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磊  孟小月  马宁 《传承》2012,(8):37+3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民族化、具体化、大众化的特点。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共建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开拓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大新的理论形态。这一理论形态的伟大历史成就,不仅使它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旗帜,也深刻启示着世界人民对未来发展的新探索。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素,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具有三个基本维度,即关注中国人民历史命运、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它们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核心价值和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以人为本的最高价值追求,深刻分析以人为本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维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5,(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源于欧洲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改变,使其具有中国的特点,成为中国人民革命与改革所特有的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既具有西方风格特色,又是完全专属于中国的新的东西。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重要意义、历史进程、旗帜与道路问题,有助于从中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我党我国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崔庆五 《前沿》2012,(2):41-43
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坚实的基础,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决定了它具有"掌握"中国人民的理论诉求。其次,中国人民也需要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再次,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活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人民之间的真正结合。  相似文献   

6.
肖铁肩  刘真金 《求索》2011,(9):104-106
从主体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人民群众不断学习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并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互动过程。人民群众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条件有: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共产党的领袖对国情的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需要以及人民群众自身应具备一定的思想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7.
陈云云  刘诚 《前沿》2011,(15):27-29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本文认为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党的领袖人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主体,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主体。  相似文献   

8.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开始了其历史进程。在其九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时代特征、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形成了一条自己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探索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析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淑姣 《传承》2011,(14):24-25,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它涵盖着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已经取得斐然成绩,但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如研究范围过窄、研究维度不平衡、研究成果重理论轻实效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的长时段工程,因此,应结合其研究现状不断改进研究方法,探索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引领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陈锋 《理论月刊》2009,(5):20-2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人民群众及其实践相结合,实现它的大众化、群众化.同时,应当更加重视群众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注重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群众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群众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丰富内涵,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继承与发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根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具体规律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具体方法,一是以时代问题为起点,二是以群众路线为路径,三是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四是以世界文明为借鉴,五是以人民利益为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从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主旨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和时代化在实践意义上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13.
马晓 《求索》2011,(3):91-92,14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个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前提,时代化实质贯穿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全过程,大众化是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逻辑关系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科学总结,是推进中国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开拓党的事业新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4.
张震环 《前沿》2013,(7):25-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主客体范畴是该学科的中心范畴,实现主客体的有效互动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关键,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客体关系纬度出发实现理论创新的路径有:加强党的地方组织马列著作的学习水平,实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界与政治界的有效沟通,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实现理论界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理论素质。  相似文献   

15.
徐庆东 《前沿》2004,2(1):45-4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 ,对于坚持和发展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 ,无疑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的分析研究 ,认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实践需要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核心在于应用 ,本质在于创新 ,目的在于“管用”能解决实际问题 ,归宿是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为新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论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良好开端的阶段;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遭受比较多曲折和挫折的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重大飞跃的阶段。梳理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其基本经验对于当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伟 《前沿》2011,(10):60-62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历史。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要历史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正当其时。本文首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挑战,其次,就如何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党员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者之间拥有着内在的关联:党员的修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哲学基础、前提与保障,并引领其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党员修养提供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任务规定着党员修养的时代主题.其理论成果则为党员修养提供思想内容和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员修养都内在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二者都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客观需要.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者最终目标都是朝向共产主义的。  相似文献   

19.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16-16
答: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前赴后继、不懈奋斗。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珏 《求索》2007,(11):130-1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应当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与传统文化的深层契合、理论的相对优越性和人民的认同、接受等五个方面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法性的社会基础、阶级基础、心理基础、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