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景文 《传承》2010,(19):4-5
治国,须有一部大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出席会议的1197名代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进行表决,结果得赞成票1197票——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以全票赞成而诞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的,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则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在这种形势下,中共中央决定领导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了从现在起即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随后进行了多次论述。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在杭州起草完成的,即五四宪法。五四宪法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千秋基业,从法律上保证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及人民在这些方面所拥有的权利。五四宪法既具有民族特色也带有国际性。  相似文献   

4.
吴光祥 《群众》2022,(2):63-6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一直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随着政治建设任务的加强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到来,制定宪法成为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1952年底宪法起草工作启动,经过多次修改,1954年9月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坛》2013,(3):42-43
顾功耘在《法学》2013年第1期载文《宪法法律在治国理政中的定位反思》认为,应使宪法法律能够在治国理政中发挥应有的效能。首先,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律法至上,究竟谁至上?唯有坚持充法法律至上,才是正确选择。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宪法法律至上,是指治国理政的行为准则和纠纷裁判的依据和标准问题,已经把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置于其中。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如果没有内化为宪法法律规范的话,并不能直接作为我们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行动依据。  相似文献   

6.
尚玲  彭劲 《中国人大》2020,(2):55-5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我党历史上开创性地专题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总依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总纲领,宪法的全面实施,不仅在推进中国之治中更好发挥规范、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而且有力地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我国宪法为构建和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供总依据。  相似文献   

7.
2021年12月4日是第八个国家宪法日。该月也是浙江首个宪法与浙江主题宣传月。浙江与宪法有着不解之缘。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为中国宪法历史留下了西湖印记。2021年12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家军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重要指示精神五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必须学深悟透关于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大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全省各地人大以守好红色根脉的自觉推进宪法宣传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更为强大的实践力量、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方式的反思和改革,摒弃了"阶级斗争"治国、政治运动治国这种具有巨大负面作用的模式,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治国方式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创新带动了执政党和国家走向现代化。党的十六大以后,改善国家治理成为党的关注重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构成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两大基石。  相似文献   

9.
政治主体表达权力意志,必然依托语言实体。语言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国家治理、民族复兴等议题发表了若干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内容以政治语言学的学科研究范式看待,表现出复归儒家传统经典与接续时代民众口语的两大鲜明特色。深入剖析习总书记治国理政语词的政治语言意图,有利于认清我党摈除语言"暴力美学"流毒,并从"辞章美学"阶段通达"义理哲学"阶段的切实努力。  相似文献   

10.
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12月3日,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  相似文献   

11.
由于宪法及其蕴涵的宪政秩序显示着人类对自身尊严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国家权力的制度制约的努力,因而在现代文明体系中获得普遍认同、得到广泛实践。自宪法在现代民族国家确立以来,人类社会都力图协调稳定必要性和变化必要性这两种彼此冲突的要求。为了缩小宪法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就需要以某些方式改变宪法,使宪法的规定或其内容发生一定的变迁。通过宪法变迁实现制度变革以体现宪法的权威性和宪政秩序的稳定性,就成为现代立宪国家的重要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人类历史长河中,宪法的产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揭开了政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 宪法使国家更具理性.人类文明史表明,人类最大的痛苦不是饥饿与寒冷,而是国家理性的丧失.在丧失理性的国家,国家权力为所欲为,毫无节制,社会成员匍匐于国家淫威之下,饱受精神恐惧和物质匮乏之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一种源于历史使命感的责任担当,体现了忧党、忧国、忧民的意识。在历史维度上,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夺取胜利的重要经验。在现实维度上,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在党建维度上,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政治自觉。新时代背景下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是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坚守。  相似文献   

14.
《今日海南》2014,(12):6-7
<正>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  相似文献   

15.
申欣旺  林龙 《浙江人大》2012,(12):17-19
宪法,国之重器。从100年前,第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实施开始,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地探寻宪政治国之路。然而自1908年到1949年,真真假假的宪法先后有10部之多,却从未给国人带来真正的宪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曾经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宪法,但专制主义幽灵的复活,却使共和国宪法成了一张废纸……直到八二宪法诞生后,  相似文献   

16.
<正>12月4日,我们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设立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必将进一步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法治中国的进程再添新动力。  相似文献   

17.
曹众 《人民政坛》2014,(12):38-38
<正>新中国成立65周年后,人们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出决定,将每年的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在此前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也第一次将"依宪治国"载入党具有规范效力的决定中。宪法是不是法?这个问题显得既深刻又浅显。以现情观察,它在审查、判决、救济等方面的例证实在很少,民众的认知层面也较低。于此,一些人有这疑问也就不难理解。"把宪法看成是一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宪法的若干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因此宪法是实施治国方略、转变执政方式的关键。然而,在我国政治实践中,宪法的权威和作用并不十分理想,宪法实施水平也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正>在首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  相似文献   

20.
卢克俭 《人大研究》2002,(12):13-16
认真贯彻实施宪法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克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