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文举  殷志云 《求索》2007,(5):64-65
中国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采取的不是世界各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普遍采取的劳动力和人口转移方式,而是农民工流动方式。因此,如何发展我国非正规就业,如何构建其支持系统,乏蓝本可复制。本文从市场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社会支持体系三个维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作为"底层精英",农民工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进而对该部门中的城市弱势就业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就业替代。然而,这种就业替代并不强烈。两类群体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直接竞争性,但更多的是岗位互补。就此而言,在政策制定上,排斥农民工是不明智的。放开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城乡融合,则能够实现社会总体福利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国外对于非正规就业问题主要从二元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三种视角加以考察,分析逻辑各不相同:二元主义强调非正规就业区别于正规就业的典型特征,尤其是其边缘性和自治性;新马克思主义立足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将非正规就业解释为对生产关系的再造;新自由主义突出歧视性法律和制度的对非正规就业的决定性影响。关于城市农民工群体的非正规就业,在经验研究中存在不少争论,包括判断标准、就业动机、就业基础、就业前景等方面。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应以更为中观的理论视角、更加多维的变量和更具发展性的应对策略来审视这一领域的相关问题,以获得更加清晰的认知和更具共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实现包括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体面劳动,充分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本色.体面劳动是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重要价值目标,平等就业、工作中的权利、社会对话和社会保护是劳动权益保障的四个重要方面,是推进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关键着力点.当前,迫切需要多措并举协同治理,促...  相似文献   

5.
一、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非正规就业(一)非正规就业的范畴非正规就业是人类学者哈特在研究非洲经济活动时提出的,他根据工资雇佣(wage employment)和自我雇佣(self-employment)的区别,提出了城市劳动力收入机会的二元模型,将非正式就业归为自我雇佣,强调此类活动的动力机制和多样性[1]。  相似文献   

6.
非正规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式不断变化。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非正规就业作为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方式,已经初显端倪并将日益发展。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不仅具有非正规就业的一般特点,还具有就业层次较高、人力资本利用程度相对充分、流动能力较强和创造性与发展性突出的特点。要促进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必须转变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增强其就业能力;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各种就业制度壁垒;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非正规就业氛围。大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形成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并存、相互促进的就业格局,是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兼具前瞻性和现实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受传统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的影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同时,很难在正规部门就业;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下岗职工涌入社会,由于受自身素质的影响,也难在正规部门就业,而城镇对城市建设服务、家政服务和生活服务等有强烈的需求。因此,非正规部门就业应运而生。它符  相似文献   

8.
李恩平 《前进》2005,(6):32-34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国企改革加速和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我国就业问题日趋复杂、严峻。一方面,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劳动力流动规模加大,结构性失业矛盾凸现,劳动力供给总量增大。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下降,从1979年的0.44降到2000年的0.10,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使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着绕不开的就业重压。在探索和拓展各种就业渠道、就业岗位过程中,非正规就业以其就业门槛低、市场化程度高、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行业门类庞杂、就业包容性大等特点,更以其在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降低城市贫困、促进城市化发展、维护社…  相似文献   

9.
袁庆华 《前沿》2012,(7):124-126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通过对448名在浙江省务工的建筑业农民工进行了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调查,对在建筑工地上务工的农民工心理状况及应对策略做了分析,并就如何减轻农民工的心理压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应对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寒流强袭,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往更加趋紧的形势.目前,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制度、管理体制、政策体系、服务网络和工作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服务,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摆在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需要作出应对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朱奕 《青年探索》2003,(6):54-56
相对于传统固定、全时的典型的工作形态,越来越多非正规的、弹性的另类形式的就业亮相。传统的僵化的人事人才制度正在被更柔性,更灵活,更开放的用人机制取而代之。 从“人才派遣制”说起 北京市人才交流中心与中国网通集团北京通信公司达成协议,将所属的26名员工(其中19人是应届毕业的研究生)租给“网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这是今年7月非典过后北京人才市场重新“开张”以来,发生的一桩新鲜事儿。 眼下,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市场化用人机制的不断推进,这种名曰“人才派遣”(又称人才租赁)的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正逐渐被人(包括新毕业的大学生)接受,并很快热起来。 “人才派遣”,概括起来就是“不求所有,但求  相似文献   

12.
宋建斌 《中国发展》2009,9(6):49-53
中国非正规就业面临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和劳动制度不规范、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成为非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等问题。要从制定系统和长远的非正规就业规划和完善非正规就业方面的立法人手,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服务和增强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缓解中国城乡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3.
非正规就业一般指非正规部门就业。非正规部门是指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生产规模很小的生产或服务单位。它有三种类别:一为小型或微型企业类,二是家庭企业,三是独立的服务者。我国下岗工人普遍年龄偏大,且学历不高,技能老化,正规再就业难度极大。从非正规就业的特点、下岗工人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优势以及非正规就业的主要形式来看,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前景广阔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15.
风险社会视域下的农民工就业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娟  陈淑琼 《人民论坛》2012,(11):108-109
从风险的角度而言,中国转型期的农民工就业风险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农民工就业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社会转型期的制度转轨导致农民工就业保障机制缺失;高密度的农民工就业风险,可能引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第二次失业浪潮;随着中国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农民工就业群体内部呈现代际分化。  相似文献   

16.
促进城市非正规就业发展的制度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的城市就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占绝对主流的正规的就业模式有被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二元化的就业模式所取代的趋势。发展非正规就业成为缓解我国城市就业矛盾的一条现实途径。影响我国城市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体系上的障碍;社会保障体系上的障碍;社会支持体系上的障碍。促进我国城市非正规就业发展的制度与对策主要包括:细化政府管理职责,保证非正规就业有序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非正规就业健康发展;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推动非正规就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本文首先介绍了自卑理论,接着分析了就业压力背景下我国高校毕业生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现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就业压力背景下高校毕业生自卑心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促进农民工就业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农民工就业与市民化促进问题,通过分析农民工就业现状、农民工就业与市民化之间的关系,认为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平等的就业制度、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公共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促进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非正规就业是国际劳工组织针对发展中国家里出现的一种就业现象提出的概念。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概念.目的是为了解决部分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但由于当时体制的原因,它没有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的重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上海通过扶持非正规部门就业来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非正规就业对解决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有良好的适应性,有利于缓解经济转型带来的下岗、失业问题以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流动带来的巨大压力。通过对非正规就业的概念进行一定的梳理,政策制定应该成为界定非正规就业的概念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