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8年,中国当时最大的军舰“海圻”号前往南洋群岛慰问华侨。这是中国以政府名义联络、宣抚海处侨胞之始。“海圻”号所到之处,新加坡、泗水、爪哇等地的华侨深感这是祖国对他们的关怀,极为兴奋。率“海圻”号访问南洋者,是时任广东水师提督(司令)的萨镇冰。萨镇冰是中国近代以来海军史上重要人物,有“四朝元老”之谓,他的一生,历经清朝、北洋政府、南京国民党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历史阶段,且每个阶段都地位显赫。1908年访问东南亚之举,使他得到了海外华侨的敬  相似文献   

2.
王延红 《侨园》2022,(5):36-37
<正>提起“侨批”,也许有些读者不是很熟悉,但提到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中国近现代三大人口迁徙活动的“下南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侨批正是这些“下南洋”讨生活的华侨们想方设法邮寄回国内的汇款单或汇款单与家书合二为一的纸质信物。“批”,在闽南和潮汕等地方言中是“信”的意思。侨批是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互通消息、  相似文献   

3.
漫话华侨     
华侨历史悠久 人数众多 分布广泛 秦汉时期,中国就与一些邻国有所来往。到了唐代,南洋一带已有华侨在那里定居。华侨自称“唐人”,并称祖国为“唐山”,即由此而来。不过,直到鸦片战争之前,华侨人数只有一百多万。此后,伴随着“契约华工”的出现。华侨不仅人数激增,而且分布渐广。  相似文献   

4.
华侨在上海投资银行业,比投资其他经济事业迟一些。但是,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华侨的银行业在上海曾较顺利地发展,一度出现繁盛局面。直至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发生后,才使华侨银行业衰落下去。创办最早的侨资银行上海中华银行成立于1907年,初名上海信成银行,1911年改名为中华银行,1913年又改名为中华商业储蓄银行,它是最早由华侨投资创办的银行。  相似文献   

5.
在海南岛经济开发的历史上,是不能忘记海外华侨的杰出贡献的。华侨对海南经济开发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橡胶种植业。在最新的《海南年鉴》中,我们读到:现在的海南岛已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每年提供的天然橡胶约占全国产量的60%。面对这一现状,我们不应忘记:20世纪初最先把橡胶树引进海南岛的,正是漂泊南洋的华侨。  相似文献   

6.
佚名 《侨园》2002,(6):31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卓越的外交家、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和爱国诗人。他为维护中国主权,保护华侨华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中外友好与文化交流,作过许多重大贡献,是影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人物。黄遵宪,字公度,清代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历任清廷驻日本、英国参赞,驻美国、新加坡总领事,尽力保护华侨权益,如于美国抵制排华,于新加坡请开海禁,创立南洋护照制度等政绩,广大华侨至今仍感念不已。著名侨领司徒美堂赞其为“中国历来驻美外交官中唯一能做保护华侨工作之人”。作为弱国外交官,努力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不亢不卑,豁达平易,积极促进国际友好合作,日本友人称誉其为“有清一代最有风度、最有教养之  相似文献   

7.
在香港繁华的街市徜徉,那比比皆是的银行字号之中,“南洋商业银行”的字号也不时映入眼帘,但并没有特别引起我的注意。不久前,记者到广东省惠州市采访,不止一次地听到人们称赞南洋商业银行,几家经济效益非常好的合资企业总经理异口同声地说:在我们创业的困难时期,是南商(南洋商业银行的简称)给了我们非常可贵的贷款支持。没有南商,就没有我们企业的今天。无独有偶,记者另一次在与福建省福清融侨开发区投资最早的外商林先生的交谈中也听到这样的评价。听了这些赞扬,我决定走访这家银行。在香港德辅道临海一座银灰色的大楼里,南洋商业银行副总经理吴连烽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他首先扼要介绍了该行的概况:  相似文献   

8.
小周 《侨园》2012,(10):55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南洋华侨中享有崇高威望的陈嘉庚,为唤醒同胞积极抗战奔走呼号,被公举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主席.他在行动纲领中明确提出“全面抗战”、“长期抗战”的响亮口号,为抗战筹集了数目可观的资金.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侨最早的教育场所——1691年,雅加达华人公馆建立私塾式的义学,这是海外华侨最早的教育场所。1729年它附设于华侨医院养济院内,后停办。1787年,华侨又在华侨庙宇金德院内重办义塾,称作明德书院。中国第一所侨资办的学校——1872年,中国第一位留美大学毕业生——华侨教育家容闳(1828—1912,广东珠海人)发起创办了香山县南屏乡的甄贤学校(今珠海市南屏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由海外华侨回乡捐资创办的学校。中国最早的侨资企业——1862年,秘鲁一位黎姓华侨携资回国,与他人在广州创办万兴隆出口行。该行资金一万两银子,股东多为古巴、秘鲁、美国华侨,主要经营商业、汇兑和药材,这是中国最早  相似文献   

10.
初恋至死不知真相 1934年沈醉在上海当军统特务时化名陈仓,时年21岁,他伪装成湖南湘光通讯社记者,偶然中结识了20岁的女编辑莫耶,笔名白云. 白云出生于福建厦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其父是当地民团首领.白云幼年时随父亲去南洋各处游览,是位见过世面的女子,后来回到厦门,就读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3年她独自来到上海,在南洋华侨创办的女子月刊编辑部当编辑.这是一个进步杂志.白云热情奔放、思想左倾,是上海滩一位激进的新女性.自从结识西装革履、潇洒俊逸的"记者"陈仓,竟是一见钟情,与之热恋起来.  相似文献   

11.
刘继兴 《各界》2014,(11):87-90
在民国报业史上,成舍我绝对是个传奇人物,也是一位不畏权贵敢说真话的真正报人。他不仅保持着“从业时间最长”、“创办媒体最多”等若干纪录,还有着“为办报受挫最多”的名声。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坐牢就不下20次,报馆被封也有10多次。可谓铮铮铁骨,令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2.
散木 《党政论坛》2008,(14):58-59
“浙江二邵”邵力子(1882—1967),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位著名报人。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有所谓“浙江二邵”之称,这是指浙江人邵飘萍和邵力子,他们都曾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代巨擘。  相似文献   

13.
桢淳 《侨园》2001,(1):44-4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华侨投资中国金融业的活动中,主要有三种形式,即银行、银号和侨批业。其中,侨批业是经营南洋各地与闽粤口岸间一种主要的侨汇专业机构。适时而生早期的海外游子们都有特殊的思乡情结,往往把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寄回国内,由此促进了侨汇业的生成。但是在19世纪后半期的一段时间里,侨汇不是很多。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华侨资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所发展,侨汇也有显著增加。到30年代经济大危机前后,侨汇也发展到了一个很大的规模。因此,侨乡各地逐渐发展出一个较大规模的侨资金融业。特别是在广州、汕头、海口、江门等地,早在1890年前后就已兴起侨批业。侨批业有各种不同的叫法。在国内多称  相似文献   

14.
周瘦鹃(1895~1968)苏州人,早在清末民初蜚声海上文坛,是“鸳鸯蝴蝶派”或“星期六派”的巨子,也是早期介绍西方进步文学来中国的作家之一。西方汉学家称之为一二十年代城市通俗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他是一位编辑、翻译、创作件件皆能的文坛风云人物。常自称曰“文字之劳工”。  相似文献   

15.
刘肃勇 《侨园》2011,(5):54-56
生于南洋学在欧洲精通多种语言大家辜鸿铭又名辜汤生,1857年生于南洋马来亚槟榔屿的华侨世家。辜家祖籍今福建省同安。辜鸿铭的曾祖父辜礼欢,举家来到新加坡谋生,后来移往槟榔屿定居,以捕鱼为业,或兼营小本商业生意。18世纪末期,英国殖民  相似文献   

16.
“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一股重要思潮,在社会大变迁的航道上,奔腾起伏,波及神州的方方面面。“实业救国”,也是中国近代华侨回国投资中的一股重要思潮,在社会大变革的道路上,漂泊四海的华侨心系故土的兴衰荣辱。  相似文献   

17.
5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战,打败日本法西斯,取得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东南亚广大爱国华侨“毁家纾难,输财出力,和祖国人民并肩奋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一东南亚地区,因位于我国南面又远隔重洋,故在我国历史上泛称为南洋。  相似文献   

18.
唐志昌 《侨园》2023,(5):36-37
<正>在江苏省南通市,有一个以华侨烈士名字命名的行政村——海门区海洪乡“林英村”。这是全国唯一的以华侨名字冠名行政村的英烈牺牲纪念地。80年前,一位化名“林英”的泰国青年华侨,在参加祖国的抗日斗争中英勇牺牲,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为了解这位华侨英烈献身祖国抗日斗争的英雄事迹,2022年,  相似文献   

19.
石岩 《侨园》2022,(7):69+1-5
<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华侨华人总数已超过6000万,东南亚是华侨华人最为集中的地区。提起东南亚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贡献,不少人会想起抗战时期的南侨机工。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中国羽毛球队从蹒跚起步到“梦之队”的筑造,离不开新中国成立初期回国的东南亚华侨的贡献,比如一对培养了6位世界冠军的马来西亚归侨夫妇——傅汉洵和曾秀英。而有一位驰骋世界赛场几十年、与海外侨胞感情颇深的国际体坛名人,更是创造了世界羽毛球运动的历史和巅峰,他就是“金牌教练”李永波。  相似文献   

20.
张恒 《民主》2005,(7):43-43
钱钟书先生以望九高龄驾鹤西去已经几年了,中国学界失去一位巨子固然人所共知,而更应该遗憾的是,华夏士林或许从此断绝了一种精神。不才如我,和许多人文学子一样,曾受过先生学养的深深感召。读先生书,每每宛若春风坐人,也一似醍醐灌顶。而先生人格。则更是“高山仰之,景行行之”,实非一般学界闻人所可企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