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今中外法律发展历史充分表明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法律以来 ,法律失灵问题就一直存在 ,而法律失灵却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忽视的重要问题。所谓法律失灵是指现有法律在适用过程中发生的作用偏差和不合理现象 ,是就法律效果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法律失灵这一概念不同于传统的法律漏洞、法律缺陷和法外空间。法律漏洞是指法律本身的不完备 ;法律缺陷是指法律的残缺或不完备 ,不仅指法律规定的缺漏 ,还包括法律制度 ,立法技术等的不完善和局限性 ,是一个范围内容十分广泛的概念。①法律缺陷包括法律漏洞 ,两者是属种关系。法律失灵和法律缺陷、法律漏…  相似文献   

2.
论法律效益     
法律效益是法律收益与法律成本之比。从宏观层面看,法律效益包括法律的外部效益和法律的内部效益。法律的外部效益是指法律本身之外的社会各项收益与成本之比,具体包括法律的经济效益、法律的政治效益、法律的文化效益、法律的社会效益、法律的生态效益等;法律的内部效益是指法律自身运转过程中的收益与成本之比,具体包括立法效益、执法效益、司法效益、诉讼效益、守法效益等。本文指出要提高法律效益,最根本的是要降低法律成本,提高法律收益。  相似文献   

3.
法律解释贯穿于法律运行的全过程,不仅存在于立法过程,还存在于法律适用和对法律适用的结果进行评价、反思的过程。其中,法律解释与法律适用的关系最为紧密。法律解释是适用法律之必需,同时,法律适用也是法律解释的归宿。因此,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法律文化的语义、语境及其中国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鸿钧 《中国法学》2007,7(4):23-38
法律文化的概念具有独特的含义,是指特定社会中植根于历史和文化的法律价值和观念。法律文化与文化和法律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文化可分为内行法律文化与外行法律文化、官方法律文化与民间法律文化、主流法律文化与非主流法律文化、本土法律文化与外来法律文化以及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在当代中国法治的发展中,法律文化与法律制度之间以及不同法律文化之间存有冲突,我们应采取新的路径整合这些冲突。  相似文献   

5.
法律的合法化与法律知识化密切相关。法律的知识化是有效运作法律价值的必要途径。西方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现代法律的确立与法律知识化密不可分。法律的知识化是知识与法律关系的提升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法律的知识化是近代法律发展的本质,进一步实现了法律发展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6.
法律秩序是法律调整社会关系而形成的有序状态。在法律秩序形成过程中,法律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法律秩序是通过法律关系实现的,因此,研究法律秩序中的法律关系体系问题,既能深化法律秩序理论,又能拓宽对法律关系的认识。 一、法律关系体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7.
法律事实的成立,导致法律关系的成立。法律关系不能区分为成立与生效两种。合同前法律关系的成立,是合同法律关系成立的必经环节。两个"成立"都是法律事实效力的表现。适格的要约是单方法律行为,该法律事实发生"合同前法律关系";适格的承诺也是单方法律行为,该法律事实与要约结合发生合同法律关系。适格要约与适格承诺的结合,是两个单方法律行为合成的双方法律行为。在附停止条件的合同中,条件成就是新的法律事实,它引起新的法律关系成立。实践合同的交付,是新的法律事实,致本约(新的法律关系)成立。  相似文献   

8.
法律关系是抽象的观念,是观念对现实的反映,是思想意志通过法律对现实秩序的规制、维护。绝对法律关系并非停留在法律规定的层面,它是现实的法律关系。它的形成,须有具体的法律事实。应当将法律关系的模型与法律关系相区分。绝对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是一切人,一切人都在秩序之中。绝对法律关系就是绝对权法律关系,其客体是不行为,绝对法律关系的意义在于对抗,而不在于给付。同一法律事实可同时产生相对法律关系和绝对法律关系,这是共生现象。相对法律关系的给付,可产生绝对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9.
陈金钊 《法律适用》2011,(7):113-115
概念是成文法律的最基本细胞。无论是成文法典,还是判例规则都少不了法律概念。在这里,法律概念是指描述行为和事件的各种法律用语。在法理学中,法律概念、法律规范和原则构成了成文法律的整体。但这并不是法律的全部,法律还包括构建的法律知识体系、法律规范体系、法学原理体系、法律渊源体系和法律方法论体系。权利或者权力的主体、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0.
法律理性与法律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律理性包括法律的理性、法律人的理性和法律教育理性三 个方面。法律理性的多重性决定了法律教育问题的复杂性。法律教育理性是法 律理性的重要内容,法律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法律理性的具体手段。课堂授课 法和案例教学法主要传授法律的理性知识,诊所法律教育主要培养法律人的理 性。我国应该建立双轨制的法律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1.
法官如何表达对法律的忠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属于法律职业伦理的范畴,而法官如何表达对法律的忠诚属于法律方法论的内容。作者认为,能够理解法律,信仰法治,掌握法律思维方法是法官忠于职守的前提,而在法律思维活动(或在法律推理过程)中追寻法律意义的客观性、固定性,在法律渊源中发现、论证法律,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法律的精神续造法律,是法官表达对法律忠诚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法律其实就是语言的法律。法律语言的法律词汇系统主要由法律专门术语和法律专业词语有机组合而成。法律专门术语是生成法律文本语言整体系统的核心要件。《大清律例》数以千计的法律术语,展现的是清代法律语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中国古代传统法律语言体系的整体性法律观念及清代法律语言文化的时代特征。《大清律例》法律语言障碍的分析和疏解,主要体现为对其法律术语外化符号表现特征的理解和阐释。从不同视阈考察《大清律例》法律术语符号体系,归纳总结其饱蘸中华法系独特性格特征的法律专门术语外化表现形态,揭示其存在的专属性汉民族传统法律术语文化精神的客观规律,是研究清代法律语言文化整体价值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试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宜 《中国司法》2005,(4):78-81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是内化法律职业伦理理念,提高法律人职业素养的社会活动,是法律教育的重要内容。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不仅存在于法律职业的执业活动中,同时延伸至法律职业准入前的阶段及法律职业执业活动结束以后的阶段。其内容包括:法律职业伦理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原则、法律职业伦理的特点与社会功能、法律职业伦理的基本规范以及法律职业伦理的内化和养成。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历史溯源法律职业产生伊始,就有了对法律职业的伦理要求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但法律职业伦理的学校教育的发展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古代,对于法律…  相似文献   

14.
法律适用是指特定的法律人通过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将抽象的法律规范运动到具体的法律事实中,从而得出合理的法律决定。由于法律规范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因此法律适用往往离不开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在把抽象的法律规范应用到具体案件中解决具体法律问题时,往往还需要进一步分析阐释,对于有争议和有歧义的往往还需要有关机关加以说明和明确;而由法律规范和案件事实得出法律决定,推理更是必备环节。  相似文献   

15.
现有的法律渊源概念理论不能充分说明有关此概念的三个疑难。法律渊源概念应当从法律认识论来加以界定,法律渊源在性质上仍然属于法律,它是法律认识中的特定阶段,与法律规范相区别,同时在法律认识中呈现出层级化的特征。"非正式法律渊源"不是法律渊源,法律认识中涉及的其他非操作性理由也不属于法律渊源。  相似文献   

16.
法律商业主义通常被理解为是一种不同于法律职业主义的法律职业意识形态和话语系统。法律商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把法律人向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活动理解为商业活动,把法律服务供给和消费的领域界定为法律市场,其基本观念包括经济人假设、法律市场观念、自由竞争观念、企业化经营观念。法律商业主义既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也存在批判者们所指出的弊端。为有效管控法律服务商业化之乱象和克服法律商业主义之弊端,应当完善法律职业行为规范,加强法律服务监管力度,推进法律援助制度改革,重新铸造法律职业文化。  相似文献   

17.
孙日华  任晓刚 《时代法学》2012,10(4):52-60,68
法律与语言的关系极其密切,法律离不开语言。有些语言天生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法律的不确定性增强。法律语言的不确定主要是因为语言的模糊和歧义造成的。法律语言的抽象范式与具体案件发生的实然形态具有天然的距离,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法律规则适用的弹性,但是也在消解着法律的确定含义。消除法律语言的不确定,维护法律的确定性,需要从多种途径入手。需要依靠语言探究法律的确定性,通过各种法律解释方法维护法律的确定性,规范使用法律语言保障法律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张燕 《法学》2018,(1):95-103
法律职业道德既是法律职业存在的方式,同时也为法律职业者自身的存在提供了某种担保。法律职业伦理是一门关于法律职业人的学问,关注着法律职业的需求、权利、利益和尊严,体现着法律职业的价值。公众对于法律职业的信赖不仅仅取决于法律人的知识,同时也决定于法律人的独立人格。法律职业始终以追求公平、正义这一最高伦理价值为目的。在一个民主国家中,法律职业伦理和道德建设非常重要,我们的法律职业始终要有这样的道德信念。法律职业理念为法律人独立判断奠定了基本的要求和基础,是现代司法应当遵循的关于法律职业伦理的科学认识。善是法律职业所有一切美德的实践理性基础,法律职业必须通过培养意志力来获取这种美德。法律职业的理性智慧就是法律人在实践中作出正确判断和正确行为去实现法治目的。法律职业伦理的道德责任是法律实践的基准。  相似文献   

19.
法律实施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锦文 《法学论坛》2003,18(6):27-32
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法律实施是指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贯彻与施行。它是将法律规范的抽象行为模式转化为人们的具体行为的过程;是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从应然状态进到实然状态的过程;是由法律规范的抽象的可能性转变为具体的现实性的过程。法律实施是实现法的目的的重要方式。在当代中国,立法已驶入快车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也基本建立。但是,法律的实施状况和效益并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法律实施的基本理论缺乏研究,对法律实施的实践缺乏总结,法律实施已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因此,本文着眼于法律实施的基本含义、内在规定性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致力于法律实施与法律实现、法律效力、法律实效、法律效果和法律效益的联系和区别的探讨,藉以为法律实施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基本的知识铺垫。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法律失灵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 ,法律失灵的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法律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利益关系错位 ,解决法律失灵的问题也应当从理顺利益关系入手。一、法律失灵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关系错位法律失灵是一种国家机关故意放纵违法犯罪行为 ,致使大量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受到法律追究的社会现象 ,其实质是部分社会成员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失灵说明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受到法律追究的社会现象大量存在 ;个别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受到法律追究 ,不能说法律失灵。法律失灵同时说明法律尚能基本维持其效力 ,否则不是法律失灵 ,而是法律失效。国家机关是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