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货”,这个内地大多数人不太熟悉的新名词,在今天的香港人和澳门人心中已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了。“水货”,原本作为经济上的用语是指劣质的次货,然而在今天人们所说的“水货”,却是部份港澳人“揾水”(赚钱)的一种奇货。而那些专门把“水货”贩进内地的人则被称之为“水客”。这些所谓“水货”,虽然只不过是一些港澳产的廉价尼龙布、冒  相似文献   

2.
香港是否开赌,迄今未有定论,但相信不会是空穴来风。我们关注香港“赌城”,倒并非因为这是一条有趣的“花边消息”,而是可以从“赌城”的设想中看出,过去两年的金融危机对香港乃至亚洲经济的深深伤害。如果不是伤之太切。香港又何至于与弹丸之地的澳门“争食”? 在许多人心目中,金融风暴不过是一个已过去了的“新闻事件”而已。但伤痛并未远去。过去的香港人忙于从股票和地产中赚取“快钱”,韩国人则陶醉于大企业的狂热扩张中。他们现在的痛苦正是一种历史的偿还。天道酬勤,只有汗水才能让我们的成功更踏实。  相似文献   

3.
香港某电视台不久前在一个专题节目中,介绍了几位中国企业界的“风云人物”,其中有珠海生化药厂的迟斌元、巨人公司的史玉柱,他们都是珠海重奖的高科技型的企业家。 令我心旌为之一动的并不是“巨人速度”和“生化奇迹”,倒是史玉柱的这样一句介绍:“巨人公司97%以上的员工都是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 摄像机前的巨人公司,整洁清静,很少看见站着的员工。每个人都坐在办公桌前,手指摆弄着计算机的键盘或是电脑芯片。  相似文献   

4.
“马照跑,舞照跳”,挂在香港人口头的这句话,表示着香港人对“1997”的信心,同时也表达了跑马在香港人心目中的地位。跑马季节里,香港沙田马场,人山入海,热闹非常。谁能代替你地位笔者在香港曾问过三个香港人:你最喜欢的娱乐是什么?其中有两个人回答:跑马。资料显示,香港的每个赛马日,平均有3.3万人入场观看赛马,150万人次参加投注,在1991-1992年度马季里,平均每天要接受8.3亿港元的投注,最高的一天投注额竟达11.94亿港元。根据香港政府公布的数字,全港约有劳  相似文献   

5.
人们说:广东是一片热土,热土吸引了一个又一个热潮。而如今,人们又说,这片热土被“炒”得更热了,“炒”股票,“炒”地皮,“炒”楼宇……眼下房改正在铺开,当住宅开始恢复其应有的商品属性,当人们开始接受用钱去买房这一现实时,广东人突然发现:商品房,价格为什么这么高? 知情人说:境内外房地产“炒家”的迅速介入,硬是把广东的楼价“炒”高了。君不见,尽管广州、深圳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住宅售价,在近几年升幅惊人,然而,比起香港的楼价,仍是小巫见大巫,据统计,目前同一大小的住宅,深圳的价格不及香港的1/3,而广州的价格不及香港的  相似文献   

6.
何谓“造星人”? 香港人称为歌星“经理人”或“保姆”的人; 日本人说是帮歌星“打理”(料理事务)的人; 而我们所说的“造星”者——即是制造歌星的人。他集经纪、编辑、作词作曲、策划、监制于一身,隶属各音像公司或音像出版社的企划部,所干的是被人们认为具有挑战性与成功感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散步欧洲     
一位德国人开着一辆美国造的旅游大巴,载着由一位法国籍的香港人任导游的中国旅行团,飞速驶过奥地利与意大利边界——那一刻我坐在车上想:“地球村”已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了。 旅行团从香港出发,在第一站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海关受到了一小时的盘查。导游说,初关总是很严。因为进入任一欧共体国  相似文献   

8.
张炜 《法制博览》2010,(9):51-51
看过《封神榜》的人都知道,剧中主人公姜子牙的坐骑模样非常特殊,像鹿又不是鹿,像马又不是马,人们称之为“四不像”。其实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也往往在形容一个古怪东西时称之为“四不像”,那“四不像”究竟为何物呢?  相似文献   

9.
同仁堂,今非昔比,不仅世界驰名,也已经遍布世界. 国药(香港)集团的生产基地坐落于香港新界大埔工业村,这里汇聚了传媒、制药、食品等多家知名企业及公司,是一处集高新技术和传统制造工业于一体的新兴示范区,这里就有来自内地的同仁堂人的“第二个家”,人们习惯叫它“香港的亦庄”. 香港同仁堂,比邻海滨公园,有名的海边骑行线路就经过这里.基地职工每天上下班要步行约30分钟的大半路程都走在海滨公园里,让初来乍到的新员工感到新鲜.  相似文献   

10.
从60年代中走过来的香港人王太,非常怀缅过去30多年来港人的自强不息、敬业乐业及专业精神。香港从一个完全依靠转口贸易和制造业的城市,转型至国际金融中心,靠的正是港人创立的独特的“香港精神”。王太发现,当年成长时面对的只是香港本地400万人的竞争;但新一代港人,却要和中国13亿人,甚至全球的精英竞争,若港人还失去这股精益求精的“香港精神”,就更易被边缘化了。但是,港人近年变了,整体素质的确是差了。最近发生的几宗事件,就令人不禁唏嘘。其中,有殓房职员因为疏忽,发生领错尸体事件后还去掩饰;铁路公司管理层中有20多名经理,竟然集…  相似文献   

11.
地铁如围棋,也该分一分段。香港地铁乃是“九段”高手,其规划有大家气派而又不失实在,布局面面俱到而又不乏个性,管理井井有条且“目数”节节上升,还不时通过各种途径宣传爱心,建立形象,服务社会,世人有口皆碑。一次民意测验,外埠游客对香港印象最深的竟是香港地铁而不是海洋公园、中环广场,地铁成了香港文化、管理、市政的一个象征,成为香港精神的一个化身。  相似文献   

12.
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但老桂这个大学生却偏要舍近求远,绕道把船开往蛇口海关。两个人就可以开动一条船,但老桂这个船长却找不到一名合作者,船开不动。 60年代的雷锋被人们认为是“傻子”,80年代的老桂被人们认为是“怪物”。老桂,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老桂宁可乞食在开放改革的浪潮中,深圳南头养殖场也如沐春风,搞起经济承包来了。承包以自由组合方式进行,每条船可由2至4人承包。有了船,工人们可以自由出海投放采苗、养蚝收蚝,也可以跑运输。加上开放政策允许小额贸易,还可以运蚝去香港卖,又买点儿小商品回来,这样一个月往返几趟,收入颇为可观。老桂也承包了一条船。他勤快,有20  相似文献   

13.
香港“流行”移民,这已不是近期的事了,据政府有关方面统计,仅1989年香港就移出4.2万人,预计1990年会达到5.5万人。在这股庞大的移民行列中,上至百万富翁,下至打工仔,都被这“移民咒”弄得团团转,似乎只要移成别国之民,便可高枕无忧。其实不少移民心中都有一把流不出的辛酸泪。  相似文献   

14.
“北进”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你北上了吗? “想在中国大陆买到又便宜又好的货吗?作为一个在中国(内地)设有分支机构的香港公司,我们能够助你一臂之力。你无须再和那些一点英文不懂的中国本土企业打交道,我们的贸易顾问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广东话和普通话,可以帮你把一切都办妥。”在香港的商业网站上,这样的广告铺天盖地。  相似文献   

15.
现在人们办事都讲究关系,这关系多了,也就成了障碍。在一层又一层的关系网中,人们办事仿佛在走迷官,一不小心便误入歧途,费工夫又办不成事。面对这种状况,有识之士不妨开个“前门”公司,满足大多数工薪族无“后门”可走的社会需求。把“后门”移到前门,既可堂而皇之地挣钱,又解决了一些人的“后顾”之忧。 “前门”公司可以明码实价,按办事的难易收取一定的报酬。比如给孩子转个学多少钱、安排个工作多少钱,诸如此类。这样一来,还可以与大大小小的“后门”展开竞争,降低求人的成本,使人们少花一些冤枉钱,避免了张三求李四,李四求王五的人情旅行。  相似文献   

16.
时髦的古董     
数月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恢复使用“同志”这一称呼,马上被嗅觉“超人”的香港电视台当作一条新闻予以报道。促使香港电视从业人员敏感起来的,是这样一个事实:近10年来,内地“同志”已逐步为从海外“引进”的“先生、小姐”们代替。“的士”“波士”“卡士”“贴士”们在广州满街走,这很大程度上是香港电视节目影响的结果。今日的广东,你只要打开电视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当地电视台引进的香港电视剧。一些年青的广州人首先从广播电视中发现,香港粤语和广州粤语竟是如此不同——广州人说:“在今年第×号台风影响下……”,香港人则说:“台风黛蒂今晚在本港登陆”……从香港电视中学几个词汇,早已成为“时髦”的一种标志。不过,假如你一味以为香港粤语够洋气,那就错了。其实,香港人不但热衷于引进“洋话”,一旦“老土”起来也毫不含糊。  相似文献   

17.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这是旧时的一句俗语。但过去总是把“横财”当作坑蒙拐骗的不义之财看待,而今人们的观念更新了。“横财”之“横”,也就理解为横向发展、横向联系:忠于职守的八小时工作之外,还有第二职业、第三职业的又一片致富天地。第二职业的别名很多,上海人叫“扒分”,广东人叫“炒更”,香港人称“秘捞”,不管怎么称呼,都是在主业之外发挥潜能,利用余热,“发电”创收。因而,如何选择八小时之外的致富门道,就是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8.
内地人几年前才承认“时间就是金钱”,而香港人早就确知“机会就是一切”了,尤其是青年人。香港的青年人生长在一个“机遇至上”的社会里,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了“抓住机会,一举成功”的道理。香港总有这样的连续剧,一位出身低微、但孜孜不倦向上奋斗的主人公,由于抓住某个机会而一举成功。再比如充满诱惑的娱乐圈,固然有不少靠face(面孔)漂亮一夜红透的人,但也有其貌不扬的人照样发紫。这种现象告诉青年人:机遇面前人人平等,抓住机会便是成功的开始。  相似文献   

19.
关注乐百氏和法国达能合资,不止是因为这件企业“家事”的生动有趣,而是这么一件“生动有趣”的事,当事者的讲述却十分隐约含糊。老实说,这不是爱露脸的中国企业的风格。 当快乐需要压抑,当胜利只能偷偷品尝,我们当然无法欣赏到像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那样的“梦幻合并”,像香港盈动对香港电信那样的“完美收购”。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聚光灯下一张张表情凝重的脸——虽然在没人看到的幕后,他们彼此展现的是真心笑容。 当可口可乐宣布它不再是一个美国公司,而是一个全球企业的时候,这里可能有某种“做秀”的成分。但对它而言,显而易见的是:企业的“旗帜”要为“利益”服务,而不是相反。大而言之,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当然,“旗帜”是不容易彻底抛弃的,正像非公所有制企业仍喜欢戴各种各样的“帽子”一样,没有了“旗帜”,许多企业就好像失去了“名分”,也就失去了社会根基和安全。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一家外国企业控股的公司要强调它生产的是“中国人自己的”产品,一个业务繁忙的富豪说:“我一半的时间在研究政治。”一个私营企业老板要向当地的国企“带枪投靠”。以及看到乐百氏在小心翼翼地向社会公众解释它的“家事”。 多么希望我们能够对中国的企业说:尽情释放你全部的活力,释放你的快乐吧!  相似文献   

20.
许多到过香港的内地人都对香港公共环境的清洁印象深刻。香港的清洁显然与市民的良好习惯分不开,而在港府中主管公益宣传的宣传科更是功不可没。无论你翻开香港报纸,抑或打开电视机、收音机,都可以看到、听到不少社会公益宣传,大的如“关心香港事、关心基本法”,小的如“香港政府忠告市民吸烟危害健康”。这些都是这个从属于其它部门的小小的宣传科的杰作。香港人一般不会随地吐痰、乱丢脏物,从小孩到老人,都养成了维持市区清洁、不做“垃圾虫”的习惯。这种现象并非历来就有。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