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后,陈嘉庚深有感慨地说:"蒋介石招待我花了800大洋,而毛泽东招待我只用了两毛钱.得天下者,共产党也!"  相似文献   

2.
人民功臣     
《福建党史月刊》2011,(13):21-22
陈嘉庚(1874—1961),福建厦门人。陈嘉庚在青年时代,就背井离乡到南洋经商,开拓橡胶种植业.发展橡胶工业和海运业,成为一位有成就的实业家。他始终心系祖国,眷念家乡,先后创办了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一系列举世闻名的学府  相似文献   

3.
正1990年3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对一颗由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明亮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陈嘉庚星"。众所周知,陈嘉庚先生是一位深受海内外人士普遍尊敬和景仰的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他生前对人类社会作出过杰出贡献。国际天文机构将这颗由中国人首先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不仅是陈嘉庚个人和海外华侨华人的无尚光荣,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尚光荣。"陈嘉庚星"的发现与命名自1801年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被发现以来,世  相似文献   

4.
抗战期间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率领南侨慰劳团回国劳军、考察.他满怀希望地在重庆考察了一个多月,结果却使他大失所望:"绝无一项稍感满意,与抗战艰难时际不甚适合耳".  相似文献   

5.
李天锐 《廉政瞭望》2014,(21):52-53
今年10月21日,是“橡胶大王”、华侨领袖陈嘉庚的140周年诞辰。与胡雪岩、盛宣怀等“红顶商人”不同,陈嘉庚从未依附过某股政治势力,也没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陈嘉庚与荣毅仁等“红色资本家”一样位高名显,却始终与政治保持着距离。不过,这并非意味着他一味委曲求全。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陈嘉庚先生是当代中国一位有血气的民族资本家,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一位举世闻名的华侨领袖,一位炎黄子孙中的姣姣者。在他的晚年(即67岁—88岁,1940年—1961年),他是怎样开始与共产党人结识成为党的一位难得的真诚朋友?建国以后,他又怎样在党的领导下,继续为祖国为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本文打算就上述问题,从党史角度作个初步的叙述和探索,以期抛砖引玉,并从中获得教益。  相似文献   

7.
<正>在福建厦门集美的陈嘉庚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枚珍贵的印章。印章由上等翡翠制成,通体湖绿色,纽呈狮形,印面阴刻"嘉庚"二字。这枚印章是在陈嘉庚去世后,闻讯赶来的周恩来在他的衣兜里发现的。周恩来将其转交给陈嘉庚之子陈国怀。这枚印章是陈嘉庚留给子孙的不多的遗物之一,也是周恩来与陈嘉庚密切交往的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侨领陈嘉庚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嘉庚先生长期侨居新加坡,是一位热衷于兴办家乡教育等公益事业的爱国者。1910年,36岁的陈嘉庚在新加坡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积极募款资助孙中山和福建省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9.
赵赓 《党史文汇》2012,(6):49-52
(一) 1940年初,陈嘉庚以南侨总会主席的身份,发起组织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慰劳视察团成员先行出发回国,陈嘉庚本人及随行四人则于同年3月25日乘飞机到达重庆. 因为陈嘉庚对华侨界有巨大号召力,领导华侨筹赈作出过很大成绩,所以蒋介石政府动员了党、政、军200多个单位几千人在政府大员和蒋介石私人代表的带领下到机场欢迎陈嘉庚. 蒋介石为了博取陈嘉庚的欢心,在重庆一地即准备用8万元经费进行接待,包括举行一系列大小宴会.  相似文献   

10.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了这样一段往事。抗战时期,从国外归来的科学家陈嘉庚先生,分别到重庆和延安考察。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大洋,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接着,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两毛钱。事  相似文献   

11.
陈嘉庚生于1874年,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在他出生前的第32年,清政府在对英国的战争中打了败仗,签下城下之盟,他的家乡就是与“五口通商”之一的厦门仅一水之隔的集美。他出生那年,日本人借琉球船民事件,侵犯与集美遥遥相望的台湾。陈嘉庚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国难深重的时代度过的。就在这时为了生计,他随父漂过大海,南渡新加坡。到新加坡后,陈嘉庚刚开始随父学做生意,到20世纪20年代他自己就成为南洋一带有名的富豪。尽管身在海外,但陈嘉庚一直十分牵挂苦难中的祖国,只是当时他的正统思想很浓厚,觉得南京国民党政府才是正统的中央政权,认…  相似文献   

12.
《福建党史月刊》2016,(3):64-64
正很多人知道陈嘉庚,是因为厦门大学、集美学校。1891年,陈嘉庚17岁,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在父亲生意失败的情况下,白手起家打拼出了自己的实业。从1913年开始,陈嘉庚就回家乡福建集美陆续创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除了捐资兴建厦门大学,陈嘉庚常被人称道的还有一件事。他的父亲去世时,欠下了30多万元的债务。新加坡当时的法律规定"父债子免还",但陈嘉庚经过一番打拼,生意稍有起色,就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全部债务。  相似文献   

13.
1938年11月1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汪精卫担任大会主席。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因故未能出席大会,但他以参政员的身份从新加坡给大会主席发来了一急电提案,电文是:‘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汪精卫见电文,内心十分恼火,但慑于陈嘉庚在国内外的崇高声望,只好强作镇静,硬着头皮在大会上宣读了令国民党投降派心惊肉跳的陈嘉庚急电提案。尽管汪精卫投降派在会上竭力阻挠与反对,但这项提案仍以绝对多数票通过,并成为大会重大决议案,载入抗日战争史册。  相似文献   

14.
田吉 《学习导报》2012,(17):63-63
1919年7月13日,回国不久的陈嘉庚在厦门陈氏宗祠向三百余位各界人士发表了这场慷慨激昂的演说。他或许没有想到,尚在规划之中的厦门大学,日后会发展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也正缘于此,历届厦大师生对校主陈嘉庚“毁家兴学”壮举的崇敬和追随,早已深深植根于鹭江之畔,内化为这所学校的精神与灵魂。  相似文献   

15.
1940年5月31日至6月8日,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了延安。短短九天的延安之行,他得出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并为共产党人培育和开创的官兵一致、军民一家、甘苦与共、同仇敌忾的一代新风所深深感动。说到官兵一致,可从陈嘉庚看朱总司令打篮球谈起。  相似文献   

16.
"我曾亲眼见到总司令朱德自己装了饭杂在勤务兵中,狼吞虎咽吃了个饱。"1940年,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延安的见闻,改变了他的看法。在重庆,蒋介石请他吃了一顿800大洋的盛宴。在延安,毛泽东则用亲手栽种的蔬菜和邻居送来的一只母鸡宴请他。他当时就感慨":得天下者,共产党也,中国的希望,在延安。"1979年,邓小平的一段话,仿佛是对陈嘉庚感慨的"解密":"我们大家都是从苦里过来的,经历过不少困难的时期……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  相似文献   

17.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述这样一段往事。 抗战时期,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回国慰劳抗战军民,分别来到重庆和延安。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银元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之后,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这一顿饭,只花了1.5元钱。  相似文献   

18.
吃喝知盛衰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纪委八次全会的讲话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是在败国败家。”吃喝玩乐是奢的一种表现,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规定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挥霍浪费。吃喝知盛衰。1940年,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回国慰问抗日将士。在重庆,蒋介石花800元大洋请他吃了一顿山珍海味。在延安,毛泽东主席也请他吃了一顿饭,除了一只炖鸡外,其余都是战士们自己种的菜。毛主席指着鸡说,这是房东老大娘听说有贵客,特意把生蛋的母鸡拿来招待你的。陈嘉庚听了,当时就哭了,他深有感触地说了一句话:“共产党必胜,国民党必败。”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与陈嘉庚黄顺通,刘正英一波三折的第一次会面陈嘉庚先生在1940年回国慰问抗日军民之前与共产党人并无来往,但他很早就听说共产党内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的代表,周恩来长期活动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重庆,在国民党和民主党派中有很多朋友,...  相似文献   

20.
习骅 《学习导报》2014,(24):35-37
对于政治家来说,吃饭也是政治。抗战时期,蒋介石、毛泽东先后请爱国侨领陈嘉庚吃饭,产生的严肃政治后果,连他们自己也没想到。一1940年春,旅居新加坡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带着南洋广大华侨的殷殷嘱托,率团回到祖国慰问抗日军民,第一站当然是战时首都重庆。蒋介石十分重视,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接待工作,务必让客人满意。他这样要求是有原因的。陈嘉庚是同盟会出身的爱国老华侨,著名的厦门集美学村就是他用一生的积蓄捐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