体育是战争。体育报道数据、体育歌曲、中国运动会稿件材料三种体育写作形式中,中文表达相对于英文表达要更加丰富一些;中英文关于概念隐喻的表达基于各自的历史和文化原因而有所不同,都倾向于使用与其各自历史事件相关的历史典故;中文运动会稿件材料里将体育比作战争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英文歌曲中概念隐喻出现的频率很低,因此中文隐喻表达丰富于英语可以作为中文比英文更有表现力的证据。一种语言中隐喻的丰富程度决定了这种语言的表现张力。  相似文献   

6.
传统修辞学把隐喻看成一种修辞现象,而现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一条必由之路,它深植于人类语言、思维及文化中。  相似文献   

7.
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语言中处处充满隐喻性的表达。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词义的变化(如英语的一词多义)不仅仅是语言经济原则的结果,更是隐喻认知的产物;词句乃至篇章的隐喻效果常常与隐喻性的词语有关。隐喻的投射在不同的域之间进行,投射是建立在认知,相似性等的基础之上的。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投射机制,以及由它所引起的词义变化,如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人的思维从本质上说是隐喻的,隐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人在与动物的频繁密切接触中了解到动物的各种特性,这些特性由于与人、其他事物或概念有相似性而被语言使用者通过隐喻思维映射到人、其他事物的特性上,从而产生出认知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汉语和英语中都有不少的时间隐喻,其隐喻概念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本文从时间的“本体隐喻”、“结构性隐喻”和“方向性隐喻”等方面对汉英时间隐喻概念加以比较,分析了异同形成的原因,揭示了汉英时间隐喻概念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文化,学习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人类一种重要的和基本的思维方式。对于语言的理解,语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在阐述语境为何对隐喻理解产生作用的基础上,从语境的质量和数量上分析其对隐喻理解产生的作用,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As the carriers of thoughts, linguistic metaphors serve as the expressive media of cognition in public discourse, and they form an important research perspective in public discourse analysis. Currently, metaphor led public discourse analysis generally bases itself on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 Such studies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gener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public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dily experience, but they do not tackle the interconnectedness and systematicity of linguistic metaphors in use. Drawing on a Complex Systems Theory (CST) approach to metaphors, this paper studies linguistic metaphors framing the BRICS in English newspapers, focusing on their systematicity in meaning making. This paper finds that in public discourse, linguistic metaphors form systematic metaphors, metaphor scenarios and metaphorical narratives in a bottom-up manner, with one leading to another, and such emergence is jointly influenced by discourse purposes, social culture, linguistic contexts, and cognitive activitie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CST approach can effectively contribute to describing the systematicity of linguistic metaphors in use, and it helps to reveal the rhetorical and argumentative functions of linguistic metaphors in public discourse.  相似文献   

12.
玩笑话语是文学作品里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交际形式,能产生特殊的交际效果。然而,国内外学者对此作出的研究却并不多,仅有Leech对其作过简要介绍。本文拟从认知语用角度,运用语境理论及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互补性并提出一模型,对文学作品中玩笑话语的产出及其理解机制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实践呼唤青年政治理论教育方式的创新。改革开放的新环境塑造了当代青年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接受特点。实践经验表明,只有根据当代青年的接受特点,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方式上不断创新,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邓小平在"两大历史关头"的领袖睿智,阐明了邓小平理论的四大特点,突出了邓小平及其理论对当代中国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的阐释,引起了中华民族对自身责任、使命的热切关注,激发了走向伟大复兴新的自觉。当代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有必要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探析"中国梦"背景下当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将理想信念的塑造过程拓展为"课堂理论学习课互动活动一社会实践检验-成长成才激励"的现实路径,并分析当代青年理想信念塑造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为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浙江文学的背景下,浙江当代文学承续令人瞩目的现代辉煌,具有在中国当代文学整体格局中率先发展的先天优势。但出于种种原因,浙江当代文学总体上是相对沉寂的,文学“浙军”领先全国的优势日渐弱化。而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使浙江当代文学与全国文学一起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危机。何以化解“危机”?浙江当代文学应该抓住社会转型期重振“文学浙军”的难得机遇,坚守文学本体,让文学回归文学本身。同时,在文体上突破传统模式,适时、适度地向新的文学形态转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浙江当代文学亦应有选择地朝着通俗性、娱乐性、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再者,浙江当代文学要继续立足地域文化,更多地关注当下现实,凸显浙江特色,并努力实现对吴越文化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7.
近代发展观诞生时蕴藏的胚胎发育隐喻(具有固定的目标、阶段步骤,受固定必然规律的支配和决定,普适性)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观;清醒地认识和反思这种把发展机理简单化的胚胎发育思维模式,是我国当前现代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的适时提出,是中国政府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种价值性抉择,显示了卓越的创新能力,它必将引导中国现代化尽快走出胚胎发育隐喻的发展道路误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在根本出发点、核心议题、研究方法和目标指向上是一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当代中国女性研究和女性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女性研究和女性学发展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理论流派,形成中国特色的女性学和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时期,如何继续弘扬五四精神,发挥好共青团的作用呢,共青团组织必须引领当代青年继续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永远跟党走;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建功立业;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永攀科学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