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先瑞 《新东方》2005,(7):10-12
在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一套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更确切地说,需要一套奖罚分明、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保障。这样的制度,必须坚决杜绝、淘汰高耗能,高耗水的技术设备,使这样的技术设备在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无从立足。这样的制度,还必须配备相应的、具备威慑力的法律法规,使得资源使用者不敢浪费,一旦浪费必受重罚。这样的制度,还应该充分利用价格机制,促进能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的一年,是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全面启动之年。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实施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扎实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是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省里成立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以后,各市也相继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二是循环经济建设项目进展…  相似文献   

3.
构建节约型社会当然是一个文化问题,文明问题,社会学问题,但主要的还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下面从经济学的角度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自1994年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以来,中国虽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很大进步,但并没有重大突破。近年来,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迎来  相似文献   

5.
湖北是一个资源小省,但是,湖北又是一个以能耗大省支撑着的经济大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承载着越来越大的资源、能源压力,资源和能源的供给不足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的战略对策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进步为源泉,以开源节流为重点,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彻底转变粗放型增长模式,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能源利用结构,倡导循环经济,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使我省节约型社会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  相似文献   

6.
官灵芳 《理论月刊》2005,(12):113-115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资源相对量不足和浪费并存的国情、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国家经济安全都迫切要求建设节约型社会。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包括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强宣传和教育及政府自身起带头作用,建设节约政府。二是企业应改变生产方式,树立科学生产观,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 能源、矿产、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  相似文献   

8.
封新华  许鹏飞 《群众》2008,(10):69-70
党的十七大要求“构建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机关部门,应该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努力从自身做起,厉行勤俭节约,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相似文献   

9.
加强节约型军队建设,是军队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具有时代意义。从资源稀缺性角度探讨建设节约型军队的经济学要义,可以为建设节约型军队提供一个理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接踵而来的“煤荒”、“电荒”、“油荒”,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品尝到资源短缺的苦涩,现存资源的匮乏与穷绝,未来发展的需求与压力,都在时刻发出着不能过度消费能源和资源的警报。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需要政府引导、企业配合,更离不开全体公民从“我”做起、广泛参与。一、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从扭转人们的不良观念入手谈起“节约”二字,有些人嗤之以鼻,不以为然,连呼小题大作,究其根源,主要是三种意识的缺乏:一是缺乏艰苦奋斗的意识。节约不再被认为是美德,却被当成小气、抠门的同义词。有人认…  相似文献   

11.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发展的紧迫任务,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中国的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是可持续的发展和造福我们子孙后代及人类的基本要求和保证。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有法律的保证和道德的约束,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树立大局观念,法制观念,道德观念。从中央作起,从政府作起,从领导作起,从小事作起,从我作起。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环境和风尚。节约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美好社会的重要标志。建设节约型社会进行深入思考的精辟文章,并辅以系列国外经验借鉴,与读者共话“节约”  相似文献   

12.
9月6日,湖北省黄石市政协就如何“发展循 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进行专题调研。会议 提出了4个调查与建议课题,围绕黄石市委、市政 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 现富民强市目标,就如何科学、协调发展黄石市循 环经济、建设节约型黄石进行探讨。 调查一: 推进清洁生产 黄石是资源型工业城市,对煤、电、油等生 产要素需求量及对当地资源开采量大,去年全市工 业耗煤533.41万吨,工业用电51.98亿度,用油 6.8万吨,工业物品物流总量超过2000多万吨,开 采各类矿资源1000多万吨。资源消耗量大,工业 结构性污染严重,工业环保问题是制约该市经济发 展的瓶颈,清洁生产一直得不到广泛实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瓶颈,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根本出路。这是一个影响中华民族兴衰的战略问题,须作为基本国策,通过教育、立法和政策等强有力措施,开展意识革命,强化约束手段,改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何丽 《求索》2008,(2):62-64
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严格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认为语言是潜存在人们脑子里的语法体系,属于个人现象;言语则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行为,属于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事实和心理系统。结构主义学派为求得抽象同质的语言系统而忽略现实中异质的语言现象以及欠全面的研究方式均会导致研究的瓶颈和障碍。现代社会语言学在对结构主义学术范式否定的基础上把研究重点放到了被长期忽视的“言语”上。本文力图通过分析社会语言学和其它学派的关系,更深入的综观和思考社会语言学派,并阐释社会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关礼 《当代广西》2005,(24):53-53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质是要求以较小的资源消耗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财政作为政府综合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重要使命,积极发挥财税职能作用,对促进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步伐  相似文献   

16.
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税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于缓解资源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税收政策是国家鼓励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我国建立节约型社会过程中税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税收政策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刘希平 《群众》2006,(9):29-29,34
随着“科学发展观”、“节约型社会”概念的提出与深入人心,“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再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宣传思想工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运用舆论力量积极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使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一方面要改变那种无节制、无约束的增长模式,中国的增长应该是资源约束下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提高两个层次的资源使用效率。第一个层次是资源转变成财富的效率,第二个层次是财富转变成发展目标的效率。第一个层次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取决于投资质量和有效性的提高,第二个层次效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人文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此外,中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有一个节约型的政府。而实现这些,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20.
刘志澄 《世纪行》2006,(2):35-38
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面临的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任务,温家宝总理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央精神,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行动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为推进节约型社会建没而努力。气象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