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国演义》里有个"曹操烧信"的典故。官渡之战后,曹军从袁绍军营里清理出一批书信,都是曹操手下的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曹操力排众  相似文献   

2.
赠与的学问     
董深纯 《政府法制》2013,(17):52-52
三国时期,汉献帝先被董卓祸害,后被李榷、郭汜挟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其处境不比街头的乞丐好。曹操在“迎奉”天子之初,也曾为给天子进奉什么礼物而伤脑筋。有的人建议送一块美玉,有的人建议送万两黄金,而曹操最终送给天子的不过是一碗热的鸡汤。果然,天子喝下鸡汤后龙颜大悦,马上封曹操为丞相。  相似文献   

3.
怀检轩 《江淮法治》2009,(10):63-63
怀远县位于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这里擅山水之胜,林壑之美。悠久的历史曾留下大禹治水、会诸侯定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故事和刘邦、曹操等历史巨人的足迹;这里是著名的花鼓灯之乡,著名的石榴产地,是全国十大产粮县之一。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中有一段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乘马在行军途中,忽然田中惊起一鸠,由于曹操所乘之马眼生,便窜入麦田,践坏了一大块麦子。曹操立即叫住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主簿却说:“丞相岂可议罪?”曹操说:“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随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众急救住。这时郭嘉说:“古考《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领大军,岂可自  相似文献   

5.
文博 《政府法制》2010,(6):52-53
“说曹操,曹操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少有哪位古人会像曹操这样,被我们随时提到。但是,现代人对曹操的了解实际上并不多。  相似文献   

6.
“过关”与“把关”钱长来说到关,就容易联想到“三国”时期的关羽,这个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竞也过不了“情关”,《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讲的是:诸葛亮派关羽“把关”华容道以逸代劳。此刻,曹操及残兵败将如惊弓之乌,统统拿下乃...  相似文献   

7.
郭嘉(公元一七○年——二○七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他是曹操的主要谋臣,三国时著名的法家人物。从公元一九六年(建安元年)投奔曹操开始,一直到二○七年(建安十二年)去世,在曹操身边当参谋,跟曹操“行同骑乘,坐共幄席”,“相与周旋十一年”,辅助曹操推行法家路线,在统一中国北方的事业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正因为如此,曹操称他是“良臣”“奇佐”,并且“欲以后事属之。”郭嘉死后,曹操“追念之感深”,痛感失去一个左右于,说是“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相似文献   

8.
苗勇 《江淮法治》2011,(22):22-22
传统中国对法律的认识是极为片面的.总以为法律是专门对付坏人坏事的,叫做“绳顽警愚”,曹操说:“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所以,在以仁义道德的儒家学说为主流意识的社会里,大家都对法律避而远之。  相似文献   

9.
曹操三令     
曹鸿骞 《政府法制》2014,(31):38-39
唯才是举《求贤令》 曹操在《求贤令》里说,用人要“唯才是举”;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曹操手下有个叫丁斐的,是个很好的参谋人才,他在曹营任典军校尉时,曹操非常相信他,他有什么建议,曹操通常都能加以采纳。可是丁斐却是一个贪隔小便宜的人。建安末年,丁斐随同曹操伐吴,途中一时私心发作,利用职务之便,把自家的一头瘦牛换了公家的一头壮牛,被人告发后,受到了免官下狱的处罚。  相似文献   

10.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有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一节。关羽为报曹承相厚恩,居然敢违诸葛丞相之命,拿国家利益作交易,在华容道放走曹操,按现在的逻辑讲,这算不上叛国也得是通敌。然而,关羽的“叛国”和“通敌”千百年来非但没有激起国人对他的愤恨,反而觉得他很有情有义,很够哥们儿。关羽后来被神化为仁义的化身,既和统治阶级的需要有关,也和人们推崇他重情义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期,孙权率兵收回荆州之后,设宴庆功、犒赏三军,并把大将军吕蒙置于上座,对大家说:“荆州久攻不下,今天成功夺取,都是吕蒙大将军和大家的功劳啊!”孙权把战争的胜利全部归功于大家,令众将士深为感动。后来,孙权被曹操手下的张辽所激怒,带兵与之决战,结果大败而归,孙权诚恳、  相似文献   

12.
《政府法制》2013,(36):4-9
学者宣布找到曹操家族遗传基因(DNA)密码。“曹操不是夏侯氏后代”之类的标题让这个学术成果看上去很滑稽。难怪多数人质疑这有何意义?其实,它一点不可笑,反而重要。当然,前提是了解这是怎么回事儿。  相似文献   

13.
刘兴亮 《政府法制》2014,(35):47-47
《三国演义》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尽情演出,不仅充满戏剧张力,也展示着领导与管理的艺术。曹操“割发代首”,展现了领导者的自律,阐释了以身作则、为人典范的领导主题。诸葛亮说:“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  相似文献   

14.
郭世东 《江淮法治》2010,(13):58-59
曹操(155-220)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学界研究曹操的思想,观点不一,有的认为他是法家,有的认为他是儒家,还有的认为他是儒法兼治。从他的著述与活动实践来看,其思想不仅有儒家思想也有法家思想,还吸收了道家等思想,是个融汇诸家思想为一体,突出儒法兼治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5.
三国屁     
《政府法制》2011,(33):13-13
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二人小酌了几杯,席间,曹操一句“今天下英雄唯君与操尔”,吓得韬光养晦的刘备把筷子都掉落在地上。  相似文献   

16.
唐虽 《政府法制》2012,(15):50-51
从史籍记载看,宦官大量娶妻养子出现于东汉,举个有名的例子就是曹操的爷爷曹节就娶了老婆,收了义子,这才有后来鼎足三分天下的曹操。不过东汉时期的人并不认为宦官找老婆是一种婚娴关系,反而认为是对女性的摧残与迫害,从心理上不能接受这种婚姻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史载:曹操率部行军,其坐骑受惊吓入麦田,违反了“士卒无败麦,犯者死”的自立军令,便立即拔下自己的一束头发以代斩首。处在“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社会,曹操能割发代首以自责,应属难能可贵。然而,1700多年后的今天,一些地方仍袭用曹公的作法便大谬不然了。例如:有的违反了党纪政纪,不是按党纪政纪追究,而是以扣发一个月奖金代之;王某领导的单位亏损近百万元,星夜送给上司一个“红包”后,上司“经过研究”,王某被调往“因工作需要”的新岗位去了;有的触犯了刑律不按刑律处罚,而以党纪政纪代之……据悉:某市有个工厂的厂长(…  相似文献   

18.
"说曹操,曹操到"、"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少有哪位古人会像曹操这样,被我们随时提到.但是,现代人对曹操的了解实际上并不多.  相似文献   

19.
尹媛萍 《政府法制》2010,(24):11-11
传染病在古代也是十分可怕的灾难。东汉末年,传染病肆虐,每隔几年就有一起甚至多起传染病流行: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军队于秋天来到当时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冬天作战之时,将士染病近半数。清朝是一个传染病高发期,几乎每隔一年就发生一次疫情。尤其是公元1910年的东北鼠疫,死亡6万余人。  相似文献   

20.
扬子 《政府法制》2010,(20):44-45
汉末的曹操是历史上最牛的盗墓者。为保证盗墓有组织、高效率,曹操在自己的军中成立了类似"盗墓办公室"这样的机构。这是中国盗墓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军方盗墓机构。曹操盗墓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盗到黄金、白银,为自己的部队提供财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