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发令枪改制成小口径手枪的结构特点,探讨通过射击弹壳、弹头上的痕迹特征区分改制枪与制式枪的方法,研究了改制枪在检验鉴定中的稳定性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田蕊 《刑事技术》2015,(1):79-81
由制式64式手枪改制的枪支,其射击弹头、弹壳上的痕迹位置、形态也因改制手法和部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给检验增加了难度,利用其射击弹头、弹壳上的痕迹对发射枪支进行同一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案中,笔者在非制式64式手枪的拉壳钩上使用颜色标记,并对标记枪支发射的带有自制底火的改制弹壳进行检验,从而对拉壳钩在异常位置遗留的痕迹进行了确认,为使用异常位置拉壳钩痕迹进行发射枪支的同一认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图1阻闩及回闩机构示意图自动枪械在退壳过程中,弹壳由于火药气体的作用以一定速度后坐,后坐过程中与安装在机匣、机座上的抛壳挺碰撞,在弹壳底面相应部位留下反映抛壳挺端面特征的撞击痕迹。笔者发现同一支枪械发射的各弹壳的抛壳挺痕迹的位置、形状和面积等特征有时变化较大,其中国产52式、59式、64式手枪因具有阻闩抛壳挺结构,对弹壳抛壳挺痕迹有较大影响。1由阻闩抛壳挺等机件构成的空仓阻闩及弹匣回闩机构经对国产51式、52式、54式、59式、64式、77式、80式和92式手枪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其中52式、59…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寻找出JW—20型小口径步枪射击弹壳上稳定的枪种痕迹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七七式手枪弹壳上弹底窝弧形突起边棱擦痕、舌痕、抛壳挺痕迹、后膛印痕、弹匣口擦痕的观察、测量和比对分析,对痕迹的种类、形态、分布及痕迹出现率的利用价值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侯福林 《政法学刊》2003,20(2):76-77
在涉枪犯罪现场上,非制式枪支发射的钢珠,通过其表面的射击痕迹可以确定枪支,从而为确定犯罪嫌疑人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抛壳痕迹区分发射枪种的模糊聚类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56式冲锋枪和63、81式自动步枪射击弹壳上抛壳痕迹中稳定、易测的特征,并介绍了针对以上特征采用模糊聚类分析区分发射枪种的数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QSZ92式9mm手枪击针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潜在的次种类特征,以区别于个体特征。方法用超景深体式显微镜对特定工序连续生产加工的10件QSZ92式9mm手枪击针的射击痕迹进行观察比对。结果不同击针形成的击针痕迹痕底特征具有特定性,而痕壁特征中的同心圆状或圆弧状加工痕迹具有相似性,属于次种类特征。结论同一认定过程中不能将击针痕迹中的同心圆状或圆弧状加工痕迹作为个体特征使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了12号五连发套筒猎枪射击弹壳上托弹板划痕、击针头痕、弹底窝痕、上下拉壳钩痕、闭锁保险机碰痕等痕迹的形成及其分布部位、形态、出现率和细微特征的稳定性,为利用弹壳射击痕迹,认定发射枪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使用“77”式、“64”式手枪,击发“64”式7.62mm手枪弹,通过对射击弹头痕迹的观测、统计、和研究,确定判断“77”式和“64”式手枪射击枪种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枪弹检验工作的需要,我中心枪弹处于1997、1998年分别购置了一批新型枪支.其中有13种配用9mm×1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的新型手枪,它们分别是213型9毫米手枪、213A型9毫米手枪、七七B型9毫米手枪、七七B2型9毫米手枪、NP20型9毫米手枪、NP22型9毫米手枪、NP28型9毫米手枪、NP38型9毫米手枪、201C型9毫米手枪和NZ75型9毫米手枪.为了让更多的同行了解这13种新型手枪发射子弹的弹壳上的主要痕迹特征,我们制作了一些样本.由于每种枪仅购置了一支,故本文所介绍的有些痕迹特征究竟属于种类特征,抑或是个别特征,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将13种枪支划分为5组分别进行论述:一组:213型、213A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损伤皮肤纤维蛋白形成能力,以探讨生前伤与死后伤的区别及不同存活时间的生前损伤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证明,生前1min至3h的损伤皮肤纤维蛋白形成能力逐渐升高,生前30min损伤与死后伤的形成能力相比有显著差异,形成能力的检出率与死后放置时间长短和温度有关,而与该部位有无尸斑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